作者/陈米丽
编辑/田
短短一周时间,德邦股份接连抛出三份停牌公告。而且最新的和之前的不一样,预计恢复时间也没有透露。
虽然外界都知道德邦被京东物流收购已成定局,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笔中国物流史上最贵的单笔交易仍不确定。
3月7日,本应是德邦股份的复牌日,但公司再次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股权结构变动相关事项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申请进一步停牌。“收购不会黄吧?”“会不会涉嫌反垄断?”等了一周没有收到官方消息的股民有些担心。
《财经天下周刊》独家获悉,这场复杂冗长的谈判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说服控股公司股东集体签署股票出售协议成为了完成收购的最后障碍。“最终的收购结果只能在所有股份出售协议签署并提交中国证监会审核后才能公布。”德邦的一位股东说。
3月3日,德邦召开股东大会。董事长崔维星在会上就售股事宜向股东做了详细说明。当天,JD.COM还专门派了法律部、投融资部和财务部的代表参加会议。
近年来,不少物流企业或通过并购,或通过直接投资优质标的的方式弥补业务短板。JD.COM、顺丰、阿里等然而,几经收购,京东物流的发展至今仍未让外界惊喜。对比此次与德邦的交易细节,业内更想知道京东物流是否有能力放大收购后的整合收益,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多位接近Debon的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2020年底突然离开Debon的京东物流前CEO王振辉将于近期低调回归,可能接手收购德邦后的整合工作。
有人说,Debon“吞并”德邦后,顺丰是最着急的一个。的确,在快递领域,顺丰常年与德邦激战。顺丰董事长王卫曾多次与崔维星视频聊天,讨论收购德邦的意向,但均被当时热情异常的老崔拒绝。
如今,距离JD.COM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德邦仅一步之遥。对于SF来说,当敌人和敌人成为朋友,真正的战斗就已经开始了。
JD.COM出席德邦股东大会
3月3日,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德邦控股原股东齐聚上海、广州。他们都想听听德邦以前的“谈话者”会在股东大会上谈些什么。
这些远道而来的股东大多是陪伴崔维星创建德邦的资深部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德邦多年,甚至为竞争对手服务。有人陪伴德邦走过风雨,直到今天;即使有些个人已经在国外生活过,但这一次他们专门任命了代表来行使他们的投票权。
也许与崔维星相比,他们是最了解德邦的人,也是对德邦回归最紧张的人。
一位参加会议的股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以前崔维星喊的都是带德邦长跑,全身心投入打造百年老店。现在把公司卖了,其实就是说他真的无能为力。”
那一天,崔维星只向股东宣布了一件事,即“德邦已被出售”,要求股东出售所有股份。
出于在公告前不直接披露交易信息的考虑,崔维星没有当场说明具体售价。“只给了一纸版本的合同,上面注明了每股税前售价和最终个人净收入,要求大家当场签字。”参会股东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德邦和Debon在谈现金收购,崔维星打包全部出售的可能性很大。对于京东物流来说,控股股东的股份全部清仓后,未来推进业务会更加方便。对崔维星来说,这些股东是和自己一起努力的兄弟。虽然没能带领德邦做到基业长青,但至少可以给兄弟们一个交代,“谈个好价钱”。
但会上有股东提出反对意见,询问是否可以保留部分股权,或者转为京东。COM的股票,但德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带领大家集体抛售股票。“这次不卖,以后公司不负责。”
有些股东也怕麻烦,最后签了股份出售协议。“对他们来说,德邦上市后股价一路下跌,必须通过控股股东减持,按照一定比例逐步出清。这次也算是一步到位了,所以大部分还是开心的。”据参会股东观察,没有当场签字的人少之又少。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股东大会结束后,上海的主会当天收取已签订的合同,而广州分会的股东需要自行将合同送到上海。股票出售协议收集完毕后,德邦将同步提交证监会审批,与Debon的交易将在所有手续完成后真正结算。
谁也没想到德邦有一天会成为“猎物”。2018年,作为国内首家通过IPO在主板上市的快递公司,德邦最高估值达到300亿元。然而,商业世界变化无常,在德邦上市后的第二年,利润就会直线下降。扣除政府补助等非经营性损益,公司2019年净利润不足4000万元。
虽然德邦2020年实现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近80%,但崔维星很清楚背后的原因。当年疫情下,政府补贴德邦高达4亿元。再加上同期油价下跌,国家下调甚至出台取消物流车过路费等政策,使得自有车辆较多的德邦表现稍好。
但是横向对比同行,这个成绩并不理想。2020年,中通和童渊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顺丰高达73亿元,将德邦远远甩在身后。
今年1月,德邦预披露了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扣除非营业损益后,公司将录得上市以来首次亏损,预计亏损范围在1.6亿元至2.7亿元之间。
曾经声称不超过200亿,或者说坚决拒绝出售公司的崔维星,现在已经被现实磨炼,这两年慢慢放开了收购价。说到底,他能做的就是说服自己,说服股东,尽快清场,拿钱离场。
收购整合不难
对于几百个股东来说,签完字,就不再和德邦有任何关系了。然而,对于德邦15万员工来说,面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他们仍然不知道何去何从。
周刊《财经天下》曾在文章《十个亿的德邦,都归京东。COM”得知德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裁员,从行政、文员到店长、高管团队。
近日,据德邦上海总部职能人员透露,今年裁员速度明显加快。“大家要早做打算,能留下来的也要面临很大的变化,需要尽快适应。”从德邦内部来看,很好说,如果自己的管理层继续留任,裁员预计不会特别激进,但如果直接换成京东的话。COM的管理层,恐怕情况会更加紧张。
此前有消息称,Debon计划挑选现任德邦高级副总裁进行管理过渡,预计崔维星将于6月份完全离开公司。但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高级副总裁已经拒绝了京东。COM的邀请。
“谁都知道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首要任务是裁员,精简组织架构。过渡后,他不太可能留在或进入JD.COM。”一位接近德邦的业内人士表示,第二个方案最近已经在JD.COM传出,京东物流前CEO王振辉可能会回JD.COM接手德邦。
作为京东物流赴港上市的负责人,2010年加入JD.COM王振辉,先后担任华北区域分公司总经理、仓储部负责人。2017年4月,JD.COM集团成立京东物流子集团,任命其为京东物流CEO。
据京东物流内部人士透露,2020年底,上市半年后,集团突然宣布,王振辉因个人原因辞去京东物流CEO一职,董事会任命JD.COM前首席人力资源官余睿接任。“王先生当时突然离开了。宣布的第二天,他连晨会都没参加。而且公司还紧急封锁消息,没人明白为什么。”
直到2021年底,有知情者听说刘亲自邀请回来。整个过程非常低调,没有公告,没有帖子。下一次,2021年底,是德邦和京东物流频繁沟通收购计划的时候。
据业内人士分析,刘可能对早有预谋。“毕竟德邦系统成立20多年,而Debon在大件、重件业务上一直比较薄弱,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进行整合工作。而且相比德邦自己人,找个外人精简组织架构未必是坏事。”
虽然京东物流的市值是德邦的近10倍,但想要成功吃掉“零担之王”的所有业务,并不容易。
成功的M&A的核心是先解决好人才问题。同时,双方运营体系和运营模式的整合也是京东物流的重中之重。
2020年8月,京东物流斥资30亿收购泛快递控股权为例。
据前述JD.COM内部人士透露,收购刚完成时,京东物流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跨总部研究对方的运营模式和系统功能。然而,整合至今已有一年半,双方操作系统至今仍未合并。
事实上,JD.COM在后期做了一个接口,方便两个系统的订单相互流入。但是两个系统的背景是两套开发逻辑,很难结合起来。一开始我们穿越了一些零散的快递实体店,也把货拉到京东物流站点配送。但是双方的系统对接一直有问题,站点不得不强制运行。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没见过穿越的货。”根据JD.COM员工的观察,这两家公司仍然相对分散,没有很好地整合。
除了收购Trans-Express,近年来,JD.COM还通过增资、控股、收购等方式收购了中国物流资产和达达集团。其中,中国物流资产满足京东的需求。COM自建仓库,而Trans-Express和达达集团与京东形成互补。COM的业务线分别为机上空货运和本地实时配送等。
收购德邦被普遍认为意在补充中高端快递市场。未来很有可能由德邦负责商场的大件商品,比如5公斤到30公斤以内的商品。德邦也看中了京东物流的仓储配送能力,可以引导其快递业务。
由此,关于两家公司的整合,业内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
一个认为京东物流要想全面引入商流给德邦,未来双方的运营体系、运营模式、售后服务如何深度融合将是不小的挑战。另一个是由于京东物流和德邦都是直营体系,资源整合会更容易。
对与错,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京东物流对外开放五年来,这个行业一轮又一轮的洗牌。每个人都知道M&A不是终点。对于买家来说,最辛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JD.COM SF肯定有一战
3月10日,京东物流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21年,公司总收入达到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达到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的56.5%。
京东物流提前完成了2017年正式独立时定下的“五年营收超千亿,外部客户占营收一半以上”的战略目标。
但《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2021年京东物流净亏损156亿元。财报显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增加,以及与疫情相关的政府支持优惠减少。更重要的是,2021年,公司加强和扩大了物流网络,导致运营商数量、仓库面积、综合运输路线和其他物流基础设施增加。
事实上,近年来,外界一直在批评京东物流亏损。苏宁的老板张曾经访问过,说这是一家从来没有盈利过的公司。不过刘似乎并不在乎的这些言论。
多年在互联网圈积累的战斗经验,让刘总结出了这个行业“赢者通吃”的属性。2017年,他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除了邮政系统,未来国内物流行业只有顺丰和JD.COM会有立足之地。
果不其然,最近五年,顺丰的扩张速度极其惊人,旗下有信邦物流、顺利通物流、嘉里物流等公司,将触角伸向快递、快件、冷链、即时配送和国际服务等领域。通过“买中买”的方式,顺丰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国内一线物流品牌地位得到巩固。
顺丰最著名的两张快递王牌是“顺丰速运”和“顺鑫捷达”。前者走直营模式,主攻中高端市场;后者主要从事加盟,横扫低端散货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两家公司都在市场上与德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我们内部很清楚,顺丰针对的是德邦腰部以上的优质客户,剩下的交给顺鑫捷达。”一位顺丰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之前,我们的定价模式不太一样,但是到了2020年底,顺丰的定价体系和德邦几乎一模一样,非常紧俏。”
但是,对抗的最终后果是“一死一伤”。2021年,在德邦预亏的同时,顺丰预计净利润同比下滑40%至43%,缩水金额在42亿元至44亿元之间。
可以想象,一旦德邦成功投靠Debon,后者在大型物流运输领域可以与顺丰、顺鑫捷达一争高下。为了增加胜算,顺丰还坚持自建快递中转和配送站网,近年来时效和服务都有所提升。
但是,不同的基因决定了模式和理念的必然分化。“一体化供应链”和“仓储换运输”模式是京东物流的护城河,也是这家公司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而顺丰固有的快递基因,在转运操作中更多使用机械操作,导致快递破损率更高。
前述顺丰内部人士表示,业务方已多次向集团反映此事,但或许是考虑到成本,这种情况并未改变。“这几年老板一直嚷嚷着快递业务要尽快上市,但到去年年底,Debon和德邦的收购基本敲定后,老板就不再谈上市了。”
今年以来,顺丰对德邦的竞争明显放缓。以前德邦背后没有资本,现在,顺丰不得不有所顾忌。《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顺丰正在观望两家公司的整合动态,思考应对之策。
有人觉得顺丰此刻太着急了,亲眼看到两个难缠的对手走到了一起。但也有从业者觉得,这次收购更像是JD.COM对整个物流行业投下的深水炸弹。受影响的不仅仅是顺丰,兔子和菜鸟也“震惊”了。
早在2015年,德邦快递就入驻菜鸟网络,为天猫淘宝提供30公斤以下的大件物流服务。阿里曾有意收购德邦,但因价格问题告吹。
2020年8月,阿里投资的丹鸟,在整合了菜鸟网络的即时物流企业,专门做直营配送后,更名为“菜鸟直营配送”。有接近菜鸟的业内人士坦言,这是在盯着JD.COM,“试图把天猫超市变成下一个JD.COM商城。”
因此,对于德邦加入Debon阵营,阿里也很头疼。一方面,菜鸟会缺席大快递;另一方面,其所依托的菜鸟网络,虽然目的是帮助快递公司提高运营效率,但对“通达系”的时效和服务控制非常有限。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客户的体验。
其实这么多年,物流企业一直在争市场份额。不少业内人士感叹,随着油价、物流用地、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涨,巨头价格战的背后,是整个物流行业平均价格维持在每公斤一美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根本赚不到钱。”
过去几十年,德邦通过精准卡导航/同城交通等特色产品,培养了一批优质高端客户,成就了“零担王”的地位。但随着德邦在行业混战中落幕,中国物流行业的格局逐渐清晰。
未来谁会更好?各方还在积蓄力量,博弈。可以判断,当几家龙头企业正面交锋时,等待他们的最终将是一场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