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厂怎么接外贸订单(7成东莞鞋厂异地求生:内陆薪资可省一半,但还是招工难)

据《第一财经日报》9月10日报道,看到六盘水的鞋厂终于开始盈利,东莞永都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松了一口气。自从3年前他在贵州六盘水开了分厂后,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今年6月才实现盈亏平衡。

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六盘水其实是当地政府选择的,希望承接一些产业转移。

事实上,自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相关省份一直在积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泛珠三角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仍然处于重要地位。





东莞厚街是中国鞋都。来源:南方都市报

内地开厂:工人工资能省一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对于制鞋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最大的成本是人工和厂房租金,这是内陆省份突出的“比较优势”。

许记得很清楚,三年前去贵州六盘水考察工业园时,当地工人平均月薪1800 ~ 2000元。当时东莞工人的工资水平是每月3800 ~ 4000元,也就是说,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只有东莞的一半。

当时,六盘水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了制定包括扶持工业用地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外,还组织招商团队到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定点、跟踪、持续的精细化招商,下大力气提高招商项目入园率。

“今天,六盘水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目前六盘水工厂工人月薪2800 ~ 3000元,东莞工厂5000元以上。另外,我们刚去的时候,当地政府免除了两年的厂房租金,所以总的来说,那里的成本要低很多。”许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即使加上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成本,还是划算的。

加上建厂的初期投资和前几年的亏损,许前前后后投入了近2000万元。这对于近年来屡受国内外市场冲击的制鞋企业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不过,许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说,工人是新员工,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从工厂正常运营到实现盈利一般需要两年以上,这是任何地方开厂都无法避免的。好在六盘水的工厂已经可以看到回报了。

同样位于东莞厚街的另一家鞋厂——昌建鞋业有限公司,在内地建厂的时间比永都鞋业要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常建鞋业董事长童水顺开设了湖南和江西的鞋厂。

“当时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想尽量去成本更低的地方。我选择湖南和江西是因为我们东莞工厂的工人都来自这两个地方。后来去了才发现成本真的很低。”童水顺说。

自“泛珠合作”提出以来,东莞鞋业逐渐向湖北荆州、安徽阜阳、河南周口、江西赣州、南昌、湖南常德、益阳、郴州等内陆省市转移。同时呈现出从单纯的鞋面加工向整个中低档生产线转移的趋势。





2010-2017年中国鞋产量(单位:亿双,%)。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所

规模缩水:招聘不易,效率不高

尽管成本很低,但通水顺在湖南和江西的工厂一直关闭到2014年,并转移到了越南和柬埔寨。让童水顺没想到的是,除了关税问题,招不到人成了关厂的主要原因。

“我去当地的时候,招不到人。可能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去广东工作的,工资也比较高。我们当地的工厂只招了几百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人(规模上不去),成本就降不下来。”童水顺说。

在东莞鞋业鼎盛时期,通水顺在东莞开了五家工厂,员工近万人,年产500万-600万双鞋。但他现在已经把这些工厂减少到两个,总共不到600人;东南亚有1000多家工厂,总产量一年100万双。

永都鞋业目前在东莞有700家工厂,在广东四会和贵州六盘水有1300家工厂,年产量约200万双。

然而,永都鞋业在六盘水的工厂也遇到了招不到人的窘境。本来第一年招了1000人,形势很好,但后来第二年就陷入了“用工荒”,这让许很郁闷。这一年,招工情况有所好转,连许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

研究东莞鞋业20年的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东莞鞋企用工规模萎缩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情况是工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小,就业人员越来越少。

李鹏分析说,内陆地区招不到人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就是把一个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需要时间。有些人愿意在家工作,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无法接受固定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更别说加班了。

此外,当地习俗也对商业运作有影响。比如一个员工家里有个老人去世了,办酒席要一个星期。所有亲戚朋友都要参加,所以厂里没人上班。比如内地很多地方看重人情,年底送礼的钱比工资还多。许多年轻人宁愿出去工作,避开这些旧习俗。

“其实东莞70%的制鞋业都转移出去了,从最开始的江西、湖南、广西、湖北,到后来的贵州、云南、陕西、内蒙古甚至东南亚。但是很多企业去了内陆却招不到人。中国本身并不缺乏劳动力,但缺乏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整合。”李鹏说。

优化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

30多年前,东莞厚街镇正是依靠积极承接世界鞋业的国际再分工和梯次转移,大力引进和发展鞋业,吸引了以中国台湾省为代表的大批海外鞋业企业家和商家落户,进而逐渐聚集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国际鞋业制造产业集团。

如今,东莞制鞋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升级,依托完善的产业链,转移加工生产环节,留住R&D,设计采购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厚街镇市政府了解到,该镇从事皮革、鞋材、鞋机、鞋用五金配件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约4000家,其中鞋机生产企业约300家。有800多名贸易商和采购商常驻厚街,厚街有5000多名工人在美国、巴西、日本从事鞋类加工、贸易和采购。

更重要的是,东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专业制鞋人才集散地,不仅包括熟练的制鞋工人,还包括设计师和加工人才。

在李鹏看来,有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即使东莞鞋业一直走的是代加工、代工的路线,但未来还是有潜力的。

永都鞋业90%以上的产品都属于贴牌生产,但许并不担心订单问题。因为公司主要生产户外功能鞋,用于狩猎、登山、专业攀岩等场合,技术含量高,对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但是目前市面上能做出这种功能鞋的工厂并不多。

目前,东莞永都鞋业的工厂主要承担R&D、设计、采购等职能,零配件主要在四会的工厂生产,而六盘水工厂是成品鞋的主要生产基地。

“去六盘水开厂,确实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为我们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来培育自己的品牌‘吉杰’。“吉杰”预计今年将售出8万至10万双。我的计划是,OEM再做五年,逐步让自己的品牌站稳脚跟。”许对说道。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九个省份(以下简称“内地九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统称“9+2”区域)。

永都鞋业和昌建鞋业只是泛珠地区众多制造企业试图转移产业的缩影。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江林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4年泛珠三角合作的提出到2016年国家战略的推进,欠发达地区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融合发展成为共识。

15年来,泛珠三角9个省区共建立了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接园区,形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闽粤经济合作区、两广特别合作区、粤川自贸试验区、北部湾临海工业园、湘赣开放合作区等省际产业合作平台。

以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为例。作为目前全国唯一横跨东西部的省级合作实验区,截至2017年底,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副市长徐文伟曾公开表示,梧州60%的产业转移项目来自粤港澳,其中不锈钢、陶瓷产业完全从广东转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怎么接外贸订单


产业链效应让东莞的各种配套非常齐全。来源:网络

9月5日,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举行。以“共享湾区机遇,开放创新发展”为主题,多个省份表示希望继续承接产业转移。

李鹏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为接收地区创造就业机会,也有助于当地缓解留守儿童问题,并将当地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有利于东莞鞋业本身,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转型升级。

“从根本上说,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原来5000人的工厂变成了10个R&D中心。从经济效益来说,人少产值高。虽然工人少了对东莞的第三产业有影响,但是改善了东莞的生活环境,绿地多了,公共服务设施更好了。”李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江林认为,即使政府有意愿采取行动,它最终也将取决于市场的反应。如果市场是自发形成的,就应该鼓励。为了引导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接收地的营商环境非常重要,因为这些企业是从发达地区过去的,对市场环境非常敏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

“我们也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谈论产业转移——价值不在于我们现在做什么,而在于带来新的想法和新的产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过去教地方政府做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同时,产业链是否有可能与先进制造业重叠连接,转型升级后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对中西部地区意义重大。”江林说。

记者冯云卿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