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接替黄征一年后,拼多多的“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8月24日,拼多多发布了2021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最引人注目的是,拼多多计划斥资100亿设立“百亿农业科研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普惠。
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雷将担任这个项目的头号人物。拼多多内部人士向字母表(ID: Wuji Caijing)透露,这是陈雷自去年7月出任一把手以来,亲自牵头的第一个项目。
在第二季度和未来几个季度,将从拼多多的盈余中提取多达1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上个季度,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拼多多录得超过24亿元的净利润。
此外,即使在未来几个报告期内无法盈利,拼多多手头仍有足够的现金可供调用: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持有的现金余额、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共计922亿元,是半年前的两倍多。
据悉,在陈雷的推动下,“百亿农业科研项目”已获董事会通过,接下来还需在股东大会上争取大多数股东的支持。
陈雷
拼多多相关人士表示,该基金将旨在满足农业和农村的重大需求,“而不是为了商业价值和利润”。公司财务副总裁马静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中透露,“百亿农业科研项目”的重点投资领域主要包括物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科技。
显然,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很难在短期内给拼多多带来财务回报,很可能季度业绩再次扭亏。陈雷承认,“百亿农业研究项目”将显著影响股东的短期每股收益。这对股价处于低位的拼多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根据陈雷的判断,拼多多正处于转变增长模式的十字路口。
“六年前,我们决定做一家移动电商,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前电商的购物模式。但这种模式是否最具创新性,最适合用户需求,还在不断讨论中。我们认为这也可以从当前用户增长放缓中看出一些趋势。”陈雷在周二的电话会议上说。
反思的背后,拼多多已经改弦易辙,“减少营销”是最醒目的关键词。
此前,拼多多严重依赖“烧钱求增长”,营销费用节节攀升,营收占比一度高达108%。然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达到144亿元的历史高点后,这部分费用连续两个季度收缩,最近一个季度已降至100亿元,同比增长12.7%,环比下降21.2%。营收占比从第一季度的57%进一步下降至43%。
同时,拼多多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9%;年活跃买家增加2610万,MAU(月活跃用户)增加1390万。随着营销费用的不断降低,拼多多的营收和用户同时在增长,说明花钱的效率在提高。
但在电商流量红利耗尽的时代,拼多多仅仅靠“缩减开支”是不可能拿到电商下半场门票的。还是要深挖农产品这个重点品类的护城河。
品多多之前也有涉猎农产品,经常从生产、科研、交易等维度,比如农田云斗、新农民、百亿补贴等。而“百亿农业专项”以物流和技术为主,落地难度更大,承担着完善拼多多农业板块闭环价值的重任,陈雷必须亲自挂帅。
A
经过六年的探索,拼多多农产品电商的C端架构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用户可以在拼多多通过主APP购买农产品,商家可以点对点配送。也可以多买点吃的,第二天去社区网点取。
据拼多多内部人士透露,供应端已经开了拼多多总站和拼多多杂货店,共享上游货源。对于消费者来说,两者的区别主要是购买入口、SKU数量、优惠活动、配送方式等。
公开数据显示,拼多多已直连超过1000个农业产区,覆盖超过1600万农户,支持“零佣金”优惠政策。此外,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已进入全国300多个城市。
在消费方面,拼多多在农产品板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全平台最大的营销IP“百亿补贴”也将农产品作为补贴重点。
拼多多“100亿补贴”于2019年6月上线。初期主要针对3C数码产品、美妆产品、母婴产品等品类。不久后,农产品被纳入补贴范围。目前已上线2万多种农产品。
在过去的几年里,拼多多农产品的GMV(商品贸易总额)每年都在翻番。【/S2/】2018年,拼多多农副产品GMV 653亿元;2019年增至1363亿元;2020年已经超过2700亿元。
这一业务在拼多多总GMV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2019年,农产品占平台GMV 13%;2020年将进一步提升至16%,远高于国内电商行业3%的平均水平。
去年11月,陈雷公开表示,拼多多单日订单量峰值已突破1亿单,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是重要驱动力。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拼多多在B端的农产品电商短板日益暴露,其中物流是最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物流网络主要服务于工业品;冷链物流受限于建设和运营成本,远非完美。当消费者从拼多多购买苹果、土豆等易储存的农产品时,常规物流仍能支撑;然而,当SKU平台扩展到绿叶蔬菜、鲜肉、鱼虾和海鲜时,现有的物流系统就变得遥不可及了。
这个问题在2020年夏天密集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上购买绿叶蔬菜;拼多多注意到,相关商品破损率明显上升,很多包裹因高温、搬运不当而遭受损失。
“我们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期望,这是一个严重的警告。”陈雷说。
当时,陈雷认为拼多多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用于农产品的物流基础设施。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大的挑战。
同年8月,上线多买蔬菜,是拼多多农产品上行转型的关键一步。它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增加了区域性的“大仓库”和社区站点,可以实现次日到达;相比商家直接发货,这种模式物流效率更高,用户体验更好。
品多多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很多杂货铺已经超过了主站,成为用户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渠道。通过“百亿农业科研项目”加上物流等基础设施,为拼多多的农产品快速增长奠定基础。
B
在本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中,陈雷表示,拼多多将投资改善供需匹配、冷链技术和更智能的路线规划,并减少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资源使用和排放,从而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将能够提高农产品体系的标准,改善食品质量和安全。
但电商行业普遍认为,自建物流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拼多多也不例外。
最近一个季度,拼多多的营业成本达到79亿元,同比增长197%。公司财报显示,成本大幅上升的部分原因是加大了农产品冷链、仓储配送等供应链系统的建设,导致配送和仓储成本增加。
可以预见,随着“百亿农研项目”的逐步落地,拼多多对冷链物流等农产品电商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季报中,对中短期利润产生影响。
但无论从农民、用户还是平台的长远利益来看,拼多多都必须啃掉这块“硬骨头”。
此前,品多多平台的农民通过第三方物流网络配送农产品通常需要两到三天。商家也在想尽办法,尽可能降低储运过程中的损耗率。但直到大量的买菜逐渐遍布全国,农产品的物流痛点才逐渐解决。
拼多多现在要做的是扩大物流技术设施的覆盖面和承载量,提供更多买菜和商家直接发货的服务。一方面,如果没有可靠的冷链物流,拼多多只能销售容易保存的农产品,SKU量、附加值、客单价都很难突破。另一方面,冷链物流也是解决偏远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必由之路。
除了物流,食品和食品安全也将是拼多多“百亿农研计划”的重点投资领域。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马静表示,未来将在供给侧加强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检测,包括农药检测;同时精选300~400个优质产品,通过对消费数据的洞察来补充农产品的运营,让农业更高效、更盈利、更有韧性。
在“十亿农研计划”启动之前,拼多多就已经围绕农业进行了布局。
在生产过程中,拼多多的做法主要有培训“新农民”,开设很多农业园区,探索冷门产品。官方数据显示,拼多多已累计带领10万名“新农人”返乡就业,并计划在未来5年再培训10万人。
此外,拼多多发起了多项农业科研技术竞赛,探索利用前沿技术种植草莓和西红柿;与粮农组织、浙江大学联合发起全球农民创客大赛;举办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等。
对于农产品电商的交易模式,拼多多提出了“农田云”,希望通过聚合需求,促进产地直采,帮助中小农户直接对接全国市场。去年的网上杂货店购物侧重于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
相比上述举措,“百亿农研计划”的切入点更低,向物流等农业基础设施倾斜,目标是补充和提升全平台农产品的仓储配送能力。
C
拼多多一直在农业领域大举投资。
例如,仅在2019年,拼多多就额外投入了29亿元的现金补贴和价值159亿元的营销资源,以帮助农民促进销售。
到2020年4月,拼多多宣布5年内在农业农村投入至少500亿元,主要用于加强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主体。
本周正式公布的“百亿农业科研项目”是拼多多在这一赛道的最新投入。
拼多多围绕农产品电商下了大赌注,首先看重的就是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6%,但是农业的渗透率只有8.2%,这个数字还是很大的空。
具体来看,在农产品电商领域,艾媒咨询今年6月的一份报告称2020年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已达6107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7893亿元。
另一方面,拼多多需要自己的旗舰品类,农产品是最好的选择。
电商平台的品牌特色往往是由个别品类决定的,比如阿里淘的电商服装,京东。COM的3C数码等等。但是拼多多成立的比较晚,只有农产品还在蓝海。
由于生产者分布分散,集约化程度低,中间环节众多,农产品电商一直被认为是一门不好的生意。但这块蛋糕也有自己的优势:受众广、刚需、高频、客单价低,是不可多得的流量入口业务。
六年来,拼多多不断提升农业价值,也是看中了这项业务带动其他品类的潜力。随着电商行业流量红利的顶峰,各大平台纷纷转向存量运营,农产品电商对拼多多的价值日益凸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农产品如何赚钱还有待解答。
拼多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商家佣金和营销费用,以及平台直销商品的收入。其中,前两项收入占据主要部分。
目前,拼多多对农产品采取“零佣金”,通过举办各种主题营销活动,为上游农户提供曝光机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政策不太可能有大的变化,拼多多盈利的场景很少。
此外,新推出的“百亿农业科研项目”不以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标,这也决定了这个项目不会直接为拼多多创收。
这也意味着,在农产品业务上,拼多多已经放弃了“快钱”,正在为未来的“慢钱”做准备。在黄征时代的狂飙突进之后,陈雷时代的拼多多正在放慢脚步,希望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