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最大的墙正在被推倒。
昨日,腾讯流量大本营微信发布了“以安全为底线,分阶段、分步骤”的互联升级方案,对外链接大幅开放。
主要内容:
1。私聊场景可以直接访问外链;
2。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群聊场景尝试开放电商外链直达功能(阿里笑得很开心);
3。后续计划开发自主选择模式,为用户提供外链管理功能。
末了,催促其他好友赶紧打开微信:
“探索在其他平台流畅使用微信服务的技术可能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在9月份工信部约谈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后,各家都采取了一些拥抱互联互通的姿态,但大多数都是试探性的举动。
阿里为支持微信支付做了很长时间的铺垫,但实际上只是在淘特app中增加了一个使用起来并不直观的体验:淘特用户在支付环节选择微信扫码的支付方式后,会自动生成一个支付二维码,用户需要保存图片后才能通过微信扫码支付或发送好友支付;微信开放了第三方外链,但仅限于一对一的聊天场景;字节跳动是希望其他平台开放的一方,他喊得很多,但他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铁拳”来袭,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次,腾讯相当于直接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一对一聊天加群聊应该开放给其他平台。社交流量是腾讯生存的命脉,相当于把你最大的蛋糕端出来给大家吃。
互联互通,腾讯先平躺着。
(图:微信群里淘宝和天猫的链接都可以打开,登录后甚至可以直接下单)
互联网大平台之间的信息自由流动一直被认为是铁板一块,各家都有各自的考量。过去行政力量对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过多的“伸手”。
但随着工信部的介入,互联互通成为现实。这背后的原因,工信部在发布会上说得很清楚:“互联网安全是底线,互联网的发展一定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换句话说,互联互通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大事。阿里、腾讯、字节跳动,谁说了不算。
①
打破互联网壁垒是为了谁?
为互联网巨头拆墙从今年7月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于7月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治理活动。屏蔽网站链接是治理的重点。
9月,工信部直接约谈几家巨头,要求限期解决“恶意屏蔽网站”问题。
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因为中国的互联网正在走向封闭和碎片化。如果政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种生态对整个经济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在之前的10年里,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包容度最高的国家,使得数字经济规模跑出了近40万亿的量级,占GDP的38.6%。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得到培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这种扶持和培养是为了打破传统经济的壁垒,做大蛋糕,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中国的经济扩张是以开放为基础的。过去,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关闭。不同地区互相设置检查站。外国商品不能进入当地市场。蛋糕一半是奶油,一半是煎饼果子,所以市场要素无法流通。
互联网兴起之初,本该打破市场割据,带来开放,促进流通。带动了大量的增量业态和就业。
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逐渐达到顶峰,巨头们为了抢夺存量蛋糕而互相攻击,已经开始导致比线下经济更严重的市场割据。
比如针对商家的强制替身“二选一”和巨头之间的流量堵截墙,包括互相屏蔽的网站和工具。
这次很多人认为微信全面开放电商链接,是阿里巴巴的胜利。从短期结果来看,确实如此,但从监管部门的动机来看,这并不是目标。
今年最近开始火起来的“私域”概念,背后恰恰是平台电商流量高峰过后,电商企业的内卷化越来越严重。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推广费用来换取平台的流量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害怕双十一这样的推广活动:不花钱做推广,因为没有天然的流量;花了钱做推广,赚不了大钱,各种成本加起来,甚至亏本。
阿里巴巴现在如此热衷于“互联互通”,正是因为急需寻找新的流量来源。看着一个拼多多短短几年在微信生态上成长,不知道阿里对当年率先封杀微信的决定作何感想。
当然,我们不能从上帝的角度回头看。毕竟阿里巴巴的策略是成功的。当时在PC互联网时代,淘宝一夜之间屏蔽了百度对它的搜索,迫使百度大举投资电商,然后在阿里熟悉的这条赛道上被打得落花流水。
但微信是另一种思维方式。不是做电商,而是做好用户连接,然后让第三方生态自己成长。这条路可能比现在自己做要好。这也导致了曾经擅长屏蔽其他平台的阿里巴巴开始拥抱互联互通。
在监管层看来,大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更多的选择和活路,从而刺激发展,释放经济活力。
所以,“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是国家意志下保护人民利益和经济秩序的大事。
监管打击的方向很明确:封闭而不开放,垄断而不创新,争夺存量而不创造增量。
②
有底线的开放,为什么安全被多次提及?
但是,开放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有一个前提,已经提过很多次了。
工信部在推动互联网平台间互联互通方面的表述是:“平台间开放URL链接将逐步解决,互联网安全是底线。”
在此轮开放中,用户升级微信后,私聊全部开放外链,群聊开放电商链接,开放外链后可正常转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腾讯已经做好了向阿里这个挣扎多年的老对手全面开放的准备,剩下的只是支付工具的相互开放。
然而,Tik Tok链接在微信上不可能完全畅通无阻。准确的说,私聊开放,群聊暂停。很多声音认为,在内容领域,字节跳动和腾讯已经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但这一论断显然低估了监管部门的决心。9月份“互联互通”的消息一出,微信生态中的拼多多、有赞、魏梦都开启了暴跌模式,有赞股价一度一天下跌12%。
但相比这些企业的阵痛,监管层显然更关注整体经济生态的健康发展。微信到底是对一家还是两家开放,怎么开放,你的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保证一切行为合规合理。
微信群聊暂时打不开Tik Tok链接的原因值得反思。
互联互通只是互联网秩序整顿的一个方面。国家在此轮互联网整治中最关注的三条底线是信息安全、经济秩序和民生。其中,信息安全是第一位的。
微信对Tik Tok开放,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短视频和社交分享,尤其是群聊中的广播分享引发的内容安全问题,谁来负责?如何从源头上避免脸书案件中出现谣言、诈骗信息,甚至失控的内容?
这个时候,非常有必要回头看看反复强调的“互联网安全是底线”。
一方面,监管方对互联网安全的考虑有很深的背景。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主要鼓励发展的新兴行业,变成了监管机构“重拳出击”的对象。
这就不难理解,当越来越多的人连接到互联网上,信息泄露和滥用个人信息的情况就相继出现,而且有证据表明,通过脸书利用组织影响选举的教训也让各国监管机构越来越谨慎。
在鼓励开放并最终促进数字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③
Tik Tok,新的流量王,你还需要微信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ik Tok现在真的需要微信吗?
今年9月,抖音宣布全球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4月初,彭博报道称,Tik Tok今年的日活跃用户目标达到6.8亿。the total抖音,总活跃用户数其实已经超过微信。
即使排除抖音,只看TikTok,也已经太强了。
内容方面:Tik Tok去腾讯之前的用户时长。即时通讯曾经多年高居移动互联网用户榜首,因为手机的第一功能毕竟是通讯,大家都习惯了。我觉得没人能挑战这个王者地位。
然而,去年,短视频占据了用户时长的首位。到今年上半年,短视频的用户时长高达29.8%,而即时通讯的用户时长仅为20.4%。短视频拉开了即时通讯近10个百分点的距离。
这基本上是近年来Tik Tok和微信此消彼长的写照。
在电子商务方面: Tik Tok依靠大量主播快速成长。去年,GMV达到5000亿,今年的目标是超过1万亿。
第三方机构估计,以Tik Tok为代表的“兴趣电商”到2023年将达到9.5万亿,而现在官方统计的互联网零售规模只有12万亿。
这个计算可能被夸大了。短视频电商在供应链控制和信用方面也有短板,但势头不可小觑。
在新的BAT三巨头中,B(字节跳动)成为了让另外两家感到恐惧的存在。
这里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曾经是Tik Tok最大的广告客户之一,Tik Tok的数百万账户曾经陆续接入购物车,让用户通过链接直接进入淘宝。《南方都市报》曾报道称,Tik Tok与淘宝在2019年签署了70亿元的年度框架协议,其中包括60亿元的广告和10亿元的佣金。另据报道,2020年阿里巴巴和Tik Tok的新合作金额可能在200亿元左右。
然而,与此同时,Tik Tok还有其他行动。2020年8月,Tik Tok宣布“9月6日起,第三方货源产品链接需要相关客户通过巨幅星图发送直播发货任务”,“10月9日起,禁止跳转第三方平台链接”,“Tik Tok门店产品不受影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Tik Tok的直播电子商务公司的业绩一直在稳步上升。2020年4月,罗永浩在Tik Tok进行了第一场直播秀,创造了一场单场破亿的GMV,这只是这一切的序幕。
不知道培育了Tik Tok电商之翼的阿里巴巴此时是什么感受。
因此,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Tik Tok都已经有了挑战的资本。无论是与微信还是天猫淘宝的沟通,对于Tik Tok来说,可能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
这里
理解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