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创业的前线
作者|傅
编辑|冯玉
去年双十一前的互联网禁令,成为第一把落在电子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把利剑迫使刚刚经历野蛮生长的电子烟行业迎来了一波“清洗”。
深圳一家成立于2018年,集R&D、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子烟厂,不幸成为这一时期“清洗”的一员。
工厂负责人刘伟(化名)告诉《创业前线》,电子烟禁令出台后,员工集体被负面情绪笼罩。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降低风险,工厂的上游供应链只想快点把钱拿回来。但品牌商,尤其是主线品牌商,已经开始延长账期。
最后夹在中间的工厂,因为资金回不来了,现金流出现问题,甚至没能坚持到去年春节。刘伟也选择了收拾包裹重新出发。他说:“电子烟行业属于小众市场,勉强赚够温饱,我现在开始做钢铁产品的生意。”
寒冬过后,疫情成为压倒电子烟的最后一根稻草。再次打击了本已陷入低谷的行业,甚至一些“明星企业”也没能撑下去。
2020年初,福禄被曝拖欠工资两个月,暴力裁员,拖欠经销商装修款。6月,知情人士透露,福禄在佛教发展中已经是一个“牧羊国”。如有出货需求,则由深圳工厂生产,不再主动拓展市场。同月,一年内完成三轮融资的电子烟品牌林西Linx被确认解散团队并申请注销。
越来越多的企业没能熬过“冬天”,正在悄然消失。据天眼App统计,以工商登记为准,到2020年7月,全国已有1800多家电子烟相关企业被注销或吊销。
媒体的报道似乎是电子烟陷入漩涡的信号,让外界纷纷对电子烟行业投下不信任票。资本专家也明确表示,电子烟行业资金紧张,不考虑投资。
然而,当外界对电子烟一致悲观的时候,深入了解电子烟创业者后,我们会发现,幸存下来的电子烟企业正在悄然发展壮大——他们一改之前的高调,正在低调布局线下,准备新一轮的中场战斗。
1、低调捞金1800家电子烟企业“死亡”——这个数据不仅放大了外界对电子烟的悲观情绪,也让外界忽略了这个行业的“钱途”。
电子烟的高毛利几乎是业内尽人皆知的。2014年至2017年,国内电子烟相关的三大上市公司(麦克维尔、瞿颖科技、艾维普斯)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90%。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并且在稳步上升。有人曾说,行业的毛利率起步是70%。
即使整个行业冬天都不能线上销售,行业内还是有一批幸存者在享受这份“红利”。
另一家电子烟工厂也位于深圳,是该行业的幸存成员。工厂负责人王琦(化名)向《创业前线》透露,虽然公司去年受到了电子烟网上禁令的影响,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当时他也遇到了和上述企业家刘伟一样的情况。供应链敦促他尽快付款,但他迟迟未能从品牌所有者处获得付款。去年11月底,他曾一度在工厂裁员,以节省运营成本,过冬。他甚至想到,如果2020年这种情况不能改变,他就要找一个新的行业去创业。
幸运的是,在这之后不到一个月,工厂的订单又恢复了。对于这种复苏,王琦说:“我不知道秩序变好的原因。可能对于电子烟来说,除了被禁的电商平台,还有线下和出口渠道。”
即使是在疫情当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停工,王琦在本以为这次坚持不住的时候,意外的迎来了他赚钱的时刻。
延迟复工使生产成为难题,导致许多品牌的香烟和炸弹供应不可持续。王琦说,“也许我们是幸运的。过年前我们有一批货,正好可以发货,所以销量还不错。”
今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除烟草和薄荷醇以外的电子烟将正式退出市场,这使得朱尔类别的大部分口味的封闭卷烟被禁。
电子烟品牌双一ESUN联合创始人龚自嘉告诉《创业前线》,此政策一出,国内的一次性电子烟产品在海外变得非常受欢迎。“那时候电子烟很流行,有些厂家赚了很多钱。由于出货量很大,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浓缩的箱子被运走。”
不仅是工厂,还有一批之前囤积电子烟,认为自己亏本的渠道商,也疯狂卖货。
龚自嘉透露,他在威海认识一个从业者,因为疫情期间电子烟代工厂无法正常生产,手里的货很快就卖光了。他回忆那段时间,“大家都在家闲着,他却每天忙着,戴着口罩到处发产品,货还是供不应求。”
至于双一的销量,也是断网后从断崖式下跌,逐渐恢复甚至超过断网前的水平。
另一位电子烟从业者李青(化名)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断网前,李庆以为明年三四月份会出台监管。就在双十一前,她大胆投入四五百万囤货。但是公共交通被阻断后,他只能从自己的私人交通中出货。“那时候真的是各种打折。就想着能回到这本书上,别太惨了。”
转机也发生在2月份,经销商开始通过微信群主动找到他,寻求他的合作。这让李青不仅赚回了之前打折卖电子烟的成本,还小赚了一笔。
显然,有些幸存者活得很好,甚至低调地实现了远超行业水平的逆生长。
2、悄然“复制”的线下专卖店“网上销售禁令”堵住了电子烟的线上渠道,各电子烟品牌不得不加大对线下渠道的支持,纷纷拿出补贴资金争夺渠道资源。一时间,电子烟线上线下渠道遍地开花。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线上渠道占中国电子烟销量的80%以上,包括电子烟品牌的线上自营店和电商平台。相比较而言,线下渠道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包括便利店、小企业、超市、专卖店在内的销售渠道总量仅占19.4%。
但是现在,专卖店销售的优势是可以提高品牌曝光率,树立品牌形象,这也让电子烟的线下渠道成为玩家必争之地。
以约克为例。今年年初,其两家品牌旗舰店已经登陆北京和上海的核心商圈。据悉,到今年5月,RELX约克专卖店数量迅速增加,累计总数超过2500家。仅今年1月至5月,就有超过1000家RELX约克专卖店开业。据了解,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6亿元,开辟10000家专卖店。
从去年11月开始,双一也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试点运营20家线下门店。龚自嘉说,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双一所有门店都实现了盈利。双一还总结了一套线下运营方法论,可以帮助加盟商规避后续门店的运营风险。
据雾化烟草品牌vitavp的创始人刘东源介绍,只有it在2019年3月开始运营线下门店。目前线下门店200多家,90%都能实现盈利。他说,自8月22日深圳电子烟展结束以来,以每12小时开一家店的稳定增长速度,一个月内新开了50家店。
随着上述主流电子烟品牌疯狂开设线下品牌店,线下渠道竞争日趋激烈。电子烟品牌往往是先免费配货,加盟不收费。产品上架后有开店补贴。
9月18日,双一公布“百城千店”地面网络计划,最多36000件商品,20000个开业礼包。一周前,它是唯一一家发布了专属门店补贴新政策:区域首店最高补贴32万左右。包括装修补贴、房租补贴、产品补贴、开包。
各种品牌的补贴政策让代理商和店主大规模开店。
电子烟店老板唐向《创业前线》透露,他于去年11月开设了西屋第一家线下店,位于武汉全新的购物中心绿地五彩城。
一开始他很担心,因为基于多年的零售经验,他已经做好了亏损半年的心理预期。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店铺销售额就达到了五六万。随着销售额的增加,唐在武汉的第二家西屋店于12月迅速开业。
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继续开店的时候,疫情先到了。但疫情期间,粉丝群中固定的客户群和细致的运营,让他的店业绩还不错。
唐给《创业前线》算了一笔账。每家店的开店成本在10万元以内,其中月租8000元左右,付三个大概需要5万元,装修2万元,备货2万元,外加1万元押金。他第一家老店的电子烟销量每个月能达到3万多支。
“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损失。”随着疫情回升,他马不停蹄地开了8家店。
近期,唐与维他、、柚等达成合作。,并准备下一步成为电子烟集合店品牌,通过加盟的方式在全国复制。
唐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开设电子烟线下商店感兴趣的人。
龚自嘉介绍,双一大部分店主已经在计划继续开第二家、第三家双一加盟店。
与此同时,最近,双一已经连续举行了三次推活动。其中,郑州的渠道会议就有1000多名观众。这次活动,不仅卖出了500多个新样,还吸引了40多个有意向做店的人,其中省级代理3、4个,捐款100多万。
品牌似乎都明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3、中场战事从2019年初的野蛮生长,到年底的“断网”,再到2020年初的疫情,电子烟行业正在从“千烟大战”回归理性阶段。
去年,在中国发展了10多年的电子烟品牌还是一个小众市场。2019年,随着资本的密集进入,电子烟成为真正的风口行业。这个“低调”多年的行业也瞬间成为一块肥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企业进入市场。
当时品牌做电子烟的门槛太低。只需要去深圳沙井联系一个代工厂,用10万元进第一批货,花2000块设计logo,然后500万元以内就可以叫一个电子烟品牌。
但疯狂增长的背后,行业乱象随之而来。
在电商平台,成千上万的产品都在宣称自己是“戒烟神器”、“健康减害”、“时尚炫酷”。在夏天年轻人聚集的演唱会上,随处可见电子烟的展示和试用活动。
劣质电子烟、山寨电子烟不断流入市场。这些产品存在尼古丁含量超标、甲醛含量超标、苯系溶剂超标等现象。,甚至还发生过爆炸。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伪创新”也很猖獗。
刘东源表示,电子烟市场的技术创业不够差异化。他打了个比方,就像大家都已经适应了手机的外形和触摸屏,而一些创业者为了所谓的创新把触摸屏去掉是不现实的。“有些品牌在电子烟的技术上不创新,只注重造型。其实整个方向都错了。”
他透露,国产手机代工出现次品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但就电子烟而言,这个概率可能不到千分之一。
好在经过洗牌,行业正在集中头部,整体发展趋于理性。
“经过一系列的市场监管,中国电子烟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虽然疫情中很多企业倒闭,但市场资源开始向十几家龙头企业集中。”谈到行业的新趋势,刘东源如此表示。
他认为电子烟有足够的市场需求,疫情过后市场会很快恢复。随着大量中小品牌陆续离开市场,它是唯一一个恢复市场,销售业绩越来越好的。毕竟电子烟在美国的普及率是31%,在中国不到1%。而且中国有3.5亿烟民,居世界第一,电子烟市场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深深扎根于线下渠道的电子烟市场将不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而是一个投入高、回本慢的行业。
刘东源介绍,现在进入市场做电子烟,投资2-3亿,可能只是在行业内激起一点浪花,但能不能做大还不能确定。因为不能线上营销,所以考验企业的线下渠道能力。而且,线下生意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与渠道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
最重要的是,监管依然是悬在电子烟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业界从未停止猜测电子烟“新国标”是否会在几个月后公示。
但现在企业也在期待《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新国标)的实施。毕竟新国标可以为行业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既可以进一步教育用户,也可以帮助电子烟企业按规则办事。
*本文图片来自:图片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