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美国不仅没有发行国债,反而越来越强,没有发行国债,反而出现了经济危机?
(国债讨论之一)
美国国债问题一直是财经评论中最热门的话题。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美国发了这么多债,一定会崩溃。最近,就连《末日博士》的预测大师鲁比尼也预测,未来10年美国会因为发债过多而崩溃。
美国经济崩溃是因为它发行了太多的债券。这个观点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因为在西方经济学看来,国债是信用产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三次量化宽松,发行超过2万亿美元。全世界都在惊呼,美元注定要崩溃。然而,美国超级债券美元反而走强。中国经济学家每年都会因为美元发债太多而崩溃。十年来不仅没有崩盘,拜登上台以来,还再次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的发债。现在美国干脆取消债务上限。这些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不反思一下自己吗?
在2015年出版的《信用价值论》第一版中指出,西方经济学把经济描述为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国债只是信用产品,但在信用价值论中,国债是最复杂的产品。因为在经济总量运行过程中,国债还执行三个更重要的功能:
第一个作用是,在宏观经济中,国债负责调节过剩产能;
第二个功能是国债还承担着货币储存和保值的功能。也就是说,当过剩资本退出资本市场,转化为货币贮藏时,它就执行了货币贮藏和保值的职能。
第三个功能是没有价格的有价值消费品,或者价格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的消费品的分配功能。
从理论上讲,国债的第三个功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与信用价值理论创立的“印钞消费”理论、社会资本生产理论、价格消失理论等等几个新理论有关(这些新理论对于没有读过信用价值理论原著的人来说肯定会很难理解)。最好不要根据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胡乱猜测。这些猜测肯定是错误的)。只有深入研究信用价值理论的读者,才能真正理解国债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理论原理的精妙之处,真正理解国债的本质。
不仅如此,在2020年出版的《信用价值论》第二版中,也给出了国债和国债货币发行的计算公式。国债不能随意分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一样,一国经济运行情况不一样,国债发行数量也不一样。目前世界上只有“信用价值论”从价值生产的总经济运行过程中实现了对国债三大功能的深入揭示并给出了国债发行的计算公式。
西方经济学永远不会知道经济的本质运行过程是什么,因为它从表面现象观察经济,所以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些东西。
也可能有人认为,美联储正在发行如此多的美国国债,而且越来越多,为什么不害怕美元崩溃呢?他们没有“信用价值理论”的理论。他们是如何实现量化控制的?
我2018年在中央财经大学做国债讲座的时候,专门讲过这个问题。美国虽然没有信用价值理论,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计算和控制国债的发行。
其实大家都知道,美国是有国债公开市场操作的。通过观察和操纵国债公开市场上的国债利率、社会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几个指标,美联储可以控制货币发行、国债发行和国债货币发行的适当数量。我在思泉的微信圈里转发了这个视频讲座,网上也有。
那么,美国发行的国债多吗?绝对数量上看起来多,但如果你了解信用价值理论的理论,用信用价值理论的理论来验证计算,可能就不会多了。
人们之所以在国债问题上存在如此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权威学者和经济学学生都在研究西方经济学,对信用价值理论所涉及的新理论体系完全无知。
权力和权威往往给人一种超级自信。所有经济学的院长和教授,包括最高理论权威和掌握经济管理决策权的人,以及中国引进西方经济学40多年来,都被西方经济学的这种表面现象洗脑和蒙蔽了。如果他们没有读过信用价值理论,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我们当代的社会生产根本不只是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资本生产。我不明白当代社会生产是“分工”和“集聚生产”的同时作用,导致了四种生产方式并存:私人资本生产、国有资本生产、社会资本生产和非资本生产。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与100多年前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完全不同。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是其理论基础。但是,任何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权威都不明白。在当代社会总产品中,高价值低价格和无价格的产品越来越多。基于价格统计的经济总量和基于价值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高举“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理论。
当然,信用价值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运用这一理论体系调控经济,解决中国增长和发展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本文只谈国债理论,其他理论当然无法展开。但仅在国债问题上,采取信用价值理论中的国债调节手段和“印钞消费”的分配手段,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平衡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不知道如何利用国债来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我也嘲笑美国发了太多国债,其实是愚蠢可笑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引进西方经济学,现在有权力有权威的人进入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种决策机构。如果继续沉迷于西方经济学而不觉醒,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