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与全媒体区别(《2022中国诗词大会》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

“登高让人心旷神怡,近溪让人心旷神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推出的《2022中国诗词大会》十期节目,将于2022年3月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间黄金时段20点连续播出。新一季《中华诗词大会》展现培根铸魂新角色,在坚持诚信创新上取得新成就,赋予明德修新面貌,以自强不息、以德载文营造中华文化新气象,为全国观众和网友带来一场新春诗词盛宴。形成快速的“出圈”效应。引领“屏幕风”和惊人的流量。



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文化使国家繁荣,文化使民族强大。当代中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前途光明。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中寻找创意切点并放大,以更广阔的格局树立精神支柱。

首先,节目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如第二集,从《壮士断腕报国》这首诗到电视剧《觉醒时代》,不到二十岁的陈延年和陈乔年壮烈牺牲,令人惋惜。是无数先烈在最黑暗的时刻抛头颅洒热血,以极大的牺牲精神,为独立富强的中国开辟了田童大道。还联想到电影《长津湖之战》hit说,是最可爱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打破了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锻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康震先生讲述松谷峰抗战故事时,热泪盈眶,所有队员都沉浸在悲壮的爱国情怀中。观众起立,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对无数先烈英勇献身的崇高致敬和缅怀,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致敬和自觉传承!





第二,激活中华文化的活力,以强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再次唤醒亿万中国人的诗意和梦想。

“集千古文章,集千年韵味”。2022中华诗词大会,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艺术创意与中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将中华审美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激活中华文化的活力。

首先,展现文化自信的魅力,提振民族复兴的精神。节目将以诗歌为媒,陪伴观众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重溯河海山川,领略“江山为民,民为江山”的深刻内涵,并“燃”出每一个盛世都不负盛世的信念,激发“奋斗吧,我的中国少年!说吧,我年轻的中国人的骄傲。从大地丰收的“香米”回味到时代的律动,今天的中国人不断“遇见”美,驰骋在“天地”之间,品味着幸福的“滋味”,不断以豪迈的精神向希望、理想、未来“出发”...最有爆发力的是原创的《诗中有诗》2022中国诗词大会邀请了“中国飞人第一人”杨利伟,将百人剧团队员所写的与天空、梦想、飞翔有关的古诗词,汇集成专书《飞向太台的诗空,为三位中国航天员献上一份“把诗引入碧霄仙子”的诗意礼物。把重大科技成果和民族文化自信结合起来,进一步提振士气和信心。

其次,更加注重诗意场景的交融,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满诗情画意的真实场景中续写问题。如康震先生以贵州兴义马岭河一百多处瀑布为背景,写下了描写十里珠帘的诗篇,在喀纳斯湖水面泛舟,在阿尔泰山麓畅游,写下了西部壮丽山河的诗篇。比如在北海公园的精美景观中,孟漫先生写下了江湖交游的诗句;例如,李波先生在南京博物院3D圆形屏幕上的金陵风光巨幅画面前,写下了关于秦淮金陵壮丽景色的诗句,既展现了祖国河山如画的美景,又体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情怀,加深了观众对古诗词的理解。



其次,打通场与场的界限,特别注重展现生活中的诗意,致敬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比如在提问者的选择中,第一集就表现了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的边防警察,在风雪中骑马巡逻,守卫着祖国的边境。在冰天雪地中,他们陪伴着艾奇,希望诗歌大会的参赛者能给艾奇一个名字。“蒋菲”这个名字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出自唐诗“惟使龙城蒋菲在,莫教虎马爬山”。民间手工艺和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如缫丝、漆艺、沙画、内画(鼻烟壶)等。,都展示了自己的技巧,呈现了古诗词的意境。用诗歌讴歌生活,用生活传承诗歌,让文化与旅游融合、脱贫致富、文化创意产业赋能更有力量。很多民间提问者也会以自己的“才华”和现场参赛选手一起体验诗歌的魅力。

融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



其次,继续让普通人的诗意人生绽放,在民族舞台上书写新的传奇。“中国诗歌大会”多次创造了草根逆袭的诗歌传奇,极大地推动了诗歌在全民中的普及。在第七季中,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玩家都是故事讲述者,包括来自西藏日喀则的乡村教师朵拉,来自山东的乐观开朗的诗人,同为铁路警察的父子俩,来自名校的校长,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等,都表现出了他们对诗歌非凡的热爱和执着。节目中不断改写着普通人诗意人生的新传奇。

三、表达创新,凸显喜人,融合媒体思维,诗会以全新的方式与生活互动。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它不落俗套,标新立异,勇于不断创新,打破审美疲劳的魔咒。

是第一赛制的更新升级,带给观众精彩的竞技体验。首先,节目通过“大浪淘沙”的比赛,在现场从百人团中产生8名选手,组成两队参赛,前两名选手自动成为两队队长;后续比赛将采用团体赛与精英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团战中,通过“挑战多宫”、“诗剧场”、“创意知识题”、“身临其境”、“千人提问”、“画中有诗”、“诗孤”等比赛环节选出获胜队伍。在精英赛中,通过经典环节“飞花令”,决出获胜队伍代表,向冠军发起冲击。节目嘉宾带领百人团选手开启诗歌比赛“团战”是《2022中国诗歌大会》的一大亮点。

二是诗意+创意情景喜剧,打造沉浸式诗歌新体验。《2022中国诗歌大会》全新推出的“诗歌剧场”,将通过跨越古今的场景构建,让大家进入沉浸式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状态。在“诗词剧场”中,李清照的《如梦》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生动还原了诗词的场景,李清照与丫鬟的精彩对话,让诗词与生活的联系更具感染力。

康震老师的画是诗会的经典保留项目。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简单传神的诗画意境。再加上边跳舞边书法题字,深受玩家和观众的喜爱。今年,他大胆地在各种生活材料上作画,比如在宫灯、团扇、战鼓、屏风等不同的传统文化媒介上描绘诗意的意境。,巧妙地将诗画融入日常生活,并以毛笔取龙蛇,容纳了万象疏阔的思维,兼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希望诗歌的美能真正走进生活,走进人心。



第三是思想+艺术+技术,是震撼的视听体验。2022中国诗词大会遵循视听规律,发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技术优势,让古诗词成为新技术大显身手的舞台。科技赋能的古诗词,将带领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诗词之旅”。比如每期节目开始,现场的百人团和云端的千人团会共同唱出同一首诗,在气势宏大中,展开百人竞演、千帆竞演的文化竞赛。在这个环节中,千人团在云端的影像集合将被艺术化地转化为旋转的日序,营造出一种“试图与天气抗衡”的攀爬感。现场舞美以千年敦煌金碧辉煌的穹顶为灵感,呈现古今碰撞、全民阅读的震撼场景,寓意古典诗词穿越古今,闪耀当下,点亮人心。



通过科技赋能,让诗歌跨界包容的特质在2022中国诗歌大会的舞台上得以充分展现。随着新时代语境下经典诗词、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古籍里沉睡的文字的对话交融,文化自信就像一场春风、一场雨,在每个人的心中熠熠生辉。此外,“白居易、孟浩然”等诗歌经典人物也将在新技术、新手段的加持下,跨越只是参观,现身秀场,与评论界和百人团的参赛选手一起沉醉于诗歌和激情的文字中,用一场超越古今的对话,让经典诗歌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根据互联网用户观看特点,充分开发节目视频资源,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碎片化视频制作。不仅有几分钟的精剪短视频,还有每集播出的精剪公告等短视频,丰富多彩,长短结合,加强新媒体传播。几乎每一集的观看视频都成为收获上亿流量的“爆款”。还增加了分类视频推送。可分为“集锦抢先看”、“精彩点播”、“嘉宾讲诗”、“飞花令”、“多样性点播”、“往期回顾”等,方便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观看、点评、收看节目,按照全媒体规律融合媒体思维,爆点节目集锦。增加了互动游戏H5。开展在线比赛互动竞猜游戏,登录H5页面,参加竞猜,挑战“诗歌全能王”。活动在官方微信、微博、Tik Tok、微视、哔哩哔哩、头条、百家、企鹅、爱奇艺等平台同步推广。

“大鹏一日风起,冲天九万里。”七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一直是中国文化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全国电视文化节目的标杆,对社会、人民生活和“大文化生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理想价值赋予当代认同,倾听澎湃的青春之声,构建多元视角,培根铸魂,表达中国人心中对中华文化之根的深厚感情和深深眷恋,以诗歌激励人们为新时代而奋斗。2022中国诗歌大会,既体现了艺术创作长久以来的崇高地位和全新格局,也表明了总站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导向、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王永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