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短视频与民众社会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得其作用不再局限于文化领域,需要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平台的社会属性与公共价值。1月21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召开短视频公共价值建设研讨会,并发布《短视频公共价值建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研讨会聚焦短视频在公共价值建设方面的成果、问题及前沿趋势,邀请来自官产学研的嘉宾共聚一堂,开展深度对话交流。
连接:多元呈现社会生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数字技术紧密相连的互联网平台逐步成为公共价值创造与实现中的重要主体,在促进政务公开、提供数字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文化多元性特质充分展现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在线副总编辑、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刘鹏飞指出,《报告》通过聚焦短视频平台在书写、记录、整合、重构公共价值中的实践与探索,期望为互联网平台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企业责任与社会力量,提供经验借鉴与趋势展望。
《报告》指出,连接,意味着短视频对社会生活的多元呈现,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圈、引导亚文化融入主流视野、传播泛知识优质内容、展现“银发族”与青少年等群体的众生万象、促进城乡互联互通五个方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汤筠冰表示,短视频既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也是一场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同时这也是一场重要的文化变革,它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兴文化的崛起。短视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形态;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延展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作为跨文化的传播渠道,体现国际传播的态势。而网络平台应该彰显文化理性的观念,克服技术的困惑,使人类的社交关系重新回归到人文价值。
叙事:短视频如何提升公共力量
《报告》指出,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直观形象、丰富多元,具有强大的社会叙事功能,有利于公共价值的表现与讲述,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广度、携手“新农人”书写乡村振兴愿景,更通过促进人才结构的自主调整、推动知识普惠降低传播与学习的门槛、联通网络人群代际沟通,探索出了对于公共价值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进一步指出,在短视频传播中,不能忽视文字的力量,最理想的方式是文字和短视频的共同结合。同时,要关注公共价值到公共力量的转换,通过短视频的叙事策略、短视频的话语体系,建构短视频的价值认同,彰显优质内容的公共力量。
重构:赋能公共价值的升级
短视频平台的高质量发展与其公共价值的升级密不可分。《报告》认为,短视频平台可以从推动“算法向善”、建构“数字市井”、赋能政务服务、激活数字经济与重构文化共同体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其公共价值升级。推动算法的透明化、公益化、实现算法生态的规范发展,以“信任”构建健康的电商生态,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赋能等角度,可以成为短视频平台未来发展中的探索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赵忠表示,短视频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弥补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折旧,对于人们技能的更新和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也认为,要通过好的政策来引导生产出高质量的、具有积极健康内容的短视频。同时要强化关于算法推荐的管理规定,把客观真实、更高质量的内容呈现在民众面前。
如何实现更大公共价值?
原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表示,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其中短视频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市场监管总局原网络交易监管司正司长级副司长、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严冯敏强调,应该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建立算法向善的公共价值观,引导平台企业强化合规经营,探索第三方合规评价机制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对于数字技术所产生的新业态和新产业,要予以充分的包容。推动短视频公共价值建设,要找到短视频发展中的问题和争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相关政策,这是短视频产业在数字经济领域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报告》认为,随着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日益深入,未来在创新提升数字素养与网络技能、助推数字经济“新三农”发展、维护网络清朗空间与版权秩序、助力“双碳”目标建设与转型、增加全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等维度,短视频可以实现更大的公共价值功能。
会议报告完整版将以《智库研报》的形式发表,敬请关注!
编辑:杨心茹 | 责编:李娅琦 夏玥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