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报告范文(华大基因:股票投资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本报告全文约为10000字,限于篇幅,以下仅为公司产品和业务的介绍,欲知上市公司当前及未来竞争力的结论,请在公号“估股”中查看。

【报告正文】

1、公司业务分析

(1)业务概述

华大基因是于1999年成立的生物基因公司,是基因测序服务行业的头部玩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业务已经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境内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2,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500多家。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3,000家。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

①业绩构成

按产品分类,华大基因目前的主营业务有“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简称“生育健康”)、“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简称“感染防控”)、“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简称“大数据与合成”)、“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简称“肿瘤防控”)以及2019年新分出来的“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简称“精准医疗”)五大项目。公司2019年在财报中新加入精准医疗这一项目,经调查这一项目是之前其他各项目的支撑项目,与“精准医疗”的国家战略相呼应。为了各期可比性要求,我们将精准医疗业绩暂时还原回各项目中。可见2017年到2019年三年间,各业务占营收比重基本没变化,生育健康产生的营业收入占据了总营收的半壁江山,是华大基因的核心业务。2020年随着疫情的发展,全球各地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司在感染防控业务量激增,同比增长724.22% (若把精准医疗业务单独划分出来,其激增也是由于该原因导致)。

按地区分类,疫情之前华大基因在中国大陆的业务高达80%,疫情之后由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化,华大基因全球营收占比更趋均衡,来自美洲、欧洲及非洲和亚洲的营收占比都有所增加。在亚洲的业务量增长尤为明显。

②主营业务介绍

业务一:生育健康

“生育健康”主要细分市场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华大基因主要深耕NIPT细分市场。NIPT主要以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为主,可以在孕前、产前、新生儿及儿童四个阶段,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从而发现隐藏的基因风险并及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是华大基因传统核心业务,常年行业市占率维持在30%~35%,是两大巨头之一。

与传统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相比,NIPT集合了无创、检测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准确率高等多方面的优势,其中现阶段对21-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可以达到100%,特异性为97.9-99.7%。检测原理是通过采取孕妇静脉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母体外周血浆中的游离 DNA 片段(包括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从中得到胎儿的遗传信息,从而检测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主要用于 3 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疾病:21 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 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3 三体综合征(帕陶综合征)。

业务二:肿瘤防控

该服务可提供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信息,结合药物基因组学相关信息,辅助临床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治疗需求。目前该市场属于新兴、增速快、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的基因测序细分赛道。公司此项服务OseqTM-T检测产品完全由华大医学自主研发并已申报多项专利,该技术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来自肿瘤病人的癌组织进行相关基因分析,可一次性检测508个肿瘤相关基因、解读88种肿瘤药物,全面、系统、准确地解读肿瘤药物与基因的关系,并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辅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肿瘤检测产品包括遗传性肿瘤的筛查以及一次性检测508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试剂盒。目前在该领域华大仍然领跑,但竞争者众多,华大总体优势不如NIPT核心领域明显。

业务三: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华大基因“精准医疗”业务为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验公司提供实验室建设方案,提供高通量测序平台、高分辨质谱平台、传统检验平台、生命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使检测机构可以在本地独立完成基因测序服务。具体产品介绍如下:

公司的精准医疗业务,是原有生育健康业务、肿瘤检测业务、感染防控业务进一步的系统解决方案,从“送检”,到医疗机构可通过自有平台实现“自检”,通过将原有业务向精准医疗业务转移,实现客单价和附加值的双提升。这项业务更多考验的是基于公司其他产品力的终端销售能力。

另,虽感染防控业务激增,但由于受疫情影响较大,业绩的可持续性不强,由此不将此业务及所处行业做重点分析。

③公司业务发展及规划

业务发展:

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开始到2021年,华大基因业务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八年:

第一个八年(1990-1998)主题:跟踪/追随

股票分析报告

华大基因首个八年的发展历程,集中于BT(生物技术)科研领域,积极筹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过程,严格来说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上的跟随行为。当时所接触的基因测序技术,也是比较原始的凝胶电泳,成本高效率低,每天最多只能做200个碱基

第二个八年(1998年——2006年)主题:参与/接轨

第二个八年,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华大基因的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规模化产出模式初步成型。当时使用的是毛细管测序法,效率已经比最初的凝胶电泳提高了十倍,已经具备了规模化产出的基础。

第三个八年(2006年——2014年)主题:同步/超越

从2006年开始的第三个八年,华大基因登上了新的台阶,从上一个八年的BT+IT规模化初现雏形,发展到BT+IT、大科学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了一家美国仪器设备商Complete Genomics,实现基因技术设备的国产化,摆脱了华大在核心仪器方面受制于人的困境。

第四个八年(2014年——2022年)主题:跨越/引领

在第四个八年,公司计划以并购的方式强化全产业链优势。华大基因在生育健康、肿瘤基因检测、合成生物学、消费级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眼科诊疗、宏基因组等细分领域均有不同的投资。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已完成投资的代表性公司有英国Congenica(生物信息分析)、吉因加科技(肿瘤基因检测)、青兰生物(合成生物学)、泓迅生物(合成生物学)、早知道科技(即微基因,消费级基因检测)、聚道科技(精准医疗数据平台)、何氏眼科(眼科精准诊疗)等。

(2)产品描述

华大基因主要属于基因测序行业中的中游,业务流程大致是向上游供应商购买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然后对客户采集的样本做测序工作,再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生成结论报告来进行服务增值。整个利润扩张流程简单概括为:采购测序设备及试剂-渠道搭建-提供服务。

①资源及原材料

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成本构成来看,设备成本是基因产品及服务的核心成本,测序仪、PCR 仪等设备作为上游核心生产资料,占据较大的比例,特别是研究人类样本的科技服务产品超过 2/3。具体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试剂与仪器损耗占比在55%,可见测序仪及配套耗材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测序仪的生产壁垒非常高,需要多个学科高度融合,包括光学、流体、机械、电子和自动化、软件算法、生化、半导体等,任何一个方面有欠缺都无法实现高质量数据产出。再加上美国公司Illumina在测序仪量产行业处于垄断地位,市占率高达80%以上,所以国内测序公司普遍受制于上游供应商。

华大基因早年是illumina第一大客户,为摆脱对上游的依赖,在2013年以每股3.1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另外一家测序仪制造公司Complete Genomics,并于2017年实现了国产测序仪“华大BGISEQ-500基因测序系统”(第二代测序仪)的量产,但目前设备类产品在华大智造旗下(同一控股股东旗下的关联企业,2021年9月在科创板单独上市,证券代码A20644.SH)。据公司财报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华大基因来自华大智造的测序仪占比高达95%。但CG的技术和行业老大Illumina相比,技术差距十分明显,其最大的短板就是测序仪读长太短(影响检测准确度、速度等),从下图也可知,目前行业先进测序仪已经发展至第四代,华大仍然停留于第二代技术。

综合来看,测序仪是基因测序行业的核心和关键,虽然当前测序仪业务并不在上市公司体内,但在同一实控人旗下,华大智造对华大基因的竞争力影响至关重要。但上游技术壁垒高,华大自身技术底蕴有限,在技术储备和发展上远不如龙头Illumina。从华大智造招股说明书来看,2019年主要大客户还是华大基因,到2020年华大基因的的占比已经下滑至20%以下,说明其已经打开外部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其技术可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弱。而对于关联方华大基因,公司当前的局面看似相对于同行来讲,摆脱了对上游的依赖,实则可能不如同Illumina合作生产测序仪的贝瑞和康竞争优势更大一些,前者成本更低、但后者质量更高。

②服务流程

我们可以将基因测序公司理解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测序主要有制库、测序、分析三个环节,目前制库和分析还对人员有一点技术要求,医院自行做除购买设备外还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士,成本较高,且对于很多非大型三甲医院来讲,基因测序的相关需求并不多,进一步加大了自行做基因测序的成本,因此会有华大基因这种专门为医院提供测序服务的企业。而精准医疗类服务,则属于进驻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帮助医院自己制库、采购测序仪等相关设备,建立自有的基因测序及分析室。

正常基因测序服务公司的业务截止到依赖专业人工提供简单的数据解读,相关专业人士往往既需要懂生物学基因学知识又需要懂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分析,看似有一定门槛,但我们来看三大巨头的的员工学历构成,华大基因人员素质最高,另外两大巨头贝瑞和康和达安基因整体员工学历水平偏低可能也暴露了这个行业的问题,实质上对人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据说专科培训2个月就可以上岗),华大之所以整体人员素质高同其进一步向数据深度服务领域延伸有一定关系,进一步验证传统基因测序服务行业壁垒一般。

数据深度解读实际上是属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属于为下游提供更为增值的服务,这一环节由计算和存储能力驱动,往往属于软件公司、数据公司的能力范畴(参与者基本为软件公司),华大基因虽不擅长,但由于既处领域壁垒不高,因此对此高度重视。华大基因自主研发一体机HALOS,不光内部使用而且出货量到达400台,贝瑞和康和诺禾致源没有独立自主研发一体机的能力,需要和生信公司合作制造。但当前其关联方华大智造也在做一体机业务,研发的MegaBOLT一体机从宣传上来讲技术实力也不弱,形成同业竞争关系,公司未对此做进一步解释。

云计算平台方面,华大基因2015年搭建了BGI online,平台刚一推出就爆出抄袭美国华盛顿七桥基因的丑闻,它的安全白皮书和生产流程照搬七桥基因的平台。但也并非技术上完全照搬,2020年1月17日,华大基因的BGI online平台(依托阿里云)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仅用15分钟即可完成一个高精度的个人全基因组测序全流程,此前行业内普遍需要120个小时才行,但其当前是同华为合作,说明在数据存储及处理上仍然需要、非其自身研发实力独树一帜,但在成果上在行业内还算领先。

③销售

华大基因以直销为主,代理为辅,政府相关项目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渠道广度上华大基因业务目前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境外合计与7300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多于贝瑞和康(4000余家);在民生项目上,华大基因与河北省、武汉市、青岛市吉安市益阳市临沂市东莞市沅陵县等合作开展民生项目,贝瑞和康暂时没有开展民生项目;华大基因产品纳入深圳市医保范围,贝瑞和康产品纳入北京市医保范围。

④产品评价

国内企业当前在检测速度上不如外资,但能检测更多的微缺失微重复,国内各企业在各角度总体对比起来差异并不大。

2018年虎嗅网一则《华大癌变》的文章引发热议,由于假阴性产妇诞下唐氏儿。但归根结底还是存在夸大宣传,大众对无创产前筛查缺乏正确认识,盲目崇拜NIPT,各个企业都出现过漏检,但NIPT的漏检概率也确实远低于传统血清筛查。

(3)关键能力判断

该行业上游供应商主要是各种基因检测相关设备和配套耗材试剂的生产商;中游企业繁多,大致可以分为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公司和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两类;下游客户则可以分为科研、医院、药企等机构类客户以及个人客户。

华大基因成立初期主要提供基因测序服务,利润单元位于产业链中游。公司所处测序行业壁垒不高,基本采购测序仪,培养几个专业人士就能从事,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将很难拓客,因此营销很关键。华大向上下游延伸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提升自身护城河,由此研发环节也较为重要。

感谢阅读!

关于估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