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业企业走不到临床(亏到发麻的医药基金 还有救吗?)

1月27日又是一根光头光脚大阴线,大盘大跌近1.8%!


细想起来,上一次跌得这么惨还是在前天



比大盘更惨的,是医药板块,很多老铁都栽在某位顶流医药基金经理的基里,然后把她喷上了热搜(葛兰:你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


市场有很多传言,比如这样的:



今天小柒就和大家聊聊,手里的医药基金,到底应该怎么办?



葛兰牛年不牛。


最近半年,葛兰名基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大跌了25%左右,被基民“亲切”地呼叫为中欧医疗健康杀猪混合


小柒做了个测算,如果你从半年前(也就是2021年7月27日)开始一次性买入中欧医疗健康,亏损幅度达到25%。哪怕按周定投,亏损幅度也接近20%。


总之,摔得都比沪深300惨太多。


(数据来自:wind


有网友忍不住赋诗一首:


市值想腰斩,基金买葛兰。就算马云来,底裤都亏完。


盈时女神,亏时大妈,江湖上也开始出现葛兰的各种“黑料”。


比如有视频讲到,有些公募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经理联手吃散户。


公募基金经理先拿自己的钱去认购私募基金产品,私募基金经理和坐庄的上市公司高管聊,低位吸筹后,让上市公司发个公告,宣布些利好,煽动散户进场抬高股价。

医药创业


这时候,如果私募高位砸盘,自己的利润也会被吃掉,必须找人高位接盘。于是,公募基金经理就用自己旗下管理的公募基金去接盘,然后自己在私募产品中赚到了钱。


很多人都在说,这说的就是葛兰。(网友说,不是小柒说哈)


不知道是收到上头指导,还是为了刺破传言,抑或是真的认为机会来了,昨天(1月26日),中欧基金发了一则公告:


葛兰将于公告之日起30个交易日内出资申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合计200万,并持有3年以上。


好,我现在自己买自己的基,和基民利益绑定在一起,看你还说我用基民的钱抬轿子!



这也不是葛兰第一次买自己的基了。


根据以往公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葛兰持有中欧医疗健康份额511.42万份,当日单位净值2.905,市值大约是1485.68万元。


但根据2021年一季度基金报告,葛兰已经卖光所持有份额,当日单位净值3.368,市值大约是1722.46万元。


2020年一季度正是医药起飞之时,葛兰用自己腰包抄底逃顶,确实很精准。


如果葛兰真如大家猜测的做法,在2021年一季度之前,她自己便持有自己旗下管理的基金,那不等于用自己的钱为自己接盘?这不现实。


到了2021年一季度之后,她自己的钱是赎回了,但之后医药板块正好大幅调整,在医药暴跌时联合私募抬高某只医药股,这也不现实,怎么算都划不来。


其实,每次只要基金净值下跌,不少基金产品都会被基民举报存在暗中利益输送,基金经理以公谋私,甚至一些指数基金也难逃被举报的命运。


如果说,医药板块涨得好好的,这只医药主题基金却跌惨了,这其中或许真有猫腻。但现在医药整体就这个鬼行情,医药主题基金下跌也实属正常,真没必要喷来喷去的。



那么,医药板块跌这么惨了,医药基金药丸?


小柒之前和大家讲了很多次,医药是刚需性行业,是朝阳行业,在中国经济向好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背景,再加上医药本身就是个能自己创造需求的行业,未来空间还是很大的。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医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底下还有很多细分赛道。也就意味着,其中会有很多机会。



简单来说,医药可以大致分为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服务6个细分行业。


比如化学制药,创新药是化学制药、甚至整个医药产业中的核心赛道。


创新的方向包括创新药(化药、生物药、疫苗)、创新器械、创新服务产业链(CRO、CDMO)等。


葛兰的争议点在于,以中欧医疗健康来说,前十大重仓股很多都是CXO行业,比如药明康德凯莱英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博腾股份、九州药业。


我们说葛兰是医药基金经理,按这持仓,都可以更具体到是叫CXO基金经理了。


那么,投资CXO错了吗?


2021年7月初,CXO被捶过一波,主要是因为当时药品评审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等于对以后研发新药提高了要求,市场应声下跌。


不过,小柒当时也讲到,这次的创新药的指导原则,不是在收紧创新药研发方向,而是想引导更好的新药研发方向,鼓励医药创新(真正的创新)。这对真正有创新能力、舍得投入研发、项目推进快的龙头药企来说,正好能继续保持强者恒强的地位。


而且,集采时代下,医药行业创新才是出路,创新药这一块是能继续向上,而不是向后倒退。



再比如医疗器械,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赛道,包括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IVD)四大类。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主要竞争对手如GPS、罗雅贝西等,多是欧美等企业进口产品。


而近年来国产民企崛起,部分细分领域产品已经能满足临床需求,加上国家支持、人才等的完善,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


高端医疗设备进入进口替代萌芽期,体外诊断和高值耗材步入进口替代高速成长阶段,医疗器械行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而不是夭折期!


未来还是可以继续看好医疗器械的发展。


还有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血制品、单抗、CART等等。


经过这次疫情,疫苗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看看血制品。


血制品作为急救必需品,是医疗中的绝对刚需。但目前国内的产能只能满足一半不到的需求,牌照管制又很严,新设浆站很难通过审批,这就是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所具备的优势。


可以看到,医药细分下来还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一个两个赛道有利空,不等于整个行业全军覆没。


比如这个医药基金就逆市上涨了,主要是因为它规避了主流赛道,还赶上中药主题行情,近6个月涨了近15%。



带量集采确实给医药带来了冲击,但政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更不可能打趴行业,相反,国家还出台了很多支持、鼓励医药行业发展。


寒冬到来的时候,裹紧小被子忍一忍,闭上眼睛歇一歇,春天会到来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富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