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暴风眼”出品
|南阳、顾北
核心方面:
1.顺丰速运新规“签收确认加一元”遭质疑,浙江省消保委发文质疑顺丰速运涉嫌虚假收费。顺丰回应称,这项服务是快递行业的通行做法,不认可可以选择。媒体调查显示,超过85%的网民反对收取“签收确认”费用,认为“签收确认”应该是快递公司的法定义务。
2.收货确认费背后顺丰业绩承压。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近八成,一季度亏损9.89亿元。顺丰股价也一路下跌。自2月中旬以来,顺丰股价已腰斩,市值从最高点蒸发近3000亿元。
3.国内快递企业的“价格战”由来已久,但最近却集体宣布涨价。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谢晓文告诉凤凰网。com“风暴之眼”认为,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价格上涨,都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快递公司不再以低价占领市场为目标,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获取更多利润,寻求更好的发展。
4.凤凰城。com“暴风眼”还发现,除了顺丰,童渊、中通和京东快递近年来也推出了各种“增值服务”。但只有顺丰的增值服务有“签字确认”。《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文章指出,需要特别警惕快递公司以“行业惯例”、“客户有需求”为由掩盖乱收费的违法性。
超八成网友反对。顺丰的“签约确认费”合理吗?
最近快递巨头顺丰有点吃不消。还没从半年报的尴尬业绩中恢复过来,“签约确认费”又把它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日,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下称浙江省消保委)在其官方平台发文,质疑顺丰1元签约确认增值服务,认为这一行为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权益。
对此,顺丰控股表示:“这项密码签名服务源于珠宝、3C电子和奢侈品客户的特殊需求。此类客户除了常规的投递和签收外,还希望在进行快递时,我司能提供验证6位密码信息或收件人身份证号后6位的增值服务,以确保快递由发件人客户指定的收件人签收,避免快递错送或正确投递后的交易纠纷。”
对于很多用户担心如果不勾选该服务会影响快递的正常送达,其工作人员表示,“用户是否选择该增值服务不会影响快递的正常送达。通常只有当发送方有特殊需求时,他才会选择。”
快递专家赵晓敏也告诉凤凰网。com“暴风眼”:“严格来说,这项服务是寄件人为了保证贵重物品安全投递而进行的信息互认,属于定制服务,与涨价无关。”
“首先,这个服务是给寄件人的,你可以选择是否托运;第二,这项服务一般是为珠宝、手表等高价值物品准备的,类似于快递保价功能,对普通客户没有影响;第三,这种服务是国际快递行业的通用选项,是一种定制化的服务,保证安全送达。总的来说,这不是加价,更多的是定制服务。”赵晓敏认为。
但顺丰app增值服务的“签收确认”一栏,似乎并没有标注物品的性质。
面对争议,顺丰辩称,这种增值服务也是快递行业的通行做法。然而,凤凰网的暴风眼发现,其他几家主流快递公司,如中通、大云和京东物流,并没有发现“签收确认”或类似的服务。
其实早在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了快递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递投递到约定的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理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理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代理人有权当面验收。也就是说,“签收确认”是快递企业的基本义务。
浙江省消保委表示,“签到确认”脱离了应有的法律服务内容,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从形式上来说,也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如果不勾选这个服务项目,企业可能不会提供“签收确认”服务,有误导之嫌。
不仅是浙江省消保委,网友也不买账。顺丰的“收件确认费”立即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截至9月13日,“顺丰回复收件确认加一元”一词已有3.8亿人阅读,近7000人发表意见。
有网友表示:快递本来就应该送上门,或者征得同意放在快递柜里,不应该额外收费。也有消费者吐槽:缺钱做不了这个,顺丰穷疯了?
但也有网友认同,在邮寄贵重物品时,这项增值服务是必要的。
一些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有消费者告诉凤凰网。com“暴风眼”:“才一块钱,又不是强制的,没啥感觉。”
凤凰城。com“暴风眼”发现,在《中国消费者报》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超过85%的网友选择反对“签收确认”收费,认为“签收确认”应该是快递公司的法定义务。
针对此事,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行业惯例”是否意味着合法合理?显然不是。如果所有的快递公司都这样做,那只能说明这个行业普遍存在乱收费的问题,可能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被快递公司误导,为这样的乱收费买单。这是快递行业不按法律法规“出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又一乱象。
上半年净利润下降80%,“快递一哥”股价减半
虽然吃相难看,但翻翻顺丰8月23日发布的半年财报,不难理解顺丰的焦虑。
报告显示,2021年1-6月,顺丰营收883亿元,同比增长2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亿元,同比下降79.8%。与此同时,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也下降了80%。
对于财报表现,顺丰解释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投入带来的成本增加;二是员工薪酬成本大幅增加;三是定价相对较低的经济快递产品业务占比快速提升,毛利承压。
数据显示,2020年营收1540亿元,外包成本819亿元,员工薪酬243亿元,运输成本143亿元,占总营收的78.3%。2021年上半年营收883亿,外包成本518亿,员工薪酬132亿,运输成本96亿,占总营收的88.4%。从占比来看,员工成本和工资成本上升明显。
由于净利润下滑,一季度亏损9.89亿元,顺丰股价也一路下跌。自2月18日以来,顺丰股价已经腰斩,市值从巅峰蒸发了近3000亿。
截至9月13日收盘,顺丰控股股价为61.85元,当日下跌1.73%,总市值2818亿元。
2021年之前,顺丰作为“快递小哥”,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表现,都可谓一片光明。
2020年,顺丰营收1539.87亿元,同比增长37.25%,归属净利润73.26亿元,同比增长26.39%。顺丰以不到10%的市场份额实现净利润73亿元,几乎等于“三通一达”(76亿元)总市场份额超过60%的净利润总和。
与此同时,该公司股价飙升。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中旬,顺丰涨幅超310%,市值增长数千亿。
至于利润下滑,顺丰掌门人王卫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他曾在年初表示,“如果短期的盈利压力可以换来长期的竞争力,有机会让顺丰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选择,那么调低未来1-2年的利润率预期就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快递公司集体涨价,顺丰或退出“价格战”?
除了自身的一些因素,快递行业持续的“价格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凤凰城。com“暴风眼”了解到,近年来,快递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各大快递公司都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来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
2020年,在印尼成立的极兔快递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战愈演愈烈。
官方数据显示,进入中国快递市场不到一年,极兔的日订单量已经达到2000万。“三通一达”用了十几年才实现这个数据。
“只要进了电商这个圈子,就逃不过价格战。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和订单,低价是最直接的竞争手段。”一家快递网点负责人告诉媒体记者。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835亿件,净增14倍,年均增长40%。快递平均单价从18.5元下降到10.6元。
但是,当快递价格降低时,快递公司的利润空也被压缩,快递公司的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快递员的收入越来越低。
除了顺丰,中通、童渊、大云等快递公司今年的业绩都不理想。申通2021年上半年净亏损1.46亿元,百世快递2021年上半年巨亏10.84亿元。
快递员的收入也减少了。数据显示,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从2007年的28.50元/件快速下降到2020年的10.55元/件。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不到5000元,月收入过万的仅占1.3%。同时,快递员流失也很严重,60%的快递员从业经验不足3年。
但从8月底开始,国内几大快递巨头开始陆续宣布涨价,似乎不再打“价格战”了。
8月27日,ZTO快递率先在内网发布通知,称自9月1日起,全网配送费每票上涨0.1元。按照快递员每人每天送200件计算,此举有望增加快递员月收入500元以上。
随后,童渊、中通、申通、百世、大云等多家快递公司也发布了类似通知。就连之前低价策略引发的快递行业“价格战”,极兔快递也宣布全网每票快递费上涨0.1元。
对于涨价原因,多家快递公司表示:此举是为了落实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维护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的意见》,落实“全力保障快递员切身利益”的工作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并未宣布涨价,而是在9月6日宣布推出“员工可持续发展保障计划”。未来预计投入5亿元,为超过20万一线、二线快递小哥及其家庭的技能和教育提升、转岗培训、家庭福利等提供支持和帮助。
虽然很多快递公司都强调这次涨价是“给快递员涨工资,消费者不会受影响”,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不少网友表示:“快递都是自助的,根本没有送”,“服务这么差,怎么敢涨价”...
很多网友担心,涨价表面上是为了快递员的利益,但最终承担者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快递费涨价不远了”,类似的猜测时有所闻。
那么,快递行业集体涨价是否意味着快递公司不再“参与”,走出了持续数年的“价格战”?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意见》的出台,以及中通、童渊、百世、吉图等6家快递公司9月份正式将末端派送费上调至0.1元的举动,快递员的待遇得到了改善,这一行业的价格战也告一段落。
但也有人指出,这次上涨的0.1元远不及过去几年的跌幅,代表行业“内卷化”的价格战永远不会停止,直到行业没有出现全面亏损的极端局面,寡头的利益没有得到真正的平衡。
顺丰此前曾公开表示,“在政策的引导下,快递行业有望从价格战走向有序发展,从单一同质化竞争走向综合物流服务。”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谢晓文告诉凤凰网。com“风暴之眼”:“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涨价,都传递出一个信号,快递公司不再以占领市场为目标,而是以提高服务质量、获取更多利润为目标,试图通过涨价来寻求更好的发展。”
不过,谢晓文也指出,不能通过终端配送涨价来集体提高快递成本,把价格战的后果转嫁给消费者。
“从长远来看,快递企业的价格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优化内部经营管理,保证管理层和生产一线的薪酬比例处于合理的比例,向一线倾斜,把更多的利益回馈给生产一线。此外,各大电商平台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防止利用平台优势不断挤压快递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利润空。”谢宇文说。
[/s2/]增值服务”是真实需求,还是快递企业“巧收钱”[S2/]
对于“签收确认”费用引发的纠纷,顺丰一再强调是“增值服务”而非强制使用。
凤凰城。com“暴风眼”发现,除了“签收确认”,顺丰近年来还推出了20多项增值服务。包括:验货服务、预约送货、送上楼等...
凤凰网的暴风眼还发现,除了顺丰,童渊、中通和京东快递近年来也推出了各种“增值服务”。但只有顺丰的增值服务有“签字确认”。
京东快递官网显示,目前提供代收货款、账单返还等增值服务。官网显示,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专业包装、暂存服务、保价服务。
中通的订购页面提供安全号码和收款增值服务。中通在官网标注的增值服务包括保价、签收返还、到付运费、代收货款。
童渊的订购页面只有保价功能,官网展示提供的增值服务包括收款、取件、签收退货和保价。
互联网行业评论员、人民网专栏作家张书乐告诉凤凰网。com“暴风眼”:“增值服务的核心是不是全行业都提供或者在更早的合同中没有,属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快递物流体验的项目,一般是那些频率相对较低,增加快递公司额外成本的项目,比如重复变更快递地址、急件派送等。,其特征在于用户的可选动作。"
但无论是顺丰的其他增值服务,还是其他快递公司的增值服务,之前都没有引起太大争议。为什么这个“收货确认”争议这么大?
张书乐说:“签收确认是快递公司的服务之一,也是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增值服务不在快递服务的指定动作中,其中一些堵点或环节,如送货上门、签收确认等费用,再次与用户平摊。如果不是可有可无的行为,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增设‘收费站’的行为应该被视为垄断行为,予以整改。"
事实上,无论是“集体涨价”,还是各种“增值服务”,顺丰等快递公司在业绩压力下,都在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张书乐认为,目前快递公司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无力争取“独特性”。但价格下降后,以各种借口涨价、收费来实现成本摊薄和盈利,是违背市场原则的。
“如果它真的想进入下一个赛点,核心是完成自己的颠覆性创新,即从劳动密集型领域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实现渠道的再次扁平化和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张书乐说。
有业内人士告诉凤凰网。com“暴风眼”:“快递公司之所以推出各种增值服务,是为了开通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拓展自己的营收渠道,这也是价格战压力下比较可行的方式之一。但目前这部分收入只有九牛一毛,不足以对整体收入产生大的影响。”
事实上,“增值服务”是有市场需求的。多位受访者告诉凤凰网。com“暴风眼”认为,比如大件物品、保价、保鲜服务等。,虽然不常用,但也有使用,对这类服务额外收费也是合适的。
但“增值服务”不能越界,否则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得不偿失。
正如《北京青年报》的评论文章所言:“顺丰等快递公司擅自将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让收件人当面验收变成增值服务,这不是真聪明,而是一种伎俩。”
《北京青年报》的文章认为,针对少数客户的特殊需求,快递企业应在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不是推出统一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快递公司以“行业惯例”、“客户有需求”为由掩盖乱收费的违法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