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楠 个人资料哪里人(端纸饭碗,带上千徒,不惧日本学,这位委员底气何来?)

记者 姜晓蕾

十年寻访路 只为一份责任

细发如丝,光影明暗。本以为只能用画笔才能勾勒出的线条,他硬是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剪”了出来。

“这位是孔子,这位是孙子,这位是鲁班……”随着3.8米长的卷轴慢慢展开,十二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齐鲁圣贤人物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长卷整整耗费了张长俊一年时间。

今年54岁的张长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初见怎么也无法把他和精密细致的手工活儿联系到一块儿,但实际上,他已和剪纸打了30多年的交道。

爷爷是私塾先生,十分爱好剪纸,父亲又写得一手好字,从小耳濡目染让张长俊对剪纸有着十足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民间剪纸起步太难了,周围的邻居都说我不务正业,一个大男人天天琢磨怎么拿剪刀剪纸,一点也不像是居家过日子的人。”

被误解质疑的声音时常传到耳边,但并没有阻止张长俊前进的脚步,他觉得,在父辈那个年代,为了维持生计,没有太多精力去传承和发展剪纸,如今的坚持,就是为了要完成父辈的心愿,让剪纸老手艺发扬光大。

创新,离不开继承。祖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是一本本“活字典”,但很多宝贵的作品流落在民间。为了搜集整理这些民间艺术,张长俊磨破了鞋、说破了嘴,费尽周折。

从2003年开始的十多年时间里,张长俊只要一有时间就踏上“寻访之路”。他先后走访了宁津周边300多个村庄、160多名老人,收藏到的民间剪纸作品达600余套。

徐楠楠 个人资料

为了做到系统细致,张长俊每走访一户就把剪纸老艺人详细的家庭住址、是父辈传承还是祖父祖母传承等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把这份宝贵的资料装订成册留存。

“做民间剪纸艺术积累的最大财富就是祖辈的传承。”中国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剪纸有别于其他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长俊把他的山花非遗剪纸和德州的剪纸文化带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与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山花剪纸还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指定礼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7年,张长俊通过一带一路大使委员会走出国门,让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者和文化参赞、中外使节了解到山东宁津的山花剪纸艺术。

亮出委员证 招徒找上门

“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了秀琴?”话音未落,张长俊就把特地提过来的鸡蛋、大米放进了屋。

今年54岁的高秀琴是张长俊最早的一批学员,从1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张长俊学习剪纸。她不光干活快、技法熟练,作品也非常细腻。这些年来有一些出口外贸精品的活儿、大的庆典活动都是由高秀琴完成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用情、不用钱,而是用心去帮助别人。”张长俊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身边的残疾人、下岗职工、贫困家庭妇女,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艺,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

一开始,张长俊挨家挨户走访残疾人,问有没有人愿意跟他学剪纸,这番好意最初村里人并不理解。

“我来的初衷就是要无偿带你们学习剪纸,就算学不出来也会给你们一点生活费,学成以后算我剪纸厂的员工,每个月按时发工资。”张长俊顶着巨大的压力,把自己的身份证、政协委员证出示给对方,一一解释来意。

他带出的徒弟有2000多人,这其中有残疾人、周边贫困家庭妇女、下岗职工,还有一部分爱好剪纸的学生。通过手把手的帮扶,他们拥有了一技之长,宁津县周边有六七十户贫困家庭因为学习剪纸而脱贫走上了致富路。如今,专门从事剪纸的残疾人有17人,贫困家庭妇女20多人。他们孜孜不倦、勤奋执着,在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传承剪纸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家住武城县林尔庄村的徐楠楠,小时候因病打针进入了无声世界。她的妈妈告诉记者,在接触剪纸之前,孩子特别自卑,不愿与外人交流,也没有经济来源。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楠楠通过县残联的帮助,与剪纸厂结成帮扶对子,学会了剪纸方法和设计。如今,她学成回到武城办起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把剪纸艺术的“火种”传播到四面八方。

就这样,张长俊先后帮助周边县市400多名残疾人自食其力端上了饭碗。“很多残疾人在家,手上没有技术,生活完全靠社会供给或家庭供养。”宁津县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杨春燕说,“通过张长俊传授技术并为残疾人送活上门,让不方便出门的残疾人在家里完成手工剪纸的制作,方便了残疾人就业难问题。”

助贫困、进校园,梦想的翅膀更应该插在孩子们的肩膀上。

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宁津辖区周边7所中小学开了剪纸课;2018年,齐鲁工业大学专门设立剪纸艺术学院,聘请优秀民间剪纸艺术家、民俗专家并由张长俊担任剪纸学院的执行院长,定期与艺术家、老艺人开展座谈、学术交流、每周按教程给学生们传授剪纸制作技艺,一万多名在校生系统学习剪纸艺术……

销路不愁 文化自信是关键

“通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教学、制作和走向市场,剪纸已经是我生命的全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面对机械剪纸、激光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冲击,张长俊坦言:题材多、销路广、敢于创新,我们不愁销路。

早在1980年,日本就有专家来到山东考察民间剪纸艺术,他们回国后立刻用激光做了出来。但与传统手工剪纸相比,激光制作的投资很高、收入很低,产量虽多效益却不行,做出来的成品线条也过于呆板。“高档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图》,还有一些山水画,他们再做也做不出来。”

“让他们琢磨做去吧,我们非常有自信。” 几层剪纸叠在一块儿,便成了立体感十足的“立体剪纸”;把单色剪纸剪完再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做成了“颜色剪纸”,不仔细看,真以为是画出来的。

剪纸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写实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的“真”到艺术生活的“美”的一种转换过程。到目前为止张长俊的剪纸作品达到了三千七百多幅,分二十个大的系列。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人们需求的题材就不一样,装裱也就有所差异,企业文化、大型庆典活动等,为了人们便于携带、馈赠宾朋,张长俊还在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做了十二生肖剪纸系列。

如今,张长俊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他的鲁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山花民俗文化创意园也将在年底完工,让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了解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传承、保护、交流和发展的同时带领大伙儿发家致富,给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