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马云就职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是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此时的他已经在杭州工作了四年,每月却只赚着一点微薄工资,连100元都达不到。马云虽然没有钱,却胜在想法多,敢行动。他抓住了机遇和时机,寻求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创业,建立了杭州头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为什么当时的马云会想到创办翻译机构呢?
主要是由于当时杭州的时势。当时有许多外贸公司入驻杭州,外语翻译人才可谓是供不应求。马云手里虽然掌握大量的翻译订单,可如此庞大的订单需求,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更重要的是,杭州当时连一家翻译机构都没有。就这样,外部环境和个人需求激发了马云创业的想法,从而马上着手办大事。
不过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马云刚创业的头个月,翻译社就面临着倒闭的危机。整个翻译社的收入还不足以交付每个月的房租。翻译社的合作伙伴士气急剧下降,马云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劝说他早点收手,免得血本无归。唯独马云想要继续坚持下去。翻译社的收入少,他就去跑销售,尽管受人白眼,遭人唾弃,他始终没有想过放弃,而是四处推销赚钱来补充翻译社的资金池,让翻译社得以生存发展。
就这样,马云坚持了三年,翻译社也因此生存了三年。皇天不负有心人,凭借团队上下一心的创业热情与对翻译事业的执着,在1995年,翻译社终于迎来翻身之日,开始扭亏为盈。这一年,马云辞去了教师的职务,一心一意投入到翻译社的经营发展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眼见翻译社日趋稳定,他便下放权力,不再多加干涉,让其他同事处理翻译社的具体事宜,自己则重新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直到现在,海博翻译社的发展也跟马云当初的期望一样,成为杭州有名的翻译社。也许海博翻译社不如现在的阿里巴巴的知名度,但也是马云创业旅途中不可或缺的经验积累。
从马云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马云对创业的看法并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能否坚持。他的坚持不懈让海博翻译社在举步维艰的时候获得了生存。我们不奢求能达到马云创业想法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那种永不放弃的态度,努力并且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比如养成一个好习惯,磨炼一项技术等等,相信未来的我们可以在某个领域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