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乡村振兴模式,发现乡村发展的时代逻辑。
作者 | 我的家乡编辑部 指北
编者按:温铁军教授在《乡建笔记》的总序中曾提到,农业社会万年传承之内因,在于“三位一体”:在于农民的生产与家庭生计合为一体,在于农村的多元化经济与自然界的多样性合为一体,在于农业的经济过程与动植物的自然过程合为一体。
即农业农村之发展,与其自然经济禀赋紧密相连,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机融合,也是经济、人文、生态的多元衔接。因而,理解各地农村地区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寻找乡村发展的“最优解”,具有多重意义。
“我的家乡APP”编辑部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经典案例,对其乡村振兴发展思路进行梳理,汇总了20种模式,其中乡村振兴代表模式11种,地方探索模式9种。以期为国内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各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以下是本文汇总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模式常见划分角度
在进行收录的过程中,由于概括和总结的标准有别,各媒体总结的模式名称和数量也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按照模式的主体性质和产业构成划分出的以下六种类型,基本能涵盖所有常见模式。
(一)以模式主体性质划分
1、“政府/村集体主导+引入外部公司”类型
即以当地政府或村集体为主导,引入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商业化公司对当地乡村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代表案例有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河南郑州泰山村等。
2、“以村集体为核心进行公司化运作”类型
即以当地政府或村集体为核心,组织形成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或地方行业协会,聚合组织优势带动乡村发展,代表案例有袁家村、中郝峪等。
3、“返乡创业带头人带动乡村发展”类型
即通过具有新技能、新思想的返乡创业群体,整合当地特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带动乡村发展,代表案例有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中辉返乡创业,带头打造生态艺术小镇,形成教育+生态+文旅+康养的乡村产业体系。
(二)以模式的产业构成划分
1、“农业+”类型
即以当地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融合来延伸农业附加值,发展集传统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模式,代表案例有山东寿光县、四川金堂县等;
2、“文旅+”类型
即立足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旅,形成乡村文旅产业集群,并以乡村文旅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代表案例有乌村、莫干山的特色民宿模式等;
3、“互联网+”类型
即立足当地经济禀赋,借力互联网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具有多重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助力乡村发展,代表案例有山东菏泽曹县等。
乡村振兴经典发展模式盘点
通过查阅大量媒体资料,并进行分类总结,最终形成了11种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每种模式分别包括模式概念、模式关键词、简评和代表案例四个部分。以下是11种模式的具体内容:
1
“三变”实现农旅融合模式
模式概念:当地村集体通过成立村合作社或开发公司等组织,对乡村周边的山林湖草等自然资源进行股权量化,形成村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同时整合闲散资金形成村集体和村民股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在“三变”基础上,通过引入外部公司或村组织带头等形式,打造乡村特色农旅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三变”、成立村集体组织、商业化运作
简评:为什么要“三变”?因为“三变”能为乡村建设与商业化运作相衔接提供条件,能够为村企合作提供商业基础。不“三变”,则乡村未经开发的自然资源难以衡量其价值,进一步的农旅融合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三变”是这一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
代表案例:贵州舍烹村
2
田园综合体模式
模式概念: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模式关键词: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三产融合
简评: “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评价鲁家村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特质。即以现代农业延伸发展乡村文旅,让乡村既能卖农产品,又能卖好风光。
代表案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河北迁西“花乡果巷”
3
村民就地城镇化模式
模式概念: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实现村民的就地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文旅、教育、生态等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在地就业,就地增收,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模式关键词:“三集中”、产业融合、村民在地就业
简评:通过“三集中”实现乡村资源整合,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为发展多样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同时借力城市优势资源,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多角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多重助力。
代表案例:湖南长沙县浔龙河村
4
“民宿+”发展模式
模式概念:以民宿为基础产业,依托当地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构建涵盖民宿、休闲、餐饮、亲子、农耕等多重元素的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乡村发展。
模式关键词:民宿、配套服务、因地制宜
简评:民宿只是乡村特色资源的一个载体,若缺乏相配套的关联产业和服务项目,乡村民宿便很容易陷入同质化、同类化的恶性竞争,最终走向衰落。以莫干山民宿为例,当地在不断提升民宿质量的同时,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体验农业,以康体健身和民国体验为主题丰富莫干山文创内涵,多点发力之下,莫干山逐渐摆脱了纯民宿的刻板印象,带动了周边乡村发展。
代表案例:莫干山民宿、乌村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5
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模式概念:即通过引入市场化企业,借助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在政府参与及监督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引导村民自主参与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村民自主参与
简评:以山东临沂市竹泉村为例,竹泉村引入青岛龙腾集团,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村民自主的运作模式对竹泉村进行文旅开发建设。在这一模式下,依靠良好的政企合作,乡村资金不足、经验匮乏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代表案例: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
6
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模式概念:即以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成立合作社、村集体开发公司等机构,并以集体机构作为所在村进行开发建设的主体,聚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多样化产业,形成村委会牵头,村集体企业组织带动,村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成立村集体合作组织、统一运作
简评:通过成立村集体合作组织,对乡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运营,可以有效降低无序发展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开发过程村民全程参与,运营过程村民自主选择,也有利于调动村民建设乡村的热情和积极性。
代表案例: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
7
“产业-产村-城乡”三融合发展模式
模式概念:即立足当地自然经济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并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产业关联,实现三产促二产,二产带一产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产业融合;
同时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技术进乡村,产业留乡村,构建乡村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并鼓励返乡创业,便利村民就业,实现产村融合;
最终以城市消费拉动乡村,以城市资金、技术反哺乡村,以城市产业体系链接乡村,实现城乡融合。
模式关键词:政府引导、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
简评:政府引导“穿针引线”,产业融合“强基延链”,产村融合多点发力,城乡融合共生发展。
代表案例:浙江德清县
8
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模式概念:即以村委会为基础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结合村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人文风光、经济基础等条件,引入商业化公司,借助其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形成村组织有序带动,外部企业精细化运营,村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村集体组织、引入企业、联合开发
简评: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统一管理,引入成熟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既解决了乡村资金技术问题,又保障了村民收益,实现村企共赢。
代表案例:河南郑州龙湖镇泰山村
9
农业产业化反哺农村现代化模式
模式概念: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结合当地自然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有技术含量,有市场需求,有迭代更新的现代农业,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同时,用一产带动二产,发展农业加工业等关联产业;又用一产延伸三产,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共生的乡村产业体系。
最终以农业产业化反哺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
模式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农村现代化建设
简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掘农业潜在价值,以农业+百业,也能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金路来。
代表案例:山东寿光县、四川崇州
10
产业振兴“抱团发展”模式
模式概念: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运营,发展乡村产业园,建立“产业联盟+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得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地理标识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同时,以农业进行产业延伸,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新业态,形成以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集中运作、品牌培育、产业融合
简评:松散运作,大米只能卖出市场价,而抱团运作,做出“盘锦大米”地域品牌,种大米就是“种黄金”。
代表案例:辽宁盘锦市
11
乡村“电商+”模式
模式概念:即通过政府引导或返乡创业人带动,发展网店营销、电商直播等农村电商新业态,为地方农产品拓展销路,推广地方特色品牌。同时以互联网赋能乡村产业建设,实现三产带二产,二产助一产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农村电商、产业融合、政府引导
简评:“电商+”,其实就是三个“线上+线下”,即“线上开店+线下种田”、“线上直播+线下办厂”、“线上就业+线下创业”。以农村电商串联农村资源,让农产品走出农村,让平台和技术走进农村。
代表案例:山东曹县、安徽巢湖“三瓜公社”
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选编
在以上11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之外,各地也探索出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本部分收录了9种,由于篇幅有限,暂不详述,以列表形式简明呈现。收录的内容如下所示(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 六位一体同福模式
2.河南开封市通许县冯庄乡陈庄村 "1+2+2+2"发展模式
3.抚州市崇仁县三山乡塘坪村 “小分队+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4.贵州省凤冈县 “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5.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 “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订单式渔业发展模式
6.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部的额尔古纳市室韦农牧场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7.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 “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8.甘肃环县曲子镇西沟村 “村社合一”模式
9.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 “村集体经济”种植模式
结 语
总览上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带动作用和实现三产融合,是诸多模式的突出点和共同点。对此,我们又可以概括为一个“×”,三个“+”。
一个“×”,即发挥村集体的聚合带动作用;三个“+”,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最终实现产业融合。
而如何从成功案例中发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并结合自身乡村的自然经济禀赋进行再创新和再应用,则是需要在未来进行长期探索的时代命题。
2021年即将画上句号,2022年,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新模式得以涌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借鉴。
让我们遇见更美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