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饭饭。
寒假来了,想必很多小仙女都已经在直播间里种草了N多衣服、美妆。
或许你不关注发优惠券的博主,错过了许多“薅羊毛”的机会;
或许你听不进去喊麦式的吆喝,无视了各大主播的特价链接;
或许你搞不懂复杂的优惠规则,逃过了各种购物节的收割……
但是,你很难不被消费主义言行洗脑,甚至后知后觉:
原来这竟是诱惑你花钱!
据说网购营销行业内有一句名言:
“最好赚的钱是孩子的,其次是女人。”
众所周知,目前网购的消费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女性。
于是就有了许多瞄准女性“萌点”与痛点的修饰词,很多本是寻常可见的产品,经过言辞包装让人顿生购买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加厚袜子看起来毫无吸引力,如果改成糯叽叽奶fufu呢?
M记八块钱一个的红豆派经过“绵绵奶气”的语言包装,竟如此可爱。
普通沐浴露没什么诱惑,但是它长得好看又遇见了会写文案的店主。
有点甜的矿泉水不想喝,奶茶店花三块买杯冰水却好像占了大便宜。
被群嘲的这段发言,到底什么叫好吃到“跺jiojio”啊?
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绝绝子”位列其中。
究其原因:各种推销、种草的文案一定起到了不小的“普及”作用。
类似的这些叠词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但当它们和产品捆绑,经由想要推销给用户的大数据推手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巨大的购买吸引力。
其实,有时候消费并不是你主观想要消费,而是被诱导、被推着走。
本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逐渐异化,进而绑架了人的主体性。
虽然父母经常教育我们不要买不需要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已经渐渐从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变成了彰显个性、寻找认同的方式。
很多朋友表示,逛街的时候手上不拿着一杯奶茶就显得格格不入,虽然自己根本不爱喝奶茶。
当朋友圈都在疯狂种草某个色号的口红,你也很难逃过这场洗礼,最后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之下,代购吹响了“断货”的胜利号角,赚了个盆满钵满。
消费逐渐从单纯地花钱买需求,演变成了一场“绑架”,束缚审美和消费观念等自由发展,甚至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
其中重灾区就是各大厂商兵家必争之地——女性群体。
女性喜欢通过“逛街”“淘宝”等方式来释放自我,想要赚钱也必须把握住女性群体这个大客户,单从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这点上盈利肯定是不够的。
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消费活动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的关联不再那么密切,而开始“因为消费而消费”。
在消费主义的洗脑下,“女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等说法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消费观念。
似乎只有消费才能带来乐趣,似乎花钱就没有买不来的快乐。
同时,广告媒体不间断地灌输这一观念,消费渐渐模糊了本来的面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会用来购买服务、体验,也慢慢成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男生通过电子用品、球鞋、手表来打开话题拉近距离,女生通过口红色号、包包款式来结交好友,已经是年轻人屡见不鲜的社交方式。
物质条件的丰富也确保了我们不像祖辈那样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而是可以做更多更喜欢的事情。
虽说“自己挣的钱,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但经济学早已告诉我们,消费带来的效用是呈边际递减的。
也就是说,想不断追求快乐,就会花更多的钱。
在鼓励消费的宣传下,各路商家纷纷营造和渲染出引导消费的大环境。
从“这家××直接原地封神”的夸张种草文案,到莫名其妙刮起“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风气,最终目的都是迷惑消费者,促使购买欲望膨胀。
商品本身具有价值,但如果消费者被消费主义洗脑、绑架,购买本不需要又无法满足购买者真正需求的物品,反而造成金钱、物质浪费。
这就像:哪个女孩子没几只跟风入又束之高阁弃之可惜的口红呢?
尽管每次看到可爱的小玩意儿都想着只是几十元而已,但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消费主义言行的绑架,盲目追逐的过程中,丧失自主判断、抛弃原有需求、忘却消费“初心”。
这不仅不能彰显个性,反而会陷入用外在物品衡量个人素质的怪圈。
超越自身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的消费、过度无节制的消费、挥洒个性的恣意消费等等,都会造成资源浪费,也让消费者在不正常的消费行为之中被物化、标签化。
其实,你的帅气不一定需要一双限量款AJ来体现,你的美丽也不需要一件“yyds!糯叽叽质感,潮流克莱因蓝”的外套来衬托。
拒绝消费主义绑架,对自身的经济水平有清晰认知。
量力而行地进行消费,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