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 [聆听 古典音乐 头条号]的乐理简述文章。一千来字,三副图片,大约5分钟阅读时间,说明白音乐中的音阶基础问题。
小学音乐课上的简谱都是“1、2、3、4、5、6、7”的组合。为什么要唱这七个音?
这要从远古时代开始说起。
先说一个基础的概念。人类的耳朵在听声音时,对于频率成整数倍的声音会采用“归纳”法,也就是判定为“听感差不多”。现代声学中,把频率相差一倍的两个音之间的跨度定义为“八度”。
在一个八度之内,理论上有N多个“音高不同的音”。人类的声带就可以发出音高连续变化不间断的声音。
随着音乐的逐步发展,乐器被发明了。为了让大家可以一致的演奏和演唱,古人就需要对音符的高低做统一的规范。这就产生了“音律学”——其目的就是解决音乐中统一音符高度的问题。
最简单也最科学的方式,是在一个八度之内选择一些音符来解决。这一组音符,现代人称之为“音列”。
古人的智力和知识储备和现代人存在差距,但在耳朵的灵敏性上,兴许还超过我们。毕竟没有轰鸣的机器声损害听力嘛。
他们在探寻自然音列的过程中,欢快地用不同长度的芦苇管或者丝弦吹奏拨弄,逐步摸索改变管或者弦的长度,发现“长度”和“音高”之间存在直接的反比关系——弦长缩短一半,振动频率快一倍,音高升八度。
在此基础上,东西方古代都研究出“准确”定义一组重复使用乐音的科学方法,在西方,归功于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中国古代采用“三分损益法”。实现的方法我用下面的这张图来描述。
分别用“甲~辛”来代表不同的弦长。损益变化的说明如下:
从甲截去三分之一,得到乙的长度,那么甲、乙二者的长度比为:3:2;
把乙加长三分之一,得到丙的长度,那么乙、丙二者的长度比为:3:4;
按照这个方法循环做下去,大约七次后得到的“辛”,其长度约为甲长度的一半。
(计算过程:2/3*4/3*2/3*4/3*2/3*4/3*2/3=1024/2187=0.468)
这样,古人得到了一个频率“近似升高一倍”的音,也可以说古人近似找到了一组“八度”之间的音,顺便在甲和辛之间找出了7个比较和谐、过渡自然的音阶。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音乐中”七声音阶“的来历了吧。道理还是很简单的。
随着音乐的发展,在七声音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十二律”,也就是把一个八度分为平均的“十二等份”,也就是如今钢琴等大多键盘乐器采用的调律方式:“十二平均律”。我们下一篇文章详细解说。
七声音阶的内容远不止本篇所说,这里只大体说一个形成的原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欣赏古典音乐。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的下徵音阶,其音程关系和西方音乐中自然大调音阶完全一致。弦长取81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中国古代最大算到了177147,即3的11次方,这样其他各律对应的长度都可以是整数)
西方的毕达哥拉斯采用“五度相生法”,本质上和“三分损益法”没有区别。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得到音阶,我们称这样的律制为“演绎律”。
中国古人的数学知识还没有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不能做一架上百米长的琴来实践探索,于是乎先把已经找到的七个音符“凑合”用起来,以全部都是整数比、听感最和谐的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生成各自为调的音阶,尽量减少不和谐(除不尽)的两个音使用。久而久之,我们误以为中国音乐的风格就是使用12356的五声音阶了。其实中国音乐3000年前周朝就已经有完备的七声音阶。
本文关键词:古典音乐 乐理 聆听古典
如果觉得有点儿意思,欢迎点击下方图标关注或者推荐给您的朋友圈。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