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收益是什么(商业模式的收支方式与现金流结构)

导读: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了工程学原理二的最后三部分内容,包括如何改变收支方式、现金流结构以及交易方式的延伸来提升价值增值。


这一部分内容核心需要搞明白的几个问题

1、收支方式如何实现价值增值?

2、现金流结构如何实现价值增值?

3、交易方式还有哪些延伸问题?

01

收支方式实现价值增值的方法


收支方式有很多种分类,例如,可以按照收益性质分为固定收益、剩余收益、分成收益,也可以按照计价形式分为进场费、过路费、停车费、油费、分享费等,还可以按照组合方式的不同分为产品组合计价、消费群体组合计价、时间组合计价、顾客定价、拍卖等。


比如以时间组合为例,有一些资源能力,在时间上可以并行,有一些资源能力,使用时间是可以切割的。对连锁美发中心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固定的场所面积,能够提升单位时间的消费金额,就意味着更高的价值增值。可以把一些并行的服务在时间上进行叠加,像烫发过程和观看广告、屏幕购物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种情况下,美发中心可推出叠加服务,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这样可以带来新的交易机会,提升价值。

02

现金流结构提升价值增值的方法


同一笔收益,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入或者支出,将体现为不同的现金流结构。金融方案设计,内生于企业的现金流结构。而现金流结构,也存在很多设计的空间。

剩余收益


某个医院开发商可以组织设计院、建筑商建设医院大楼,购置医疗设备,配置药房,建筑商按照项目,分阶段结算收款;引入医院管理、服务团队,采取物业管理模式,按照时间收费;医生专家团队进驻医院,建立工作室,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支付租金,对管理、服务团队支付服务费,并获得诊疗的剩余收益。这样一来,各种利益主体的收益和贡献都可以相应匹配,而且动态上也相对合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价值增值。

03

交易方式的问题延伸


不同的交易方式,实质上是七个参数(满足方式、构型、角色、关系、收支方式、收支来源、现金流结构)的取值差异。这七个参数加上利益主体的资源能力、交易结构的价值,就构成了“魏朱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的核心内容。


在形成这些参数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对交易对象和资源能力进行切割,将不同切割出来的部分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交易方式。


切割之后,要与利益主体之间重新组合,目标是,让利益主体与切割出来的部分结合到一起的总价值增值最大。


对每一个利益主体而言,不同的切割所形成的不同交易方式,其抉择收益是不同的,只要最终所选择的交易方式,其抉择收益超过不参与交易时的抉择收益(即机会成本),就有可能参与交易。而对任何一个利益主体而言,其获得的收益也不应该超过其对交易结构的贡献。在机会成本(抉择收益)与贡献之间,是合理的定价。显然,定价也已经包含在交易方式当中。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