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打骂孩子违法吗?(打孩子犯法?打孩子能解决问题吗?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中国传统观念的教育方式是棍棒教育,一直以来父母和老师打孩子、体罚孩子是一件常事,那么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教育来说是糟糕的,还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5月25日,网友爆料临沂市一所小学,女孩被老师殴打,女孩背部、胳膊均有伤痕。

家长打骂孩子违法吗

再比如电影《少年的你》中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谋魏莱,虽然家境优渥、长相美丽,但由于和父母之间关系较为紧张,便把内心压抑的情绪转化为了暴力,转嫁到了同学身上,以至于最后给几个家庭都带来了悲剧。

一、作为教师可以体罚学生吗?

毫无疑问不可以,新《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国《民法通则》也规定,公民享有人身权。从法律层面教师体罚学生是违法,体罚学生教师可以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

二、作为父母家长用打孩子教育孩子可以吗?

毫无疑问也不可以,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父母打孩子同样也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三、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什么不良影响?

前段时间有这么一个报道,一8岁孩子因写作业时看动画片,被生气的母亲打了后脑勺一巴掌,当天夜里身亡。对此,主治医生给出了解释: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间接导致孩子身亡。

1、 对孩子的身体伤害

如果打孩子的力度过大,最直观的会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淤血,也就是淤青;也容易引起关节活动受限,出现骨折或者挫裂伤等现象,严重会引起脊柱、颅脑损伤,可能造成死亡。

2、 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打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叛逆心理、性格缺陷、严重会出现抑郁症等影响。如果经常打孩子可能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异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从而逐渐出现暴力倾向,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学习以及正常的生活。

比较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自卑,会导致孩子逐渐出现性格上的缺陷,比如无法和他人正常沟通、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等,也无法和他人正常的接触。

如果长时间打孩子会使内心存在记恨的心里,并且每天学习压力较大时,内心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就会逐渐使孩子出现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加重后会使孩子出现自残、自杀倾向。

3、 亲子关系影响

打完后孩子表面上看孩子是越来越听话了,反抗现象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孩子内心里却是逐渐对父母疏远了,不再和父母交心,只想着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状态。孩子逐渐会有“不犯错就会挨打,不做就会犯错”的心态!

四、孩子犯错是能不能打?

当然能打,但要注意分寸、注意力度、打完后注意沟通。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孩子正确地做事,让他意识到犯错的后果。

1. 大错要打,小错不必打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打孩子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要打。孩子该不该打,能不能打,要看他具体犯了什么错!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因为孩子能力不足或失误犯的错,不能打!

比如孩子偷东西,打长辈,犯了道德层面的错,这种该打!

2. 打孩子要懂得挑部位

一定要通过打孩子教育,要注意打的部位和力度,尽量避免打头部、背部、肚子和屁股等部位。建议用戒尺或藤条打手心。而且要注意分寸和轻重,我们“打”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意识到犯错了是要承担后果的,让他感到疼痛而畏惧,以后不敢再犯。

3. 打完之后,一定要记得沟通

打完孩子还没结束,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完之后,一定要记得沟通!让他意识到自己犯错了,挨打是承担犯错的后果。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会挨打,要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的挨打。要让孩子知道虽然打了你,但作为父母依然是爱你的,避免让孩子心里产生厌恶、仇恨和疏远。

五、除了打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有哪些教育方式更有效?

1、和孩子做朋友

正确地教育孩子就是要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我长辈你是孩子,你就要听我的。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深入、亲密的交谈,传递出自己对孩子的爱。当孩子犯错误时,要首先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先来一顿“混合双打”“单打”的教育,而是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

2、做个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 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美国作家哈珀.李的作品《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就有一个堪称“完美”的父亲阿迪克斯。阿迪克斯从不刻意教导孩子们,而是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正因为如此,

孩子在面临冲突、诋毁、不公平时,会参照父亲的所作所为来应对困境。

3、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不断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当孩子表现出对于某一方面的兴趣时,家长切忌扼杀,而是要进行鼓励,让兴趣助力孩子学会一项新技能;

尊重孩子的意见——在生活多问问孩子的看法和意见,有重大的决定时,也问问孩子的意见,特别是涉及孩子自身的决定。这样,孩子才能感觉到被尊重,在接下来让生命中才能成长得更加自信和优秀。

结语

教育的方式是多样,但暴力地打孩子,体罚孩子,在现在的时代下绝对是最糟糕的一种方式。在孩提时代的成长难免出现问题和错误,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会与孩子做朋友,深入地沟通;学会尊重孩子,鼓励他的成长。同时,好的教育,会让你见证一个不一样的子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