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第六条的第一款(打工人如何在劳动事故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工伤事故又称劳动事故,是指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其本质特征是由于工作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包括罹患职业病。2021新版《安全生产法》第56条第二款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提出赔偿要求。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一、工伤认定

1、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2、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视同工伤的三种情形: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工亡

因工死亡,也包括因职业病死亡,即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致死和疾病致死。工亡属于工伤范畴,由劳动部门依法认定,职工因工死亡后,其直系亲属依法享受工亡待遇

工亡认定标准:

工作时间死亡一般属于工伤死亡,但是也有较为特殊的情形。具体属于工伤死亡的情形有: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2)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中毒直接导致死亡 。

(3)工伤或职业病停工留薪期间死亡。

国家赔偿费用管理条例

(4)工伤旧伤复发或职业病旧病复发死亡。

(5)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4级享受伤残补助金期间死亡。

4、人身损害赔偿

是指法律以赔偿损失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救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或其近亲属的法律救济制度。在劳动安全事故中,造成对人的身体伤害及生命伤害是最直接的侵害方式。劳动安全事故中人身伤害赔偿是一种无过错赔偿机制,主要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生命生命至上的法则。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2022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司法解释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被扶养人生活费由原来的城乡区分的赔偿标准修改为统一采用城镇居民标准计算。

二、补偿标准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因工受伤或确诊为职业病,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至十级的工伤职工,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人员旧伤复发的以及因公、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企业工作后旧伤复发的,不发给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待遇标准为: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标准相当于本人受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月缴费工资的7至27个月。一级27个月,二级25个月,三级23个月,四级21个月,五级18个月,六级16个月,七级13个月,八级11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7个月。

2、伤残津贴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按月领取伤残津贴。

待遇标准为:

伤残津贴的标准为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的90%至75%。(一级90%,二级85%,三级80%,四级75%)。本人受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伤残抚恤金的计发基数。

工伤职工受伤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低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伤残津贴的计发基数。

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待遇问题:

(1)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待遇

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旧伤复发时,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2)五至十级的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待遇

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和工伤医疗待遇。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以2022年度最新工伤死亡赔偿标准为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发生安全事故,工人因工死亡的其近亲属将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照2022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即2021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的20倍)为94820元,加之伤葬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等费用,现在死亡一人赔偿金额多达100万元以上。

另据《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9号)第2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是指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以及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或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的伤残、死亡童工。前款所列单位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该办法第6条同时规定:“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并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即非法用工情形下发生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支付赔偿金额将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30倍(以2022年为例高达1422360元)。

三、如何维权?

1、搜集留存证据

寻求以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劳动关系证明是申请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没有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就无法进行工伤认定,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作证、上岗证、工资条、培训记录表、奖惩单、证人证言等。

2、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不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工伤认定的,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可以在发生工伤后一年内申请。申请工伤认定不要超过规定期限,超过期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会受理,追索工伤保险待遇也将得不到仲裁、法院的支持。所以,劳动者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虚假承诺,一定要注意工伤事故发生后在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以免错过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

(1)超过1年申请期限的特别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由于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误申请时间的,应当认定为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

(1)不可抗力;(2)人身自由受到限制;(3)属于用人单位原因;(4)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登记制度不完善;(5)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申请仲裁、提起民事诉讼。

(2)工伤认定的前提不一定要有劳动关系

最高法院认为,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职工工伤,应以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但特殊情况下有例外。最高法院(2018)最高法行再151号行政判决认为,当存在违法转包、分包的情形时,用工单位承担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不以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时,应由违法转包、分包的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3、计算工伤赔偿数额

无论企业或用人单位是否参保,发生事故后一般都主动协商解决是符合双向意愿最好的办法,但劳动者及受害家属应该多了解相关法律保护权益,计算工伤赔偿数额,并为协商谈判或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权作好准备。

4、据理力争合法维权

劳动者或受害家属在沟通协商中一定要注意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如果遇到单位及人员强势威胁逼迫利诱恐吓,大可不必惊慌害怕,对方此种行为已涉嫌违法尽可能保留证据反倒对自己维权有利。本着息事宁人,互相谅解各让一步,劳动者受害方也不能死嗑不达目的不罢休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5、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遇到工伤工亡人身伤害赔偿之类事故,应多咨询医疗专家、工伤保险专业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士,如协商商谈中未达到可接受预期的情形,建议获取律师帮助出面谈判或协调工伤赔偿事宜签订赔偿协议等。律师帮助有收费和公益的,建议先联系当地公众媒体公布的公益律师咨询。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