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剪bgm推荐(有一种创作叫混剪)

今天研读了张宁的《创作者》,他提到了创作中的基本规律:“从一个人的想法,到产生完整的大纲,不断混剪,形成初稿,获得来自朋友、同事、老师和家人的反馈与鼓励,反复打磨,最终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

其中“混剪”一词对我触动很深,在人人创作的内容消费时代,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新的内容创作的涌现。

前些日子,我在头条上看到有个“七兜酱妹子”的视频号,点进去发现她创作的课堂搞笑内容很受欢迎,每个视频都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播放量。

我很好奇,点播了她创作的内容,很有特色,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她塑造的几个奇葩学生角色也非常成功,而视频呈现结构也吸引人。

从内容创作来看,播主的文学,历史,地理,物理等知识很渊博,而最搞笑的是她的语言充满趣味,风趣幽默,还有智慧,所以很受粉丝欢迎。

其实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她的内容也是“混剪”来的,只不过技术很高超。后来又发现几个“高仿”作品出来,只是没有“七兜酱妹子”的语言,表情,动作,眼神等丰富,让人一看就感到“东施效颦”,很别扭。

现在我们来看看“混剪”技术,“混剪”原本是一种音乐创作的方法,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内容创作已将“混剪”渗透到了视频,文字,图片等一切富媒体。

我们经常看到的短视频,大多数是用到“混剪”做出来的杰作,就算是很严肃的学术研究,也常有人“混剪”而生产出来的。

这里的“混剪”,主要是取材于已有的内容创作,并以全新的理解方式重新组合,以二次加工和重新阐释的方式产出全新的创作。

今天,混剪在大规模,高频度地发生着。数不清的,滚烫发热的,脑洞大开的混剪在不断翻滚并涌现,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混剪。

抖音bgm混剪怎么做

前段时间,我研读了日本高产作家上阪彻的《10倍写作术》,他说“九成文章靠素材”,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文章是由索材混剪而成的”,只是素材中加入了作者的“思想”而已,突然明白上阪彻炼成了高产作家的秘诀也是“混剪”。

回到开头的这句话,“从一个人的想法,到产生完整的大纲,不断混剪,形成初稿,获得来自朋友、同事、老师和家人的反馈与鼓励,反复打磨,最终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内容创作首先源于一个人的“想法”,如果没有“想法”,再好的素材也只是素材,不会自动变成内容。

有了想法,还需要具备结构化思维,把你的想法串连成完整的大纲,这还没完,这时顶多只有了“骨架”或叫框架,要让框架有血有肉,就必须不断混剪,才形成初稿。

初稿就像是刚出生的产品,犹如雕像作品,初生之物,其形必丑,需要不断雕琢,获得粉丝的反馈与鼓励,这个时期,需要经得起各种好评差评,不断打磨,最终才能打造成精品。

顺着这个思路去创作,混剪作品也会升级成原创作品,这就看你的混剪技术修炼到哪一层功力了。但我笃信,我目前创作的内容一定会打磨成旷世精品,敬请期待。

【我是韦成继,007全民写作大使(编号062),“教师写作成长@实战派”发起人,立志推动全民写作,通过写作影响更多中小学教师获得成长和改变,您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与作者和其他读者共同交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