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小学四年级之后,语文的阅读理解就会成为孩子的“老大难”,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的意思是孩子最难解决的地方,要得到高分,不仅仅要孩子有一定量的阅读基础(语感要好),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两个难点,在前2次的文章中已经分享了我总结出来的技巧。
这些技巧在自己孩子身上实测有效,而且孩子听完我的讲解之后是觉得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这些技巧孩子学完之后,要有大量的实践,在应用时,孩子才能够轻松自如的应付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题。
阅读关键题型要掌握
今天分享阅读理解关键题型:替换类。
在很多阅读理解的篇章中,出题人经常会问:
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被替换成另外一个行不行?
2.某句话替换成另外一句话行不行?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肯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这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为什么某个词替换成另外一个词就不行了呢?
很多孩子会说:替换了感觉就不对了,替换了就没那个意思了,替换了就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东西了。
你看,这是口语化的表达,肯定是得不到某一题型的高分的。要怎么回答才是“套路”内的回答呢?
阅读理解有规律
在我分析的很多阅读理解的题型中(我只是找了百十篇阅读理解的题型,肯定不是很全面,但是也能代表一部分套路),基本上出现被替换的就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替换。
为什么不能被替换?要怎么回答才能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答在点子上呢?
①某动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
答:不能被替换。因为某动词准确、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替换之后表达的意思差了很远。
②某形容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
答:不能被替换。因为某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的特点,替换之后就变成了……。
③某副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
答:不能被替换。因为该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程度/范围……),替换之后就变成了……,与原文事实不符。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替换基本的回答套路就是如此,同样换成句子也基本类似。
大部分的试卷中出现的是替换词,是默认否定回答不能替换的。
词语替换莫不如此
在答卷时也要根据题型实际情况判断,如果出现可以替换的,那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无非就是: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类似、替换之后对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所以可以替换。
本文作者:米小妈妈,《生活是最好的教养》《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该怎么做》畅销图书作者。
九斗跨界平台: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拼对了才有意义!平台持续更新实战指导性强、家长可轻松应对帮助!关注微信公众号:crosseducation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