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系建设是指哪两个体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作者:李广义(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治区党校基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探索深层次的路径。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实现结合的途径就成为迫切需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为这个目标提供了平台、载体和抓手。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律,包括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规律,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规律,实践和认识之间关系的规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律,等等,在此基础上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元素、中国图景,从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系。

双体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通过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可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思想精华,把中国的文化精神、价值心理与知识体系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增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底蕴,又能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和价值。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建构中国自主的新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体现和重要部分,面向新时代完成这项繁重任务,需要正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优良的学风、实用的方法。

努力实现学科及专业的本土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关键在于自主性、独立性和具备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本土化过程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模板,更不是对西方理论进行翻版,而是充分彰显中国叙事,要在汲取西方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逐步走出西方知识的体系范式,增强中国理论的自主性和本土化意识,从而确立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范式。这样做既可表现出中国独特的学术与学风品格,又可进一步增强中国学术力量的整体厚重。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如何实现三个组成部分学科及专业的本土化?关键是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做到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和个别的结合,既说老祖宗的话又说新话,守正又创新,守格又破格,用发展的方法推动理论知识的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此,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也是如此。实现学科及专业的本土化就是要表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政治态度,牢牢掌握主动权,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实际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服务。这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明确方向与着力点,也是印证中国已经具备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能力的重要体现,蕴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更不是自我封闭式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必须把“坚持理论创新”与“坚持实践创新”结合在一起,把中国视野与世界视野结合在一起,把建构中国的知识体系与建构中国的制度体系结合在一起,为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好答案”“好方法”。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服务,既要不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水平,又要重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高质量发展。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服务对象看,服务中国之路就是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服务中国之治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之理就是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上三个方面统一服务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时代课题,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实践要求。

【本文系2022年广西马基地共建项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五个维度》阶段性成果。】

相关链接: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