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神养殖(泥蚶养殖技术,荒置滩涂开发利用)

  泥蚶(hān),属蚶科,蚶属。国内传统贝类养殖品种,沿海各省均有自然生长分布。8~10月产卵期即生产旺季。鄂、鲁、浙、闽、粤沿海各省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鲜食、酒渍皆可,制成干品可长久存放,蚶肉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蚶血鲜红,肉边沿带有一金色丝线。

  泥蚶喜栖息在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水流畅通的河流内湾滩涂地,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及浅海,以中潮区为多。泥蚶栖息泥层较浅,幼蚶多生活在表层1~2mm深的软泥,大蚶穴居于泥下1~2cm处,一般有15cm厚的软泥或泥沙滩涂均可养殖。

沙神


泥蚶

一、采集苗种

  泥蚶可反复多次产卵,产卵期为6月下旬至8月底,10月为采苗最佳季节。养殖户可用刮板在退潮后的滩涂上,刮取0.5cm厚泥,装入网袋。洗去软泥后过筛,筛下砂粒、蚶苗计数,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升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涂表面,筑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塘人工育苗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法。土塘养蚶场可设在多泥砂质的中潮区,塘大小皆可,改造的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滩涂埕地等。育苗前,先清塘肥水,选优质亲蚶。育苗时,先将经阴干刺激后亲蚶投放至闸口处。开闸加大进排水量,行成流水刺激,以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日常管理以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为主,以利于幼蚶的生长发育和变态附着。


泥蚶养殖

二、保苗越冬

  为避免冬季冰冻和敌害危害,自然蚶苗采集后,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域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规格建议0.2~0.5亩、水深0.2~0.3m,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虾塘混养泥蚶效益更好。

三、移种增殖

  泥蚶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好,系广温、广盐性贝类,水温0~30℃、盐度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长。但对底质要求较高,喜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水质稳定的滩涂。依据上述特点,海区底质适宜或滩涂经改良后均可移殖放养。春秋两季适宜移殖,春5~6月,秋9~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即可,亩播二龄蚶0.5吨左右。


泥蚶养殖

四、养蚶场蓄水养殖

  养蚶场选好址后,应依地势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分成若干长方形/长条形蚶田,5-20亩/块,蚶田间可挖出小间隔。为缩短干露时间,提高摄食量、加快生长速度,有些养殖场已经开始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这样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0.2~0.3m,亩放苗密度0.5吨,增产幅度1.5~2倍。

 光合菌调水质

五、高潮区域蓄水越冬

  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季因发生冻伤而造成死亡,可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越冬期间注意防止跑水。越冬亩放成蚶密度为3.5~4.0吨为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