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博主分析(质朴中国年 | 抖音四十万粉丝的三农博主怎么过年?)

今天在农村地区,人们怎么过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短视频平台就像一个窗口,无数三农博主用生活化的影像剪辑,为我们展现大疆南北的乡村景观和形形色色的风俗。我们采访、拍摄的抖音美食博主邵猛就是其中之一,纵观他运营的账号“山居小齐”,视频影像质量、故事脚本都在同类博主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他去年大学毕业学影视专业的弟弟一手打造。视频里,一家人都出镜,最后坐在一起享用地方美味,而观众们往往也能被这种平静悠然、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打动。农历春节前,我们的记者和摄影师来到宝鸡,和邵猛一家一起,忙碌地投入到了过年的准备中。

——编者按

她纳鞋底的动作被迫停滞。

“邵猛你今天敢把羊动一下,晚上就别上炕!”女人冲男人的背影呵叱。

他一把掀开孔雀绿色的棉门帘。

“早都不想上炕了。”

男人咕咕哝哝甩手走开。

这是2022年1月3日,抖音账号“山居小齐”发布了第71支短片——清炖羊肉

上图:山居小齐抖音账号。

下图:邵猛一家人的合照。

半个多月后,大寒那天,我们抵达了上述对话的发生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姚家沟镇亢家河村。

这样描述并不完全准确,我们的目的地实际还要在村落之外。沿蜿蜒的土路上行,周遭的一切笼罩着一层水雾,巧妙地堙灭了所有气息,如毛姆笔下“一条通向平和与安宁的路”。

车子又向前开了几分钟,拐过一个大弯,停在一片宽阔的院子前。

邵猛家的农场小屋,附近没有邻居,独守山林。

稠雾里,这座农家院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匣子。稀稀拉拉的篱笆外就是杳无人迹的荒野。院子里的布置粗疏松散,几棵长青的松柏,几棵笔直的白桦,像漆器上描绘的装饰性图案。角落里,堆着大小不一的水罐、花盆、腌菜坛子。主屋是砖混结构的平房,与对面竹席虚掩的茶棚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体量上的对照——一侧是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一侧是闲云野鹤的诗意理想,二者之间的距离仅剩下这么几步之遥——在刚刚经历了超过24小时的漫长车程后,我不无羡慕地想。

山居

邵猛率先跳下车子,去后备箱里拿半小时前在凤翔县城里采购的年货:春联、福字、年画、一对大红灯笼、布艺红辣椒串、老虎造型的塑料玩具、绣花虎头鞋、瓜子炒货、巧克力糖果……他一面大包小裹地往前迈步,一面招呼我们进屋坐。再看他身旁的妻子敏娟,手里完全空着。理所应当如此,这大约是关中男人“大男子主义”的某种正向体现。

邵猛和妻子敏娟在凤翔县城购买春节装饰。

孔雀绿棉门帘后头,是关中农村地区常见的火炕。炕头上方的玻璃窗格上贴着三张大概是去年的红窗花,其中有一张尤其缺损的厉害,预示着已经一日一日迫近该更换的年节了。屋子中央有一根烟道,底下连着火炉,敏娟捡了两块炭球续进去,然后将一只周身熏得乌黑的烧水壶座上。

“人家都说让我把他那大茶缸子摔了去。”

敏娟嫌弃地瞥了丈夫一眼,手里的动作倒是一丝不差,是早已形成的肌肉记忆。

“噫,咋又提这。”

邵猛咧开嘴笑,一副惫懒模样。

很快,壶里的水泊泊地滚沸起来,翡翠蓝色的墙面、铁锈色的石砖铺地、枣红漆的立柜、鸭蛋黄色的方桌,统统被笼罩在一团白色的水汽里,使整个屋子一下变得隐约缥缈了,头顶悬着的晾衣绳投下一片深重的阴影,又将这团迷雾压散了一些似的。

邵猛和敏娟家中的角落。

说话间,太阳转到偏了西,终于从厚重的积云里透出一点淡金的光彩。大女儿果果将手里写作业的钢笔一扔,“妈妈,我想吃炒鸡蛋。”

敏娟应了,摸出一只手柄特别长的黑色大铁勺,座在火炉顶上烧热,然后在铁勺里擦一圈菜籽油,磕一枚土鸡蛋进去,“滋啦”,高温条件下,生铁与食材迅速发生美拉德反应,浓烈的蛋香、油香兜头盖面扑来。撒一点点盐,再用筷子囫囵搅和几下,蛋液凝结成漂亮的焦黄色,“好,出锅。”

敏娟在给孩子们做铁勺鸡蛋。

小儿子豆豆看见姐姐吃了鸡蛋,也开始嚷着喊饿。为了凸显自己不是“学人精”,特意强调不吃炒鸡蛋,而要吃煎鸡蛋,要配上一包番茄酱,不对,得两包,一包等会儿淋在煎好的荷包蛋上,另一包在等鸡蛋煎熟的期间拿来吮着吃掉。

据邵猛说,铁勺炒鸡蛋是他们80后的一个童年记忆。小时候没什么零食,放学回来饿了,奶奶或者妈妈就会用这种铁勺,拿一个自家养鸡下的土鸡蛋来炒。

“可能因为少吧,当时就是觉得特别香。”

上图:农场养殖的蜜蜂。

下图:关中地区用于取暖的火炉。

摄影师随口提到上个月发布的那条制作腊肉的视频,邵猛一拍脑门,“今晚就吃腊肉火锅!人多,吃火锅还更省事儿哩。”转头披上棉袄,急吼吼就要钻出去。

“八百里秦川,养了三千万懒汉”,敏娟说到一半绷不住笑了,“就吃肉的时候最积极!”

一直没怎么讲话的邵父也因为这句针对儿子的揶揄笑出了声,“得了得了,看这天是要落雪,吃腊肉火锅还是很美。”

敏娟和邵母留在屋里,备置各样火锅配菜。男人们则去了屋外,拾柴火,生火盆。

远远的,敏娟的声音传过来:“邵猛你仔细点弄!”

“这你还不放心!”

腊肉火锅,是一家人都爱的麻辣口味。

待火盆烧得哔剥作响,邵猛从茶棚的檐下挑拣了一条今年新做的腊肉,放在明火上慢慢滚动着灼烧一遍,既是再彻底去一下猪毛,又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接着他又将腊肉放进热水盆里,仔细清洗了几遍,切成三大块,下锅煮,直到肉皮能用筷子插透的程度,再移交给敏娟切片盛盘。

7点,众人围坐一桌,腊肉火锅开席。菜摆的太多,碗只能自己手里捧着。浓厚的赤色锅底翻涌着油花,小屋的轮廓再次隐匿在腾腾的热气之中。邵猛抬手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黝黑的面容渐渐模糊成一个关中男人的典型形容。

初霁

第二天一早,屋外完全换了个天地。夜里下雪了。

上图:小儿子豆豆在雪中玩耍。

下图:从山头俯瞰邵猛家。

雪落下来之后,空气变得清晰起来。邵猛一家所住的这栋平房原来坐落在陡峭的半山腰里,站在院子里望出去,迎面是白雪皑皑的山头,东边是整个槽谷的狭口,下面是宽阔的河道,西边能看见一条铁路,高架大桥穿过山谷,邵猛觉得跟在新疆看到过的那座以造价昂贵著称的果子沟大桥一个模样。

这一天,全家人都起得相当早。小屋从居所切换为片场。邵猛的弟弟文子一面将一台索尼α7相机和一盏补光灯架好,一面和大家复述等会儿的拍摄情节。文子是“山居小齐”这个账号背后的隐形人,执掌短片的拍摄以及剪辑,用视频分享生活的主意最初也是由他提出来的。

视频拍摄过程,弟弟文子充当导演和摄像的职务。

早前邵猛和敏娟夫妻二人已经在西安生活了十几年,各行各业的生意都做过一些。今年西安受疫情的影响颇大,许多生意也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文子在大学学的就是影视相关专业,去年刚毕业,他这么一提,我倒觉得能成。”邵猛拧开茶缸猛灌了一口,呸出一点茶叶渣,“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归属,在城里生活的时候我们总想着,等退休了就回农村,弄一个小院儿,种点蔬菜,养点鸡鸭鹅,只不过因为这个契机,我们提前进入到了这种生活状态里。”

当日有两条短片的素材拍摄任务,剪窗花、蒸花馍,以及八大碗。

“没有脚本吗?”我问。

“除非接广告人家要求给脚本,一般其实都不用。”邵猛觉得这个事情做起来没那么复杂,目前“山居小齐”的所有短片大框架都是一致的,只需要在这个框架下简单构思情节。“大家想吃啥,就确定做啥,我们平时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这么说话的,就是这样的性格,只是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把它们分享出来。”

敏娟带着儿子豆豆剪窗花,窗花上是“春”的字样。

12点,屋内部分的素材拍摄完毕,窗户上也换好了崭新的六张大红纸的窗花。最醒目的自然是正中那张大团花的剪纸。均匀规整的六瓣花形,由中心向外,层层叠叠铺展开来,大量的镂空带来视觉上的精致美感,轻轻盈盈似要飞旋起来。剪窗花、贴窗花,正是这八百里秦川上重要的新年仪式之一。

一家人一起剪窗花,其乐融融。

事实上,关中的新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已然开启。一碗滚烫的腊八粥落肚,老陕拍拍肚皮,打出一个饱嗝儿,即是宣告由身到心正式进入过年模式。

邵猛家今年的腊八粥沿用了周至老家的做法,是一锅咸粥。主料不是米,而是将泡软的大玉米豆(磨制的大颗玉米粒,当地称腊八豆)、黄豆、花生煮成浑浑的一锅,再以蒜苗葱、香菇、胡萝卜、豆腐、白菜炒制成配菜一齐下锅,加肉臊子,煮到敦敦实实的稠度。吃的时候依口味浇些油辣子,既烫且辣,糯软荤香。

邵猛的母亲和敏娟一起,准备蒸花馍。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祭灶是头等大事。在周至,家家户户都要烙一种油饼,叫“坨坨馍”, 家里几口人,便烙几张饼,请灶王爷与灶王婆享用,以祈未来一年全家老小丰衣足食。

炸肉丸子、炸豆腐、赶年集、备年货……质朴而热烈的新年氛围在除夕这天达到顶点。家里的女人们从白天就开始围着灶台打转。下午,各家各户的大家长纷纷夹上烧纸,去到村北自家的墓地,请祖先回家过年。等祭祖的人回到家门口,鞭炮炸响,既是迎先人回家,也是召唤各门子孙。大人带着孩子捧纸钱香烛,焚香,叩首,算是给先人报道。守至十二点,焚纸,再叩首,门外鞭炮又响过一轮,便算是把先人安稳送走。“当晚我们整个村子里关系好的人家还会串门互拜祖先,大概是一种给先人们互相介绍后代的意思。”邵猛说。

造型丰富的花馍出炉。

城市里的新年,大都是各家关起门来自己过,哪知道隔壁邻居姓甚名谁。农村的新年完全是另一回事——单说杀年猪,谁家杀猪了村里人都要去帮忙,再一起酣畅淋漓地吃上一顿杀猪菜,这年味自然是浓烈炽热的。

咥席

这天拍摄的重头戏是八大碗。

抖音博主分析数据怎么做

1点,片场由屋内转至茶棚,同时也是他们一家搬上山来后新建的小厨房。

陕西八大碗是关中民俗的重要特色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总归要依靠这八大碗才能撑起台面。至于蒸碗里盛装的东西,各家的厨娘都有自己的一套搭配,并无确凿的标准,不过形式、食材、做法上往往大同小异,且是荤菜占多,小酥肉、条子肉、四方肉、糟肉……可以理解为老陕的“满汉全席”。

敏娟为我们介绍了当日的菜品,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效果,一共是9道,恰好可以摆出“九宫格”:

四喜丸子、夹沙肉粉蒸肉

梅菜扣肉八宝甜饭、四方肉

小酥肉、蒸香肠、蒸肉丸子

陕西八大碗。

镜头之下,敏娟和邵母戴上围裙和套袖,操起菜刀,开始了八大碗相当繁琐的制作过程。

配菜有干豇豆、豆腐、红薯、莲菜,分别改刀、过油,用作垫碗。接着就是猪肉令人眼花缭乱的数种打开方式——切条的、切块的、切片的、剁馅的,汆水的、油炸的、腌渍的……终于,在3点半的时候,九只蒸碗组装完毕,被挤挤挨挨地摆入笼屉。

肉上锅蒸之前,要提前处理好。

此时考验的是掌勺人对于火候的把握——

夹沙肉,由熟猪肥膘肉制作,中间经过一道油炸的步骤,所以只需要上笼旺火蒸大约30分钟即可。粉蒸肉,用的是去皮猪五花和排骨,加佐料和米粉腌渍后排入碗内,这就要蒸上大约2小时,肉质才够糯软入味。四方肉,虽是整块的带皮猪五花,不过预先已经煮至五成熟,又在油锅里炸过一轮,蒸制大约1小时已经足够肥烂。诸如此类,不能一一详述。

蒸好的肉和配菜。

6点半,九只蓝边老花的海碗被倒扣在九个花色凑不成套的白瓷盘中。揭碗。高温循环的水蒸气促使猪肉的油脂与淀粉质的甜蜜完成了精彩绝伦的相逢与融合,浓厚的香味随喧腾的热气逸散在微凉的夜色中。一桌人已经迫不及待。

上图:敏娟将八大碗一一摆好。

下图:女儿果果最爱甜甜的八宝饭。

“吃饭!”

果果早就盯准了摆在中央的那道八宝甜饭,小孩子嗜甜,拦不住。

邵猛还是那个“没有正性儿”的关中男人,“媳妇儿做的就是香!”,边说着边往敏娟嘴里喂食,笑得涎皮赖脸,一口大白牙即使在昏黄的灯光下依旧明晃晃的。

拍摄的最后,一家人会坐在桌前,共同享受美食。

坐在旁边的敏娟对丈夫的这一套恭维话早就熟稔于心,张嘴配合,眉头处微微皱起,一脸无可奈何。

“过去哪能随随便便吃这些个。”邵父喟叹道,左手习惯性地一直端着饭碗,未落到桌上。

雪后邵猛家的院子,两个孩子自在地在秋千玩耍。

邵猛想起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穿着新衣服,神神气气地出去放鞭炮,一不小心衣服上就打个洞,回去家里面少不了一顿收拾。收拾完了,又能立即开开心心跑出去,满村子给亲戚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红包拿完了,再和小伙伴们约着一起走去楼观台,其实根本也不知道去逛什么,反正人多,就热闹,就高兴。

都是再也回不去的往事了。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