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盈利模式(ofo传销式新套路!退完押金,还要988年……)

你以为它死了,它还活着,而且还玩起了传销式退押金骗局。


OFO,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用新套路收割消费者。


OFO新套路,人民日报痛批


ofo 终于可以退押金了。


很多用户可能早就已经不做指望了,但能退回属于自己的钱,也不是坏事。虽然也不是很多,99或者199,。


没想到的是,这次依然是ofo的新套路。



退押金,还有前提。


要先充值10元,才能退2.5元的押金。


这不是反而还亏了7.5元吗?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可用的共享单车。


不提供产品,诱导用户充值,毫无疑问,这已经是欺诈行为。


本来押金就是用户自己的钱,现在车也没了,退回是天经地义,放银行还有利息。可ofo却还设置门槛,引诱消费者继续入坑。


更可悲的是,ofo还推出了拉好友,退押金活动,这是妥妥的拉人头。


有律师指出,如果ofo共享单车经营方推出拉好友返利或退押金而实际无产品无服务,以此牟取利益,则涉嫌传销。



这不是ofo第一次套路消费者了。


当路上没有可骑的ofo小黄车,用户自然没法再充押金,ofo很早就想着变花样忽悠消费者。


此前,ofo上线的4.0版本,用户们发现,在新版本中,ofo主页已经彻底变成了电商平台,logo设计透露着一股浓浓的互联网金融的味道。



购物是不是真能把押金退回来呢?大不了就相当于网上购物了,毕竟平时也要买东西。


只能说,想法太天真!


根据平台规则,单笔返现超过20元才能返现(少了不退),根据记录来看,300元才能返现20元。


也就是说,大概花1500元才能赎回99元的押金。


为了99块,最后还要花1500块!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连人民日报都坐不住了,痛批ofo的无耻行为。


如果不充值,不拉好友,退回押金大概需要多久。


截止到目前,排队等退押金还有超过1650多万人,照此速度或要等988年。



那时候是3009年,不知道到时候是否还有共享单车这个物种。


2018年12月,ofo创始人戴威发布内部信,称ofo活着才有希望,不会逃避责任,将为ofo的每一个用户和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


现在看来,所谓的负责就是继续想方设法套路消费者,负责将套路进行到底。


资本宠儿如何变无赖?


移动互联网,诞生了很多新物种,也衍生出了多门好生意。


共享单车当时就是资本的宠儿,还被称为新时代四大发明之一。


当时路面上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现在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除了摩拜美团收购。


共享单车为何会从资本宠儿变为一地鸡毛?


ofo产品运营思路

无序扩张,只想觊觎用户押金赚快钱。


2017年初,共享单车成为当时资本市场最大的风口!


路边共享单车的颜色都已经不够用了,什么小黄,小蓝,小黑,小白……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市场上有超过100个共享单车品牌。


解决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


听起来很美,用户也确实有这个需求。


然而,这些蜂拥而入的资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盈利前景,就只是因为太热。


绝大部分共享单车企业都在觊觎用户的押金,打着钱生钱的主义。


99块,199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集腋成裘,把这些押金聚集起来,也是一笔巨大的资金。


如何规模的押金,他们可以拿去投资,炒股,炒期货。


赚钱很快,当然,亏起来也更快。


能盈利还好说,一旦亏损,用户的押金要退,自行车的制造成本要给。


资金链断裂,跑路,用户的押金就永远变成了押金,充钱容易,想要退回,难于登天,ofo就还需要988年。


疯狂烧钱,找不到持续盈利模式。


早期,ofo并不缺钱,其融资规模相当可观,两年多的时间ofo共进行8次融资,其融资金额高达150亿元。


这么大一笔资金,交给当时5位初出校园的90后,结局可想而知。


年轻气盛,空有想法,却并没有深究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单纯只是觉得共享很有前途。


疯狂扩产,比拼规模,比拼价格,比拼补贴,再多的钱都会烧完,但资本退潮,一切都会回到原点。


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悟空单车早早就宣布破产。


来源:网易研究局


大大低估了运营成本。


本以为只要有足够的流量,有足够的单车投放市场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想法太简单,暂且不说竞争对手众多!


单车的损坏率,折旧率,丢失率都没有准确预估,还有APP维护成本,更新成本,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供给,光靠用户的押金和骑行的使用费,完全不够,一旦资本抽离,这些累积的成本就如一个雪球,越滚越大,无法消化!



共享经济何去何从?


共享经济一度是最大的风口,被认为万物皆可共享。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十个共享九个一地鸡毛。


共享单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宿舍,共享汽车,共享公寓……几乎没有一个善始善终。


那么问题来了,共享经济是不是就是一个伪命题?


并不是,只是太多人只想赚快钱。


共享充电宝就证明了共享经济依然大有可为。


中国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快速扩大,由2016年的2亿元增至2020年的86亿元,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6.1%。预计将于2021年达到138亿元。



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注册用户由2016年的69.5百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290.0百万人,其渗透率(注册用户数占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的比例)也由10%增长到29.4%。预计2021年注册用户将达到367.8百万人,渗透率将达35.5%。



不仅用户增长,市场规模可观,共享充电宝企业都在近年实现了盈利。


聚美优品旗下共享充电企业街电,在2018年已实现年度盈利。2018-2019财年,街电营收超68亿,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


后来居上的怪兽充电更是火力凶猛。


2020年,怪兽充电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可达34.4%,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094亿元。


2021年3月,怪兽充电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赴美上市后,成为“共享经济第一股”。


无论是街电还是怪兽充电,基本上都是免押金模式(平台信用分达标),虽然这些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


赚钱无可厚非,需要取之有道。


共享充电宝确实解决了用户手机没电的烦恼,关键是并不是想利用用户的押金去钱生钱,也并没有那么多套路,充值返现,拉人头等等。


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共享充电宝,虽然也有用户吐槽价格贵,但基本上也是明码标价,用户可以自由选择。


共享充电宝企业基本上都能实现盈利,不是通过用户的押金盈利。


也就是说,并不是共享经济出问题了,是类似ofo的企业出了问题,总在挖空心思去打歪主意,一心想不择手段去忽悠,欺诈消费者。


2018年资金链断裂之后,ofo由盛转衰,最多时有数千用户“围堵”ofo总部退押金。


ofo曾向所有用户承诺,将会在15个工作日内,把用户的押金全数退还。


现在看来,1500年之后,用户的押金估计也退不回,颇为讽刺的是,如此没有诚信,法律纠纷缠身,濒临破产的企业还在翻新套路,还想骗取用户的钱去解决自身的资金困难。


不过,挪用用户押金,采用传销式新套路欺诈用户,最终,是因为公司经营不善,公司走破产程序,创始人套现离场,也没有负刑事责任。


这样的处罚是不是显得太轻,亏的都是投资人的钱和用户的押金。


以前证券市场亦是如此,财务造假900亿,罚款60万,才会导致一些公司敢于以身试法,说到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了。


譬如一些直播带货的商家和主播,在直播间卖假货,提高价格再促销,最后就只是罚款,道歉,消费者的利益完全得不到任何保障。


对ofo这样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公司,唯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作者 | 周松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