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产品分析法(教育科研常态化的作品分析法(“教育科研常态化”系列谈〈18〉))


教育科研常态化的作品分析法

——“教育科研常态化”系列谈之十八


作品分析法是指有目的地确定一个主题,使研究对象完成一件作品,研究者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特定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作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一、作品分析法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中,作品分析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它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具有隐蔽性

作品分析法是以学生的作品为中介, 推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在实施时,学生通常不知道老师要求他完成作品的真正意图。其注意力集中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这样可以达到降低学生防范心理,获得学生真实情况的良好效果。

2.研究规模较小

⑴由于作品分析法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每一件作品所需要的单位时间较多。因此,如果研究的规模过大,势必导致研究时间延长,在研究结果出现时,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

⑵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其作品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一般的分析只能获得共性的认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则需要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找到特殊性。

⑶如果研究的规模过大,又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须要多人参与,这将会导致分析的标准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使材料可比性下降。

3.研究的主观性较大

由于作品分析法是以作品作为中介进行研究, 因此,同一件作品由不同的人进行分析,结果相差可能较大,这种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正因为作品分析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它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想籍作品分析法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理论修养。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一般的教师而言,作品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二、作品分析法的意义

1.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获得准确信息的一个重要方法

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更容易排除因被试防范心理所带来的信息失真。

2.对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作品分析法的分析深度就越深,分析内容就越具体,越准确,而基于提高作品分析法研究水平而进行的学习所产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其它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作品分析法的类型

根据作品类型的不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有:  

运营产品定位五部法

1.作业分析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作业分析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以学生的课程作业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进行作业分析时,可以自行制定并填写《学生作业分析表》,其内容有:知识点、正确人数、百分比、典型错误、备注。表中各栏填写内容简述如下:

⑴知识点:填写该次作业事先预定要考察的知识要点。如“进位”、“通分”、“满10拆分”、“满百拆分”、“商中有零”等,往往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代表。表中所列的知识点应在布置作业时写清楚。

⑵正确人数:指正确通过该知识点的人数,通常以频数累记的方式,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边改边以“正”字登记。当所有的作业改完后再转换为数字。

⑶百分比:是指正确人数与作业总人数的比例。在批改所有作业之后计算填写。

⑷典型错误:用于记录该知识点学生所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将两种情况列为典型错误,一是原则性错误,如进位不加1,多位数相乘不对数位。二是答错人数较多的原则性错误。一般表现为结果正确,但过程不理想的解题情况。

⑸备注:该栏内容可以灵活多样,用于记录教师在批改、分析作业过程中的想法与发现,也可以记录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抄袭者名单、解题有特色者及其解题方式、作业讲评时应强调的问题等等。

2.作文分析

作文分析是以学生的作文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文分析法所涉及的内容比作业分析法要广泛,它包括学生语文的基本表达能力、事件表达能力、高级心理特征。在小学学段,中年级可把分析重点放在基本表达能力与事件表达能力方面,高年级阶段可适当关注高级心理特征;到中学学段,则可以将高级心理特征作为重点分析的内容。

3.笔记分析

笔记分析是以学生的课堂、 课外笔记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课堂笔记主要分析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录情况,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水平(如学生是否注意或记录了重点、难点、关键)。课外笔记主要分析学生课后对相关知识的补充情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兴趣以及从阅读材料中解析出知识点的水平,由此可以考察学生建构个人认识结构的愿望、特点和技术水平。

4.模型分析

以学生制作的模型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模型作品分析的内容包括制作原理的掌握程度,模型的创意水平、部件及其关系的协调程度、材料性能价格比、模型的综合性能水平及外观感。

5.手工制品分析

以学生的手工制作品为分析对象的一种作品分析法。手工制品的分析内容包括:材料与形式对主题的表现水平,部件质量及其关系的合理程度颜色搭配的协调程序,作品细节的表现程度,作品的外观等。

四、作品分析法的过程

作品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确立分析的目的

在给学生布置主题之前,老师应首先确定分析的目的。即通过作品分析法想获得学生哪些方面的信息。 作品分析法的目的陈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⑴知识的运用水平、特点。

⑵技能的熟练程度、特点。

⑶相关心理特征的表现特点

研究目的确定后,须选择最能表现目的的方法作为实施方法。

2.确定作品抽查方法

作品分析法一般宜在班级内进行。由于它分析精细,个案之间差别较大,单位分析时间较长,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作品抽查方法。

⑴总查。对全部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 这是作业分析法和作文分析法常用的方法,用于分析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状况与特点。

⑵分类抽查。分类抽查常用于笔记分析法,确定分类标准及类别,再从每类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分类抽查又属于形成性分析,所谓形成性分析是指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事件发展的信息,更好地实施后续工作,在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的分类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抽查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所处时间的特点灵活使用。

3.制定分析指标

作品分析法在分析时的指标应从分析目的中解析出来。其过程与其它的研究方法一样,以逐步细化的形式首先确定一级指标,再确定二级、三级指标的方式进行。

4.分析作品、填写指标项目

这个阶段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向学生布置任务,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限,第二步,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布置任务时,教师不应将研究的目的告诉学生。将作品的操作性任务交待清楚即可。使学生在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形成不同风格的产品。不确定的范围越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越大,作品分析的内容越具体,这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极为有利的。作品的完成时限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制作任务的性质与难度正确制定,如果规定的时限过长,在作品制作的前期,学生会因认为时间充裕而有放松情绪,在作品上交之前又匆忙完成,这种前松后紧的情况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难以据此准确地分析作品的制作水平以及学生的相应特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应以填写第一阶段确立的指标内容为主,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同作品之间具有横向可比性。其次应该分析作品的特色。

五、作品分析结果汇总统计

当所有的作品分析完毕后,即可进入作品分析法的最后综合阶段。这阶段主要的分析依据是前阶段的分析表,而不是原始作品。



蒋振远在草原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有《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