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新定义生产力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用惨痛的环境代价换来的。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吴丹,针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业化污染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以及人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曾致力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强调人类的发展要可持续。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自然环境大会号召给可持续发展下一个定义。十五年后的1987年,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我们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领域其定义存在着差别。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实践和理论的进展,人们在不断重新定义概念,尤其那些定义文明发展的概念,都应该与时俱进的升级。而这方面的紧迫感,却往往出现滞后于文明进步的节拍。
长久以来就有很多人对传统生产力的定义不满意,表明这个定义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又怎样来重新定义生产力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看看马克思的一段话: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配合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形式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社会的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因此,在当今,有必要审视生产力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具体状况的变化。
传统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原始部落社会,所有的人都参加物质资料生产,人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系列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水利蓄力的使用,使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比率逐渐降到75%左右,这时人仍然是第一生产力。工业出现以后,人类将繁重的劳动转嫁给了机器,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代,信息文明的第三次革命已经开始(电话和无线电的普及是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全球普及互联网是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3D制造、全球导航、大数据、人工智能标志着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开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来,传统生产力的定义就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了。因为,人们在依靠高度的工业化(耗能工业和化学工业)疯狂地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这种不顾破坏生态环境的廉价行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地伤害以及巨大的潜在危机。
所以,传统的生产力的定义应该更新。
生产力的新的定义,既要强调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又要强调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应避免对人类及地球所有生物的发展和生存所带来的危害和危机。从这个意义看,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往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也应该调整为: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发展决策。这样的更新和调整,就可以自然地说: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和发展决策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