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万维网已经诞生了29年,全球网民数量将超过人口的一半,这标志着Web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带来了许多便利,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有一个人对现在的互联网非常不满。他就是当代互联网的创始人、“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他发明的万维网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也因此成就获得了2016年的图灵奖。
图蒂姆·伯纳斯·李(来源:维基百科)
近日,蒂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逐渐被大公司控制,承载着越来越集中的数据,用户对个人信息几乎没有控制权,这让他“深感震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脸书将8000万用户的数据泄露给政治研究公司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的案例。
但现在,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心也成为了蒂姆留在互联网行业的动力。11月5日在里斯本举行的2018互联网峰会上,蒂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概念:“互联网契约”,重申了“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保护网络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目前,谷歌、脸书和法国政府等50多家企业签署了“互联网合同”。
今年早些时候,63岁的蒂姆也踏上了创业之旅,成立了Inrupt,一家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公司。在Tim的努力下,我们有望见证新一代互联网传奇的诞生。
基于对互联网现状的不满,花甲之年领导 MIT 团队搭建全新项目“Solid”1989年,Tim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Web服务器和第一台Web客户端。虽然这个Web服务器目前非常简陋,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编辑器。
直到当年12月,蒂姆才正式将自己的发明命名为万维网,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每一个网址中的“WWW”。后来美国著名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内格罗蓬特教授回忆起那一年,直接评价为互联网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
如果不是后来Tim选择了开源万维网的源代码,那么世界超级富豪榜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然而,属于全人类的互联网不会这么快到来。
就在1991年,蒂姆发布了万维网的源代码。当时万维网还是一个用超文本软件连接数据和文件的信息系统。行业中还有其他系统,它们的功能相似。但让万维网脱颖而出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登录万维网,根据源代码做任何他想做的修改。
当时,蒂姆坚信万维网应该与专利、费用、会员和许可等条款划清界限。这样,用户就可以设计或使用自己喜欢的产品。
事实上,Tim早就对万维网框架不满了。早在1998年,他就提出了语义网(或语义万维网)的概念。在我们每天使用的万维网中,网页是链接在一起的,因此计算机可以理解网页之间的关系。但是,网页里的内容机是看不懂的。在语义万维网中,网页上出现的单词和概念也可以是计算机理解含义的基本单位。比如在语义万维网的框架下,如果同一个老师在两个不同的学校开设课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老师完整的课程表。但在目前的万维网框架下,如果两个学校的网页差别很大,机器很难自动做到这一点。
虽然语义网的概念很吸引人,但由于协作困难,工程化不足,一系列相关标准并没有被全社会特别是大公司所接受。2012年Google提出的知识地图,其实在概念层面上和语义网是一样的,只是实现的规模和方法和Tim最初的想法不太一样。对于Tim来说,某个公司的某个系统,某个功能,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他更关心能改变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改善。
在万维网建立的初期,它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免费、开放、不受制于任何公司或个人。然而,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公司开始研究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上网记录来盈利。
图蒂姆和万维网(来源:万维网基金会)
蒂姆在2009年创立的万维网基金会去年资助了一个研究项目,研究脸书算法如何控制用户接收的新闻和消息。蒂姆也希望借助这种研究,能找到从根本上动摇网络现状的方法。
他预测,今年11月,网民数量将达到40亿,相当于世界人口的一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为对于那些由于条件落后而刚刚拿到上网资格的新用户来说,现在的网络环境只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个人隐私和数据的控制。
因此,蒂姆近年来正在带领他的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建立一个名为“Solid”(社会关联数据)的项目。
按照Tim的设想,Solid会延续当年属于万维网的“去中心化”特征。这个特点可以简单概括,就像蒂姆在1998年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互联网技术一开始就被拥有,并且全部在我自己的控制之下,它可能永远不会普及。关于互联网的决定是从一开始就让它成为一个公共开放系统。当你想保证这种公共性的时候,你不能把它握在自己手里。”
蒂姆认为,直到今天,网络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个积极和坚决的变化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然而,今天的世界与当时大不相同。那么,蒂姆60岁开始的“大冒险”能否再现他改变世界的能量呢?
创办新公司,让用户管控自己的数据Solid项目是基于关联数据的原理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Web应用,在这个Web应用中,用户数据会被分成多个“容器”,从而实现对用户数据所有权的精准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实现数据与应用分离,数据与应用分离,数据存储在POD(个人在线数据)上,应用需要授权才能访问数据。
为了推动这个坚实的项目,蒂姆和约翰·布鲁斯共同创立了Inrupt公司。今年9月28日,Inrupt官网发布了一篇博文,详细介绍了Solid所承担的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使命,同时也透露了这个项目的更多信息: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为自己的上网记录设置访问权限。根据Tim的博客文章,这个平台将是不同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控制他们的数据可以用于什么目的。
蒂姆认为,数据应该赋予我们每个人权力,“这是下一个互联网时代成功的基础”。因此,Solid的发展遵循“数据赋能个人”的原则。
想象一下,你现在所有的应用都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构思,丰富和简化你的个人生活和工作。这被Tim视为Solid所产生的创新、智能和创造力。
虽然这个项目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让Tim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IT工程师或爱好者加入到了改进Solid的行动中,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忠实粉丝。
与此同时,去中心化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在印度,一群去中心化的“激进分子”成功阻止了脸书开放一项看似惠及大多数印度人口,但实际上将控制他们上网权利的服务;在德国,一个年轻的程序员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版本的Twitter;同样,在法国,一个名为Peertube的组织发布了一个分散版的YouTube……...
但蒂姆也清楚地意识到了障碍。网络再去中心化一定比刚建立的时候更难,因为会触动很多大的利益集团。互联网这个曾经承载着全面公众视野的产品,实际上已经被提供集中服务的科技巨头所控制。他们通过推出数字媒体、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产品,辅以优质的体验,成功“绑定”用户。同时,用户数据的快速积累和日益高效的广告投放保证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完美运作。
集中掌握数据,用于商业目的,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例如,即使有泄露用户数据的丑闻,脸书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仍实现了119.7亿美元的净利润。
然而,有一个好消息。近年来,在公众的谴责和媒体的压力下,大的科技公司开始松动,公开表示愿意保护用户的隐私。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4月的国会听证会上说:“我一定会把这件事(用户数据安全)往好的方向发展。”谷歌最近还在Gmail中增加了一项新功能,允许用户选择转发、复制、下载或打印邮件的条件。
此外,各国政府已经开始颁布政策来惩罚数据滥用。去年,欧盟因谷歌“操纵网上购物”对其罚款27亿美元。今年的新规定将迫使谷歌等科技公司在收集或使用数据前征求用户的许可。
当马克·扎克伯格创造脸书时,他不想影响政治活动,Twitter的创始人也不认为这对川普的竞选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Tim相信这场去中心化革命会成功的原因:公众对现状的认知在加深,加入去中心化运动的技术人才也在逐渐聚集,最终会打破目前看似牢不可破的局面。
在万维网基金会网站上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中,他写道:“即使网络问题错综复杂,根深蒂固,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们视为bug。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人创建的代码的问题,它也必须由人来解决。”
然而,今天的世界与当时大不相同。那么,蒂姆60岁开始的“大冒险”能否再现他改变世界的能量呢?在北京举行的EmTech中国全球新兴技术峰会上,您的所有问题都将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