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编辑/陈芳
被称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上市后股价暴跌,尤其是最近一年,市值蒸发近百亿元。更大的危机是依赖它的用户因为负面新闻而纷纷逃离。月用户去年第三季度下降10%至800万,一些大的医美机构也在研究“去除新氧化”。
随后一份行政处罚公告将被誉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再次带入聚光灯下。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对上海欧莱美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作出罚款2万元的处罚,原因是该公司在新氧平台发布虚假宣传,诱导用户服用玻尿酸作为医疗美容项目。这并不是新氧平台上第一家被处罚的公司。今年1月,上海普瑞眼科医院有限公司也因在新氧平台违法发布效果广告被罚款10万元。
此前,去年10月,新氧被市场监管总局点名。在10起被曝光的医美市场虚假宣传、假冒混淆等不正当竞争案件中,有两起与新氧有关,一起是在新氧平台用虚假案例宣传,一起是在新氧平台编造虚假评价宣传。
新氧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互联网医美平台,从事流量业务。它一开始是鼓励用户发布真实的医美日记,然后招募医美机构入驻收取广告费,促成交易的实现。2019年,新氧在美股上市,发行价13.8美元,成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没想到上市达到巅峰。四年来,新氧的股价逐年下滑。
3月8日,新氧收于每股1.67美元,下跌7.22%,较峰值缩水92.7%,总市值仅剩1.75亿美元。新氧怎么了?
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我做过植发、埋线、玻尿酸、瘦脸针,然后还有一些皮肤美容的光电项目。”留着招牌胡子的技术男金星在主持人的提问下列举了自己的医美项目。
这个出生在黑龙江的东北小伙是新氧的创始人。很多时候,他的胡子,黑框眼镜,一丝不苟的深色西装元素,让人很难把他和医美行业联系在一起。但他却靠做换美生意发了财,带着新氧一路狂奔,坐上了“互联网医美第一人”的宝座。
一个未开化的细分赛道,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两个在资本市场最受欢迎的元素,都聚集在金星和他的新氧身上。在金星口中,新氧不仅是一个提供医美整形的O2O平台,更是一个消除社会不公的“乌托邦”。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但我觉得颜值的差异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医疗技术的出现可以让我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觉得从事这个行业很自豪。因为我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我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公平。”在一次演讲中,金星这样说。
(来源:纪录片《燃点》)
帮助一亿中国人变美,让整容歧视像性别歧视、恐同症一样被扔进垃圾堆。金星口中带有“世界大同”色彩的塑料故事,得到了资本的喜爱和支持。新氧从2013年成立到上市,每年都获得新一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5亿元。最高融资发生在2018年,获得了由蓝欣亚洲投资集团领投的7000万美元E轮融资。
资本看好新氧是因为当时的医美行业极度不透明,医疗事故层出不穷。痛点意味着有市场。新氧在成立之初就抓住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从吸引用户在平台上制作真实的医美日记入手。在医美领域被称为“大众点评”。
在招股书中,新氧提到,2018年底,共有3500万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了380万篇美容日记,吸引了超过7000家医美机构和超过2万名整形医生入驻。
一方面与线下医美机构、整形医院达成合作,吸引其入驻线上平台;另一方面是与消费者建立强链接,为有医美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浸淫互联网十几年的金星很擅长这种打法。在过去优质内容的积累和强大资本的支持下,新氧的营收一直高歌猛进。
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新氧总营收分别为0.49亿元、2.59亿元、6.17亿元和1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8.5%、138.2%和86.7%。其收入主要依靠两大业务板块:信息服务和预订服务。前者向医美机构收取广告费,后者向在新氧平台预订医美项目的消费者收取佣金。
过去几年,新氧这两大收入来源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2016年贡献较大的是预定服务费,占比59.53%。但这一业务的占比在随后几年逐渐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仅占18.9%。相反,信息服务费不断上涨,从2016年的40.47%到2020年的74.29%,再到2021年前三年的81.1%。
业务构成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新氧业务模式的变化。曾经痛恨百度营收模式的金星,终于成了“我最讨厌的人”。
金星第一次否认是关于收取预定服务费的事情。早在2014年新氧创立之初,金星就明确表示新氧不会向用户收取佣金。新氧希望用户直接与医院和医生沟通,以获得更多有用和真实的信息。但金星食言,2021年前三季度新氧预定服务费收入高达2.34亿元。
另一次是关于信息服务费的收取。金星在2016年做客《超钝》时,曾经对百度竞价排名的形式嗤之以鼻,直言“百度竞价排名已经成为过去,竞价排名是强迫卖淫的典型,不会长久”。没想到,三年后,金星在公开场合的“狠话”再次被推翻。
2019年,新氧向入驻机构推出“悠享派”,入驻机构需要通过竞价的方式,在首页拿下6个固定信息流广告位。此外,新氧还推出了“优品达”和“优全通”两项付费广告服务,机构点击即可竞价用户。出价越高,机构排名越高。新氧APP上新刷新的医美机构、整容医生、医美项目,可能都是资本竞购的结果。
所以有人说“新氧”成了另一个百度。2021年前三季度,新氧向医美机构收取的信息服务费,又称广告费,为10.08亿元。相比之下,很多在新氧上做广告的医美机构却频频因虚假宣传而被处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市值一年没了近百亿为了增加收益,不惜否定自己的金星,最后却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也就是上市高峰的窘境在新氧上也出现过。有网友评论新氧上市前估值30亿美元,上市时估值13亿美元。去年11月,它计划以5亿美元退市,但现在只剩下1.75亿美元。
上市四年来,新氧股价逐年下跌,2021年最大跌幅超过70%,2022年不到三个月跌幅达47.65%。截至3月8日,曾经被无数资本看好的医美公司新氧第一股收于每股1.67美元。相比巅峰时期,其市值缩水92.7%,目前市值仅为当年的零头。
与巅峰时期相比,新氧的总市值已经蒸发了22亿美元,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损失了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亿元)。面对资本市场的表现,新氧回应称,公司近几年的股价变化符合市场波动规律,与财务表现没有直接关系。
新氧的股东提前套现了。上市5个月后,新氧的两位重要投资人退出了董事会,分别是天使投资人邵会和曾投过5轮融资的经纬创投合伙人汪华东。
2021年底,经过数次减持,邵会的持股比例从28.8%降至15.3%。面对外界对他“急于套现”的猜测,邵会曾解释说,他更愿意做一个幕后的、纯粹的投资者。新氧的上市只是阶段性的成功,未来还有更远的路等着他们。
汪华东的离开相对低调,他没有公开回应。他背后的经纬创投在新氧的持股比例从上市时的15.6%降至14.6%。此外,方正中国减持0.95%;第一曼哈顿公司减持8.9%;金星减持3.18%,持股比例降至15.1%。
一边是股东减持,一边是高管离职。2019年10月,新氧的CMO胡冠中在朋友圈宣布因个人原因从新氧辞职。据证券日报报道,胡冠中于2018年9月加入新氧,全面负责新氧的市场、品牌、公关等工作。任职期间参与了新氧的上市、品牌升级等一系列重要项目。
2020年3月,新氧的首席运营官刘晓因个人原因离职,职位由金星兼任。刘晓曾任复星集团高级投资经理。他加入新氧的时候,公司在B轮融资。在金星给公司的一封内部信中,他说:“我劝了刘晓两个月,她才加入新氧。”
两个月后,新氧宣布董事会调整。不再由首席执行官肖担任新氧独立董事,任命和王剑南为独立董事。有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2020年上半年,新氧管理层多次离职。他们离开是因为公司内部管理架构非常混乱。”
更糟糕的是,新氧去年5月还被一家空机构做空,直接导致其股价大跌。做空的机构蓝鲸资本发布报告称,新氧平台订单普遍存在欺诈行为,夸大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新氧的真实财务状况就像整容前的“脸”。他们不相信新氧平台上的诊所会为了1美元的收入支付12美元的广告费,他们也不相信一个医生一天能做18个双眼皮手术和98个面部填充手术。
对此,新氧反驳称,蓝鲸资本对医美行业在线社区平台缺乏基本了解,为显示信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不超过7000万美元的股份。起初蓝鲸资本对新氧的估值为2.98美元/股,之后新氧股价不断下跌。
看到股价低迷,新氧启动了私有化计划。2021年11月22日,新氧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金星提出的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5.30美元的价格购买所有已发行A类普通股的提议。这意味着上市三年内,新氧打算私有化退市。
关于目前私有化的进展,新氧回复《财经天下周刊》:“目前没有新的变化。”
面临内外双重危机事实上,新氧自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公众的质疑和不满。有消费者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当他们有医疗美容治疗的需求时,会直接选择去三甲医院,而不会考虑新氧。理由是“感觉新氧不靠谱,安全事故多”。
2021年5月,杭州某网络名人到华研医疗美容医院做吸脂手术,引发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引起全网关注。有消费者发现,华研医疗旗下品牌华研口腔早在两年前就已入驻新氧,并获得新氧认证为安心购、正品联盟。事件发生后,新氧迅速撤下相关页面。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消费者表示,在新氧平台上购买的鼻部综合项目是她“噩梦”的开始。2020年,她第一次在新氧平台上看到上海某美容诊所和鼻部整形医生的各种宣传,再看到消费者购买后的整形日记,赞不绝口。“当时新氧的各种限时活动、平台保障等字眼太触动我了,促使我冲动消费后马上预约了面对面咨询。”但由于医院的一系列违规操作,导致该消费者术后二次感染,最终毁容。
据新京报2019年报道,新氧平台“美丽日记”存在虚假用户评价现象。有商家明码标价假“美丽日记”2000元,手术前后对比图几百元,形成一条龙服务网络。一位医美专家向《财经天下周刊》证实,在新氧平台发布整形日记后,他会获得返点。“我一个月写了十几篇,返点价格大概是医美项目的15%。”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新氧的投诉多达623条。有消费者表示在新氧平台购买瘦脸针注射后没有效果。“自始至终,医院没有给顾客开包装、扫码验证药品真伪,也没有开具发票”;也有消费者声称做过新氧平台推荐的双眼皮修复手术,结果失败。半年后,眼睑仍有多处褶皱。
天眼查数据显示,信阳法院公告264条,立案信息103条,法律诉讼290件,其中吴奇隆、kiku、华晨宇、张含韵等多位影视明星对信阳侵犯肖像权、名誉权提起诉讼。在一次公开演讲中,金星曾表示公司已收到明星索赔1000多万元。对此,他似乎并不在意。“社会主流话语权充满了塑料歧视。如果一个明星承认自己整容了,很多粉丝都会嫌弃他。”
新氧将面临的危机还有很多。据知情人透露,从2020年开始,上海大型医美连锁机构开始实施“去新氧化”政策。该人士称,上市前,新氧经常单方面更改协议和合同,并写入霸王条款。上市后,新氧大搞一刀切,甚至把客户的电话私自卖给了相关机构。惩罚随之而来。2020年8月,新氧因非法使用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要求用户权限,被工信部要求整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竞争对手也在不断争夺医美市场。完成了同医美互联网平台美丽说的数千万B+轮融资;美美完成由美图领投的5000万美元D轮融资,腾讯投资C轮融资。
阿里、美团、JD.COM等互联网公司也在试水医美平台。新氧上市前,阿里与美国医美巨头爱尔健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去年双十一期间公布的数据,天猫平台录得医美订单环比增长近7倍,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均客单价6300元。
2018年,美团还将医美业务从子品类业务中剥离。今年3月,美团开始布局医美私域。它的正式名称是“美团美妆福利社”,现在已经在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布局。
另一方面,国家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在收紧。2021年下半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法律政策规范医美行业发展,医美行业乱象将得到整治。
在此背景下,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新氧营收增速远低于之前,分别为12.45%和42.81%,营收分别为12.95亿元和12.43亿元。
上市三个月的时候,金星自信地说,“我有幸成为纪录片《燃点》的录制成员。后来很多人抱怨,里面记录的公司都死了,ofo死了,锤子死了。我们很幸运地给了这部电影一点面子,但它并没有全军覆没。”
不知道金星再看到她的言论会是什么感受?
本文由《财经世界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允许,请勿从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