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是什么意思)锚定“双碳”目标,超九成受访大学生愿赋能低碳“轻生活”





“日头不会落,天边一大片晚霞,绿油油的元叶茫茫。偶尔有不怕的牦牛和漂亮的马。年龄相仿的志愿者组成一个4-6人的队伍,手里提着纯白的布袋,一路上唱着歌,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塑料袋、玻璃瓶、包装纸、破玩具……”

这是孟博文在三江源志愿者生活的日常片段之一——捡垃圾的记忆。2021年7月,孟博文从上海来到青藏高原玉树,参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发起的生态保护工作。在三江源服役40多天,当地居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让她记忆犹新。“协会下属的小区居民,平时把植物做成纯天然无污染的酵素洗涤剂,用来清洗餐具和衣物;为了减少日常垃圾,一般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孟博文和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样,也在贯彻“零污染、零浪费”的理念。他们自带餐具,不用塑料。晚饭后,他们经常出去沿路捡垃圾。从长江口到源头,孟博文形容自己的旅程是一次“追根溯源”,她乐在其中。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力争到2030年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启示和挑战,中国青年校媒以“低碳生活”为题,对全国16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14%的受访大学生认可低碳生活方式。关于低碳生活的意义,86.21%的受访者认为是维护地球良好生态环境的责任;729%的受访者认为改善环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有质量;72.24%的受访者表示低碳生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61.24%的受访者认为这将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30.68%受访者表示低碳生活是新趋势。

树立绿色理念,受访大学生关注低碳问题。

树立绿色理念,受访大学生关注低碳问题。

“你为什么不吃?你还学农业,怎么能浪费粮食?”每次看到舍友吃完饭离开,邢都“想骂他”。上学时间越长,他越觉得食物来之不易。尤其是开始研究生生涯后,他重点研究了农业生态学方向。夏天,他每天都去稻田种水稻。“天这么黑,我一个男生都要涂防晒霜。”夏天是水稻种植的季节。邢带着他的老朋友——胶鞋、草帽,到田间地头,采样后回到实验室分析数据,把天上的太阳煮成了月亮。邢的一个实验在湖北的三个城市各有一块试验田。往返这些地方,他一个月坐12次高铁。“考研期间胖了20斤,学了两个月就瘦了。”

第一站

除了“每一粒都是辛苦的”的亲身经历,父母的言传身教也让邢从小就遵守了每餐光盘的原则。但是他发现一些学生不同意这个想法。每当室友因为不想吃或者不爱吃而有剩菜剩饭,回去买零食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批评:“你干嘛这样?”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生态委员会生态学会秘书长王镇指出,虽然科学界和工业界还有很多底层问题需要解决,但可以确认的是,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生活中很多方面的减排潜力。“例如,食品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5%,远远领先于建筑业的10%和时装业的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估算,全球17%的食物被浪费,这意味着全球4%的碳排放是由消费者的食物浪费造成的。”王镇说道。

中青传媒的调查显示,39.7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适量购买或制作食物,不会出现无休止的食物消费。27.89%的人会将自己没吃完的食物收集或打包,留到下一餐吃;19.32%表示会在不同场合选择打包或丢弃;6.89%会把剩饭剩菜留给宠物或流浪动物;5.71%会直接丢弃。

武汉大学学生孙宇从高中开始就热衷于看各种关于动物和环保的纪录片。蓝色星球系列关于海洋世界的展示让他感叹,“这就是地球的感觉。”看到新闻里接二连三报道的生态污染,他心里萌发了一颗想身体力行做点什么的幼苗。凭着“我要做大事”的劲头,刚进大学的孙宇很快就成为了学校环保协会的一员。

艾步西是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作为一名总装厂房的实习生,他对工业生产中的低碳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老师的课上,他告诉我们,装配式建筑材料是在工厂里加工成‘半成品’,然后在建筑工地组装成完整的建筑。标准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木材、铝等材料的消耗。“在工厂实习期间,他发现垃圾分类无处不在。”生产中遗留的钢筋废料和铁屑渣将回收入库,可在其他生产中回收利用。"

环保无处不在,受访大学生践行绿色“轻生活”

环保无处不在,受访大学生践行绿色“轻生活”

西藏之行让孟博文对自然和环境有了更深的感受。事实上,孟博文一直是低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积极践行者。在超市购物时,她会第一时间寻找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小,质量安全,口味独特,这是她对绿色食品的评价,也是她对绿色食品情有独钟的原因。衣柜里的衣服要每两年由孟博文筛选一次,挑出几件破损、不合身或不再符合个人审美的,装在一个大的干洗布袋里,然后送到小区的旧衣回收箱。

中国青年传媒的调查显示,94.84%的受访大学生会自觉践行环保,减少碳排放。81.80%会尽量克制无用消费;683%通过减少使用可能产生更多垃圾和废物的产品来减少碳排放;58.01%会有意识地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1.86%会优先考虑低碳产品;51.37%会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率。

在这艘名为“绿色之舟”的环保船上,孙宇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低碳”活动。当“双旦”到来时,孙宇和他的伙伴们会在柚子、橙子、耙子橙和其他水果的表面上绘制图案和问候。这些画风各异的“成果”,最后会作为“贺卡”送给订购学生最好的朋友、兄弟、男女朋友。谈及制作水果贺卡的初衷,孙宇介绍,这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过节不必跟风买纸质贺卡”。孙瑜坦言,“其实存一点纸质贺卡也做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用更环保的物体或方式来代替的。”

坚持公共交通,把不用的电子产品挂在二手平台上出售,或者由长辈“接力”,把旧衣服放进校服回收箱...兴的低碳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大学的时候,他和同学准备了各种垃圾图案的小卡片和四个不同颜色的小垃圾桶,去学校附近的小区做垃圾分类科普。把不同的牌放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在输赢之心的驱使下。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热情回答问题。”

曾经在宜昌生活过的孟博文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变化。2018年,Xi·金平总书记视察了长江。他踏足湖北的第一站是宜昌。之后,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都被“关了改”。搬到上海后,她对城市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印象深刻,现在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通常,厨余垃圾在家里分为干的和湿的。对于网购或偶尔外卖产生的包装垃圾,孟博文说,“我分类回收。”

让兴高兴的是,他也在他室友的痛苦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后来他要么买米的时候少买,要么就想办法吃完。有时候他发现买多了,会在吃饭前在我碗里放几个菜。只要他多说话,他就会专心。”

根据王镇的分析,个人的环保行动不仅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低碳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我们每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认清哪些行为我们可以做,哪些行为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同时,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应该重新审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进行低碳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运作。”

锚定“双碳”目标,受访大学生解锁节能“新玩法”

锚定“双碳”目标,受访大学生解锁节能“新玩法”

兴杨君把自己紧紧地系在“双碳”机车上。研究生期间师从研究低碳水稻种植和农业生态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曹翠桂,做低碳水稻种植研究。“水稻移栽后,不再灌溉,种植在旱田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减少,也可以节约水资源。”同时,邢表示非常期待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在农业领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也可以促进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节约用水,出门坐公共交通,减少有害塑料制品的使用,垃圾分类……在孟博文看来,“低碳生活”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离我们不远,大家都能坚持下去。”她希望未来高校能加强对“低碳”的宣传,甚至开设并入学分的相关实践课程。三江源的志愿者经历让她接触到了“零浪费”的理念。同时,她也期待一些企业开展更多的零废物教育,与一些环保服务机构对接。

王镇建议,当人们实践低碳生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节能、节材和循环利用。“在‘节能’方面,是大众比较敏感的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关灯关灯空等常见行为。在‘省东西’方面,减少食物浪费,延长物品使用寿命,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王镇提到,现在,许多人喜欢追赶电子产品的潮流。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总想换最新款:“从减排的角度考虑,建议你尽量延长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但不要太追求不必要的潮流。”

中青传媒的调查显示,76.0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产品能明确标注碳排放量。58.70%期待媒体等机构发布识别低碳产品的科普知识;48.57%希望相关机构能够科普,低碳环保是否会增加生活成本;54.91%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更到位;44.16%期望通过科研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48.26%表示杜绝铺张浪费、过度包装等非常重要。484%认为应加强环保宣传。

“另外,关于‘循环’还有两个建议,即‘小循环’和‘大循环’。‘小流通’指的是个人物品的再利用,比如把一些闲置的东西再利用或者捐给有需要的人;‘大循环’是指在企业和政府的帮助下,将产品回收到生产体系中,例如,在居民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或者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总之,要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可操作的平台,让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大家庭中来。”王镇说道。

中国青年校媒调查显示,96.58%的受访大学生愿意为了低碳生活减少日常消费。面对老旧的电子设备和电器,55.59%的人会选择以旧换新;50.25%会卖给废品回收站或者回收站。在二手平台上出售(32.24%)、闲置(30.12%)和送人(18.07%)是受访大学生常用的处理方式,8.94%的人会选择直接丢弃。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真的很有必要,这对环境影响很大。每个人都应该为‘双碳’目标而努力。”在邢看来,“高碳”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聚餐的时候会浪费一些食物,而人多或者不熟的人多的时候,我也不会不好意思说什么。”“里子”充足后的“面子”问题,似乎让低碳与便捷舒适的生活产生了冲突。“打车和开车更方便快捷,但不如公交环保”。邢认为,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当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在各方面节约开支,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绷紧心中的“低碳”这根弦,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减少碳排放。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孙宇为化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孙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罗毕实习生彭欣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罗毕实习生彭欣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