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
最近,“北京地铁站名启用新翻译标准”的相关话题在许多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网民指出,新标准采用后,北京地铁站站名普遍翻译成汉语拼音,部分站名在拼音后括号内标注英文或拼音+英文。
其中,将XX站由XX站改为XX站的翻译方法引起争议。
例如,12月23日,一位网友在北京地铁公司官网微博@北京地铁的评论区留言称,“可否请你将公交站牌上的‘车站’改为‘车站’?只是站名的拼音翻译。连‘站’这个名字都改成‘站’了。谁能看懂?只会误解不懂中文的乘客。”
对此,微博@北京地铁回复“您好,您反映的问题已记录。感谢您对我们运营和服务工作的监督和支持。”
12月2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民生频道官网微博@北京民生发布消息:“网友向@北京民生反映,今年新开通的北京地铁11号线站名英文翻译竟然是' XX Zhan ',之前的翻译都是' XX Station '。网友:‘为什么用拼音?这种翻译有点业余。你认为地铁站的英文翻译应该用什么?"
第二天,微博@北京地铁在上述微博评论区回复“您好,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条例》、《汉语拼音方案》等相关规定,北京市有关部门统一了地铁站名翻译要求,北京部分地铁站已提前更换。谢谢大家的关注。”
据论文(www.thepaper.cn)查询,此前北京地铁站名的翻译标准曾有过多次调整。
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发布了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翻译通则》,对北京地铁站名的英文翻译进行了规范:地铁、公交车站的专名、通用名均使用大写汉语拼音,如南里十路;;但当场馆等名称作为站名时,一般会翻译成英文,比如军事博物馆。
2017年12月,国家标准《公共服务用英语翻译和书写规范》实施,对站名的翻译和书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轨道交通、公交站名作为地名时,地名的罗马拼写应当符合中国语言文字和地名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
2018年开始,随着多条新线的开通,北京开始逐步采用地铁站名英文翻译和书写的新规则。
据新华社当时报道,根据新的译写原则,考虑到英语拼写和发音习惯,北京地铁站名原则上用罗马字母拼写。每个拼写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同时根据英语发音习惯分别书写。比如地铁6号线的黄羲村和通州北关站,以前分别翻译为西黄村和通州北关,现在分别翻译为黄羲村和通州北关;以地名以外的地方命名的站名通常要翻译,如“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站名要翻译成“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
然而,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年10月报道,北京部分地铁站出现两个英文站名,部分地铁站译名与附近地方和火车站名称不一致...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为此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相关地方标准进行了修订,其中交通部分计划于2020年发布。
2021年1月,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本市研究确定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名称英文译法》已在2020年底发布的新版轨道交通线网图中率先应用,并将逐步推广到整个地铁线网系统。
报道称,新翻译方法的总体翻译原则是:合法合规、简洁明了;兼顾地理信息和人文内涵;体现对外服务功能。根据这一原则,地铁站名使用汉语拼音的,应当符合《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每个拼读单元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按照汉语拼音的规则间隔。比如蒲黄榆写成蒲黄榆,玄武门写成玄武门。以名胜古迹等命名的站名。,或在国内外有既定的、长期的、普遍接受的英文名称的电台,继续用英文翻译和写作;比如“颐和园”翻译成“颐和园”,“国家图书馆”翻译成“国家图书馆”;站名以“东、西、南、北”等方位词结尾的,应当统一标注方位信息,并用英文缩写解释;例如,角门西写成角门Xi(西),北海北写成北海北(北)。
编辑:王军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