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颖实习生陈蕾
3月22日,在广西梧州藤县,武警广西总队官兵在东航MU5735航班坠机现场核心区域搜寻黑匣子。新华社发(江怀鹏摄)
3月25日,东航MU5735失事第五天,截至10时,应急处置指挥部已组织375名失联乘客家属到事故现场吊唁,并为家属提供心理疏导500余人次。此前事故发生后,广西卫健委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赶赴现场组织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专家组还包括第一批来自该地区各地的50多名心理学家。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钱莹看来,这种灾后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她参与了“6.13”十堰瓦斯爆炸事故和武汉疫情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北京大学危机干预课程的负责人。
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家属可能会麻木、恐慌、封闭或不断寻找、崩溃,直到接受、哀悼。“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钱莹告诉该报记者,“尊重他,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件事。”目前最重要的是激活身边的支持系统,家人朋友,多陪陪他们。
这是马宏在20年前参与大连“5·7”空灾难后的心理干预时所做的。事故发生后,她与三名空乘客的家人一起度过了一周,照顾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当孩子最后想和妈妈说再见的时候,她把漂流瓶放在他身边,“让他把想写给妈妈的话放在里面。”
马红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精神科主任医师。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她成为中国第一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队的成员。此后,她参与了大连“5.7”空灾难、非典、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等国内几乎所有重大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马洪向论文强调,灾难发生后,除了专业的心理医生,“其实所有参与和观看的都是专业人士。”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尤为关键。一方面是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要解决家属最担心的问题,比如传递准确真实的最新搜救信息。所以媒体也是心理救助的主体。
[以下是报纸与钱莹和马宏的对话]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方式不同。
论文:这空艰难的意外,你觉得哪些人可能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钱莹:一般灾害有四种风险。第一种是直接曝光,经历过这个事件的人。第二类是失能亲属,即航班上工作人员和乘客的亲属。第三种间接曝光,我们都算第三种,通过图片和新闻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第四类,经常遇到这些事情的人。如果这个空灾难发生了,那就是救援人员,消防员,警察等工作人员。空乘客其实是高危人群。
论文:船上人员的亲属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支持?
钱莹:我们先了解一下他的精神状态。他们通常有四种精神状态。首先,他可能还是麻木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帮助他。比如有的人吓得连吃饭喝水都顾不上,给他吃的喝的;他现在什么也做不了。让他找身边的亲戚朋友,陪陪他。
然而,有些人的麻木恰恰相反。他似乎很冷血。他应该去上班了,但是他一点反应都没有。但其实两个人都处于麻木状态。
我们不要批评他说,你怎么这么冷血?其实是一种反应,一种自我保护。周围的人要理解他,让他接受自己的反应,不要自责。
第二种状态是他们会否认,继续寻找。我曾经和一个(家属)干涉过。半年后(后来),她(会)打老公手机,以为他还活着。这叫做否认,可能需要专业的介入。
第一第二种状态,不要总跟他提。他接受不了。那时候,他可能会更崩溃。
第三种状态是,如果慢慢接受,会很压抑。尤其是当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没有了,比如老人之家,年轻人的去世,会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需要更多的支持。但是劝他的话,他可能不爱听,会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又没发生这种事。你怎么知道我有多痛苦?陪着他。
通常大多数人3-6个月就可以走出去,进入重组期,悼念,告别,完成未完成的心愿等。通过各种悼念活动,仪式感,告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方法还是有效的。
我们可以陪一个抑郁症患者去哀悼,因为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如果你处于否认期,就不要过早提醒他哀悼。不同时期不一样。
在这种最终状态下,他接受了现实,回归了生活。这个(时间)周期也是相当关键的。我曾经有个病人最后说,我不能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一年了,他觉得是我做的,所以对不起死者。这时候(别人需要)尊重他,这是他的记忆。不说了,都一年了,该干嘛干嘛。他可能需要比别人长一点的时间。而且还鼓励他回归现实生活。
经过四个阶段,就是具体的干预。这些反应都很正常,我也不觉得丢人。
论文:所以,心理干预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钱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很快,有些人他可能会抑制,严重的很长。但我们必须信任大多数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适应能力。
论文:在[/K0/]危机之后,心理干预是否越早越好?
钱莹:这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越早越好。但正如我们刚才所说,专业的悲伤咨询必须是自愿的。有些人他愿意自己处理,他不想告诉别人,(那)尊重他,(让他)用他的方式处理。我们给他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平台。但是不要说“我们聊一会儿吧”,暴露他的伤疤,容易造成二次创伤。
车祸现场。新华社记者吴思思摄
论文:如果到了现场,如何给家属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钱莹:在急性期,首先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安全感、联系感和功效感。让他们和人在一起,不要独自面对,激活他们身边的这个支持系统,和家人聚在一起,和朋友聚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可能会安排一些科普讲座,告诉他们国家还在寻找,没有放弃。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对这种情况的一些反应,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对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失眠,这是很常见的。在压力下,会出现焦虑、频繁紧张、坐立不安、强烈恐慌和抑郁反应,如不想活了。
论文:急性期有多长?
钱莹:有些人有三天,三天是一个阶段。过一两个星期再评估,看看这些人怎么样,到什么程度,区别对待。
认可搜救人员和空乘客的效能感
论文:如何对搜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钱莹:给他们上课。一方面,他们被授权,他们的效能感增加。他们很勇敢,需要表扬。同时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防止自己再次受到创伤,因为你也是一个暴露者,不要把自己累坏了。第三,告诉他你有什么反应。也许你受过两次创伤。你该怎么办?
我们一方面让他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引导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让他不要自责,也不要因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感到失落。同时要保证他的安全,让他有一个团队和身边的人接触。
论文:对于空乘客来说,发生了这样的空困难。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心理影响?
钱莹:危机爆发前三天,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会逃跑,比如空他作为乘客退出,太危险了;有些人有战斗反应。我想找个办法让我的航空空事业更好,熬夜。有麻木、愚蠢、无法上课,不知道该怎么办;别人可能会求助,恐慌,自己处理不了。他们必须向领导反馈,寻求帮助。这是急性期前三天的反应。
一个月后,我可能会焦虑,担心,已经空困难了,还有疫情。如果现在还做不到,可能会担心以后出门会不会有问题。有过度的恐慌,失眠的夜晚,各种负面情绪。就算他和这个(遭遇空困难)空乘客关系特别好,也许他还会想一些生前的画面。
比如我介入了一场车祸,就是和死去的人很好,说“我每晚在梦里都会想起他,我吃饭的时候都会想起我们说话的样子。”
也有好的反应,比如去保养,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关心家庭,有积极的应对。
这些都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
论文:你对空乘客和间接暴露工人的心理干预有什么建议?
钱莹:空拿杖,重点是认可他的功效感。同时,不要在功效感上过度消耗自己,让他们自我保护,提前积累一些知识。
对于我们这些间接接触的人来说,主要是恢复安全感,稳定大家。空匡的照片或者航班上的名单要注意,因为有些人看不下去这些画面,会引起他的一些反应或者恐惧。对于这类人,要积极引导。
心理救助从媒体报道开始
论文:你之前提到“心理援助应该从媒体报道开始,而不是专业人员到位。”
马宏:我觉得从紧急情况或者灾后心理救助和心理社会支持的角度来说,媒体其实是主角之一。有四个核心领域(灾后心理社会支持),除了心理医生,(还有)健康、教育、社区、媒体,但媒体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心理救援的主体。
其实,媒体的所有操作和报道,都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情——治疗效果好不好,接待方式是否体贴尊重他人,或者治疗方式是否很简单,往伤口上撒盐。
论文:你说的四个角色,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和工作者。
马宏:这个概念必须重复。在灾难面前,所有参与的人或支持者,或旁观者,都是专业人士。
如果有一个(心理)专业人士,他也许能发现现场有哪些地方影响到大家。如果他能进总部,他也给建议,或者他在公司知道自己的专业;另外(如果有的话)高危人群,比如有人想自杀,或者有人哭喊,根本睡不着,或者很生气的时候,他可能比别人有更多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药物,可以帮助这些人。剩下的就是长期治疗了。如果真的变成创伤和应激障碍,就需要专业人士了。
但在现场,最重要的是急性抢救。在抢险救灾的最早期,主要(重点)是社会支持。这不是(心理学)专业问题,不需要任何心理医生也能做到。抢救做得好的话,完全不能有(心理)问题。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找到志愿者,如何有食物和水喝。基本上孩子能尽快上学,媒体给他们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抽烟,少喝酒。所有的病人都有药吃。这些都是灾后心理救助。当你解决了他最紧急的问题时,他感觉好多了。
现在,如果你急着找人,你(就)把找人的消息告诉他;他急于找到黑匣子。现在你告诉他找个黑匣子,他会好受些。他急什么,你做什么。因为这件事引发的情感问题,无论是焦虑、麻木,还是对于他的失落,人们都没有“我后面该怎么办?”我现在该怎么办?以后怎么办?“其实都和制定的政策有关。
武汉就是社会支持的最好例子。我可以不戴口罩吗?超市关门了,小区关门了,没有吃的了,好吗?没人送餐吗?不会吧。没有社会支持,你说我不管你的饭,我不管你的水,我什么都不管。我会派一批精神科医生过去,但是没用。所以基本上,我活着,很安全。想喝水,想吃饭,想找人,想了解信息。现在手机都没地方充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找到了一个人。你觉得他还着急吗?他可能不那么着急。
所以,媒体尤为关键。现在媒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人们最焦虑的事情几乎都被媒体曝光了。这个时候,媒体是最专业的。如果媒体报道到位,大家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论文:媒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个的信息吗?
马宏:说出事实,你看到的,不要猜测,不要说是怎么估计的。
还有信息,我想去哪里,怎么去,或者接待室在哪里,热线是什么。我们现在也经常举报,但是我观察过,频率不高。(也)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现在场地狭窄,不建议非政府志愿者或者无组织志愿者前来。还有一个情况是媒体应该报道的,救援的进展、安排、现状。
不要过多报道,宣传人们的痛苦和悲惨。不要在黄金时间报道这些。如果孩子一定要看,那就在大人的指导下看。这些尤其悲惨。
“9·11”之后,出现了讨论和反思。报纸上的图片太多了,不在曼哈顿的人都被示(吓)病了。这种哭泣和悲伤是会传染的。是的,有。主要是报点厉害的,找的是什么。因为灾后心理,如果他已经掉坑里了,你只能陪他在坑里(没什么好处)。你得慢慢领他出坑。虽然悲剧,但生活还得继续。我会陪你慢慢走向希望。
论文:现在,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突出和明显了,不是吗?
马宏:对,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新闻。那时候,他们只能在报纸或电视(网上)上看。所以媒体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了。
心理急救就是陪伴、倾听和沟通
论文:像你上一次参与空危机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2002年大连的“5·7”空危机。当时是什么情况?
马宏:是北航公司找到我们医院的。飞机上有他的员工。我们是志愿者。
论文:当时心理干预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马宏:是空程的家人,他和公司在一起,(比如如何处理)家里孩子的问题。你告诉他他妈妈被杀了吗?
论文:届时会有与家人的交流互动吗?
马宏:每天陪着他们。我们每天早上都去那里,然后就很了解他们了。
后来说到告别,因为有的捞到了一些遗物,有的什么也没找到。一户人家有孩子,他妈什么都找不到。最后,我们给他放了一个漂流瓶,让他把想写给妈妈的话放在里面。
报纸:你的公司存在了多久?
马宏:快一周了,北航公司工会一直在服务。
论文: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都做些什么?
马宏:没什么。心理急救是陪伴,陪伴是三要素。倾听,陪伴,沟通,主要是你听他的,他们想要的。我们帮他们沟通,照顾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也不好好吃饭。另外,我们为孩子想一些表达(情绪)的方式。
公司当时要开会,晚上对公司的人做了群体干预,保证会议继续进行。
公司还为他们举行了仪式。大家在沙滩上放了很多风筝,写了很多话安慰亲人。
论文:今天,部分家属前往遗址祭拜,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个时候作为心理医生你能做什么?
马宏:一样。陪伴和照顾生活。如果有孩子(帮忙)照顾孩子,他们想做什么我们就陪着做什么。
编辑:黄图片编辑:史佳慧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