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作家的文学修养是通过对前人、同时代人的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欧洲一本到卡二卡三卡免费乱码)



我怀疑并坚持文学观念。

作为作家,大家一定很羡慕那种“天成”的作家或者说“天成”的写作状态。这通常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深闺或深山中养大的清纯男女,从身体到心灵都一尘不染,有所感悟就动笔,第一枪就是巅峰。

或者干脆一个孩子,如7岁的罗·“鹅鹅,去想”,这是相当自然的。可惜水可以净化,可以保持纯净,人却不行。

就像大部分人的性格是红尘造就的一样,大部分作家的文学素养也是通过对前人和同时代人的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

绝大多数绝对的“未被污染的尘埃”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全然无知。

那么,对一些已有的文学观念的认同、反对和反思,也可以表明一个作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学态度。

作为一个接受过“训练有素”的文学教育的人,石一枫大概接触过很多文学观念——翻开文学史课本,能背下多少“主义”。

在大学里,石一枫也深受这种方式的影响,满嘴都是外来语。然而,文学史上还有另一个规律:

越是离奇、越能激发灵感的文学创意,越容易变成一阵风。

尤其是写作之后,我发现一个作家最需要面对的,其实是那些自古就有的,现在还在缠斗的文学观念——

也就是那些仍然“真正活着”的文学观念。首先,石一枫一直对“小说是一种技能”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当然,写小说需要思考人物,写文章,锻造语言。也就是说,确实需要技巧,而且技巧越精妙越好。

或者和朋友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好像是技能。不过可能说多了,但是现代小说的技巧已经越来越复杂,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渐渐的就有了用手段代替目的的意思,仿佛小说的好坏只取决于技巧,小说几乎可以等同于技巧。

当然还有一个逻辑,就是自己想说的话很难说出来,别人不想说的话是被迫说出来的。然后,好吧,就说说技巧。从此,做一个手艺人,就不会抑郁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石一枫觉得如果把小说简单地等同于一项技术工作,那就真的羞辱了这种花了近千年才发展成熟的文学体裁。

技巧只是写出优秀小说的基本条件。除了技巧,还有很多必要的因素。其次,石一枫也怀疑“作家只为自己写作”的观点。

作家全部为别人写,恐怕不太现实。真正能“手书我心”的作家,往往都有着淳朴高尚的人格,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但从小说的基本传播形式来看,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我写你读”的艺术,其主要的审美过程是让读者看到“他人”的故事。

不读书不写字的人有什么毛病?宁可说不做。

当然,追求销售写作不能等同于为人民服务。当然不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买卖那么简单。其中有着微妙的关系,值得作家们长期研究。

那么,有哪些需要坚持的文学观念呢?至少在现阶段,石一枫认为小说是一门关于价值观的艺术。

它与价值观有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二是影响他人的价值观,三是在复杂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观。

在文学繁荣的时代,前两个方面更为突出,比如古人的“启蒙”传统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是,在今天,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已经没落了,影响不了这么大的人群,很多人认为自己过去所持有的一切都失败了。

但石一枫觉得正是因为今天的时代,对价值观的讨论和书写才成为文学写作最独特的价值。

且不说这是一个作家对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就是相对于电影、游戏等新的娱乐形式,

正因为文学远离大资本、大产业的运作模式,自然与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深度探索更为密切。

怀疑必然导致放弃和收获,而坚持往往意味着更深的自我怀疑,甚至是精神上的磨砺。

在这个时代,怀疑和坚持并不容易,需要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思想和想法。

关于阅读

在谈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之前,我想为“不读书”或“进不了书”的人说几句话。

对于读书,我们似乎习惯于认为人应该读书,读书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当然,乍一看这也是事实,但推演下来,却往往会变成这样一个意思:

因为读书能使人高尚,那么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更高尚。

有些想法不被重视,但仔细一想,就会生疑。

作为一个以写和读文字为生的人,当然希望读书的人越多越好,最好都是读文学作品。

但很难说这种希望不包含自私的成分。和种小麦的希望大家都吃馒头米饭,大家都吃米饭是一样的。

话说回来,当我们面对一个被业绩压得喘不过气的公司职员,一个被订单赶得团团转的快递小哥,一个被作业赶得没日没夜的学生,我们似乎真的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读什么。

其实比起读书,不读书的理由似乎更有道理——谁都不容易,谁都不累,读书的成本那么高,除了经济成本,还有时间成本。

不是每个人都有心情在咖啡馆里摊开一本“三证一村”(卡夫卡、卡尔维诺、卡弗、村上春树)的书,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为一个“有趣的灵魂”做“无用的事情”。

ozy

所以,对于文学阅读的推广和提升,我觉得一开始不必“吃肉”。虽然有些文学不容易读,但这年头还是很少有人读。

每当我在地铁、火车上看书,发现别人在车厢里看书,就觉得别人的情操比我高很多——

这对于我来说是业务学习,对于别人来说却不是应有之义。作为一个自称和文学打交道的人,我能和这些比我有更高情操的朋友分享什么?

反正感情本身不值得聊天。下面说说文学阅读的两点体会。

一种体验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暂时忘却人生。就像我之前说的,没有人是容易的,没有人是累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要应对,所以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暂时逃离那些应对的经历。

当然,这种逃避是舒服的。就像打开一本书,地铁不拥挤,公交车不晃,火车旁边座位上的手机功放不吵。都说开卷有益,所以这个益处首先是舒服。

况且,人活一辈子,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去观察和体验别人的一生,这似乎比一辈子还多,似乎是一种比舒适更高级的好处。

说“躲在小楼里成统一体系”,其实不如说“躲在小楼里成统一体系”,我们似乎只是短暂地忽略了自己的孤立、无聊和琐碎。

但是,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需要漠视生命,但是有时候漠视生命的能力有点太强了。

一方面,我们记性不好,用妈妈打孩子的话来说就是“掉爪子就忘了”。对于过去的困惑、苦恼和痛苦,我们总是克服了伤疤,忘记了痛苦;

另一方面,我们的感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或者说很容易被某种“选择性感受”所蒙蔽。

于是我常常无视正在发生的迷茫、苦闷和痛苦,真诚地假装岁月会永远安静。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文学阅读的第二种体验,即阅读帮助我们重新记住生活。

反思自己的人生,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对别人的生活感同身受,这是人的可贵品格。关心大众的生活是现代人的一种素养。

上面说的能力、品德、修养,都是和文学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如此,几年前的中国人才,除了“鸳鸯蝴蝶派”,还需要鲁迅、茅盾、沈从文。

今天的中国人才,除了“修仙作爱”之外,更需要读起来有点太难,但能让人走心的文学作品。

就我们阅读的作品而言,只有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生活,认识他人的生活,认识大众的生活,才能算是真正的“传递性”和“现实关怀”。

在文学阅读中,我们可以忘记生活但又记住它。但我觉得后一种体验可能更重要。

ozy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