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9日夜间空上演月偏食。本月月偏食达到0.978,与月全食(俗称“红月亮”)非常接近。
除了“红月亮”,公众在日常观察中还经常看到“白月”、“黄月”,也能听到“蓝月”的说法。那么,为什么月亮这种常见的天体可以变幻出各种颜色呢?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任王克超说,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是通过反射太阳光被公众看到。它的颜色是由其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
“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月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发生散射和折射。”王克超说。
月亮在不同的高度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刚从地平线升起时,颜色会偏黄偏红,而月亮空时,可以看到一轮白色的月亮。
当天空上演月全食时,公众通常可以看到“红月亮”,它是月光经过地球大气层多次“加工”后呈现的。
“具体来说,当太阳光穿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到地球阴影中时,太阳光的较短波长大部分被大气分子散射和吸收。但由于红光波长更长,不受散射影响,可以穿透大气层折射到‘隐藏’在地球阴影中的月球。所以月全食时,月亮是暗红色的。”王克超说。
当月球仅部分进入地球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这次日偏食有较大的偏食,即月球表面很大程度上进入地球的本影,接近月全食。“当公众在观察时,他们会看到一轮红色的月亮,白色的‘筋斗云’将从地面升起。”王克超说。
说到月亮的颜色,人们往往会想到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蓝月亮”。
王克超说,所谓“蓝月亮”并不是指人们用肉眼就能看到蓝月亮,而是天文历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通常,一个公历月只有一次满月,但有时也有例外。因为两次满月的间隔约为29.53天,而公历每个大月有31天,每个小月有30天(二月除外),所以一个公历月可能有两次满月。
当一个月中有两个月圆之夜时,第二次满月被称为“蓝月”。
记者:朱晓、邱冰清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