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问
双收入无子女,简称“丁克”。这种生活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传统主流观念的挑战。
一些人钦佩丁克的勇气,而另一些人不重视没有孩子的婚姻作为一种纽带。一方面是年轻人以事业为重选择丁克,另一方面是老一辈人对“没有未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关于生不生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澎湃湃邀请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铁定”人士、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卢永林,谈谈他的丁克生活。
成为丁克需要做哪些准备
@lz_dgl:能说说你为什么选择丁克家庭吗?
卢永林:第一,选择丁克的理由相当多。现在回想起来,最早的时候可能就像是对孩子没有“特殊感情”,也就是不像有些朋友把没有孩子当成人生的一大遗憾或者“缺失了什么”。我从来没有觉得人生没有孩子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人生缺少了一个根本的东西。
第二,另一个很强的原因是,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我不想因为生孩子而成为一个我不想成为的人,或者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
第三,同时我也不想只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要么欺负别人,要么被别人欺负,但是我又无能为力。也许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4.我老婆看到身边的父母似乎对孩子有一种依恋感,出于情感需要,或者是为了养老,或者是渴望在孩子身上找到和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家长构建独立人格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较弱。所以我老婆担心,如果自己想要个孩子,以后会不会变成那个老头?!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热心用户:想成为丁克家庭,需要完成哪些内心准备?
卢永林: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多事情,在外界环境无法改变,或者改变不彻底的情况下,无法对一个人的行动形成根本的支撑。我们尤其需要在内部做更充分的准备。
要成为丁克一族,在现有社会现实和观念的前提下,我和妻子至少完成了如下一些内心准备-
首先要明白孩子带给父母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同时要明白这种快乐和幸福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我的一个女性朋友在有了孩子之后曾经说过“孩子是我的一切”...在某些人生阶段,孩子是一个人的“至亲”,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寻亲者”,尤其是在你觉得“不近”的世界里。这是孩子对很多父母的重大意义。但“至亲”也可以是其他人,甚至是天地自然之外的人。没有孩子,我们可以有“至亲”,有来自“至亲”的喜悦和幸福。
第二,要明白自己的人生目的/生活方式与他人评价的关系。在人生的一些重要的点上,我和我老婆基本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引导。很多时候,甚至一些大学教授也缺乏真正的反思精神。所以,不要把这种“别人”的话当成自己的人生指南。
三。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你最根本的欲望是什么,欲望中的欲望,然后找出你迷人的巢穴在哪里。比如我和我老婆现在就觉得,在宇宙中自由行走是一件多么迷人的事情。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做什么?有了孩子,她/他不一定愿意和你一起顺其自然。
四。无论如何,要下定决心去创造自己新的日常生态和生活世界,构建自己新的精神地图。这样,我们才能走向现在和未来,应对一切不合理的反对和阻挠。
丁克之后
@京京京京:夫妻相处久了会变成亲戚,但情欲也是维系婚姻关系的纽带之一。喜新厌旧,贪图年轻活力,这是人之常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配偶的欲望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孩子共同的血脉来维系小家庭社会中各方的关系,丁克夫妇又如何抵御诱惑,继续维持婚姻呢?
卢永林:在我看来,人最大的欲望其实是自我消化、亲密、爱情、欲望或者欲望缺失。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观念,把所谓的“自我”抬高了,这是一种历史的短视和“盲目”。一对夫妻,无论结婚与否,都需要不断地发现对方,创造对方,并在这种发现和创造中适当地“失去我”(借用庄子语言)。至于抵制诱惑,这是个太大的话题,而且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态系统都不一样,需要的条件、心态、思想状况都不一样,很难勉强回答。
@腾讯热心用户:你觉得现在家庭完整吗?是不是人气不足?
卢永林: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好像不存在。“家庭完整”本身只是一种观念的产物,甚至“家庭”本身也只是一种观念的产物。我们要面对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各种“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除了人,其实还有更广阔的空空间,比如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缺乏人气是一件好事。
@yuqun2002:作为一个丁克,你如何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会不会有不安全感?
卢永林:首先你要尽力保持身体健康,然后尽可能保持头脑清醒。即使真的老了,也要保持精神的新鲜。
第二,当然这些绝对不是空里的城堡。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有一个我能住的房子。比如,我会买一些相应的保险,提前选择一个自己愿意居住和长期居住的地方,拥有自己的世界。
第三,要不断反思“人对人的需求”,这包括反思父母对子女的需求。我不认为这个需求是不可克服的。
第四,要对“死亡”乃至“安乐死”有新的认识。当我们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离开。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如果有一天你老婆告诉你你需要一个孩子怎么办?对于女性来说,选择丁克然后反悔是不是代价和成本更高?
卢永林:如果那一天来了,那我们就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无论如何,我们将站在一个战壕里...目前我和老婆都挺“铁”的,没考虑过领养孩子。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女是男,反悔总会有代价,但反悔之前,不能否认“丁”的自由和快乐,“丁”的自由和快乐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如果以后有新的选择,就按照新的选择去行动。世界日新月异,我们要有想象力。
在我们两人之外
@嘿,我真的真的要走了:你爸妈反对做丁克吗?你现在后悔吗?他们后悔吗?
卢永林:第一,我们双方父母都有过意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他们很难理解这一点,他们必须做必要的“革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做了以后,逐渐好起来,然后就消失了或者淡了。在这方面,我们和父母的沟通是顺畅的,当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二,我们现在不后悔。如果我们的父母不后悔,那也没什么。
@澎湃湃湃imyeai:你如何选择丁克来处理你要面对的亲人?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服双方父母?面对大多数反对的声音,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
卢永林:最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欲望和梦想。好吧,亲人,你可以面对,也可以不面对,不影响大局。至于父母,要有耐心。在决定要不要做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最关心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孩子。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乎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父母的智商和情商亟待提高。
彭友评论
@一帆:丁克晚年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
1.钱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即使你有钱进养老院,也会让养老院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因为没人管。生孩子的区别就在于,即使孩子不来往,养老院也明白要对他们负责,怕孩子被追究责任。
2.因缺少陪伴而导致的孤独。和妻子的陪伴无疑是最好的,其次是孩子。精神慰藉是人生存的重要需求。现在逐渐发展起来的养老、社区服务甚至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真正的精神血脉依恋和支持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海之旅:婚姻中的双方一直靠着亲情和本质上相同的人生价值观生活在一起。我觉得如果双方都认同这种模式,丁克家庭的婚姻会更稳定。
@澎湃湃湃RRvMFf:很多人看到丁克,最多问一句“我老了怎么办?啦啦啦啦……”所以,孩子是养老的保障?孩子生之前同意了吗?不同意怎么办?强加给孩子?
@路人说:其实养孩子主要是为了享受天真纯洁的生活乐趣,并不一定要求他付出什么作为回报。养儿防老确实是老思想,但丁克不一定是新思想。
@ Scofield: 纵观中国,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养儿育女的思想文化贯穿古今。我,包括我自己,骨子里都有一种潜意识,想把我的后代留在世上。这种潜意识通过文化慢慢渗透,深入人心。生不生孩子没有对错之分。我们走在世上应该是快乐的,不让世俗的道德绑架我们的心才是正途!
关于丁克的生活,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提问,或者留言讨论!
编辑:黄雅竹
校对: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