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肽十大排名首先太爱肽好(生物活性肽市场连年高速增长,赶超“大品牌”时机已到?丨科创先锋)

“生物活性肽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其独特的优势——功能的多样性和靶向的特异性。”近日,和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艺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根据Guanyan.com的行业报告,作为新兴市场,2018年中国生物活性肽市场规模为756.6亿元,同比增长12.4%。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650亿元。化妆品中的生物活性肽市场增长更快,2017年国内市场规模34.02亿元,2018年41亿元。近年来,市场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

据艺鹭介绍,玻尿酸已经被广泛认可,其核心能力是可以作为填充剂和补充水分,而胶原蛋白可能具有更强的功效,而生物活性肽具有玻尿酸和胶原蛋白所不具备的“特异性”。生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的活性片段。不同的片段携带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功能。只要找到相应的片段,就可以有玻尿酸和胶原蛋白的作用,或者美白和抑制炎症的作用。

据了解,很多美容护肤品牌都推出了生物活性肽化妆品,如雅诗兰黛、兰蔻、欧莱雅、香奈儿、迪奥、SK-II等。,而和美生物则主要定位于生物活性肽护肤产业链中上游,专注于衰老机理和创新生物活性肽原料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基于生物活性肽的健康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天使轮、Pre-A轮和A轮融资,累计融资。

“以前护肤品牌发展的重点是客流,现在市场竞争点变成了客单价和复购率,核心是产品力,其中功能性原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决定产品的主要功能,进而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复购。”艺鹭说。

是时候追赶“大品牌”了吗?

艺鹭认为,虽然国内生物学学科起步较晚,但从基础学科来看,包括生物活性肽在内的大部分子领域已经与第一梯队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长期积累。生命科学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与应用相结合。一个学科的产学研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硬件设施。”

据了解,2010年至2014年,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为史团队的一员,主要负责科学家的引进和落地。在此期间,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名海外人才。

另有数据显示,到2018年,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SAPA中国分会的6000多名会员中,已有近2000人回国工作或创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医药制造业研发支出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82%,仅次于专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医药制造业研发支出211.2亿元,投资强度1.46%。到2020年,医药制造业研发支出将上升至784亿元,投资强度为3.13%。

因此,我国生物活性肽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但有分析表明,在我国早期,生物活性肽多是从医学角度进行研发,美容护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艺鹭认为,这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正常路径,大多数前沿的生物技术都会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医疗是最基本的需求,比如玻尿酸最初应用于骨科和眼科,然后逐渐应用于医美等领域,生物活性肽也是如此。

2017年,经过一年左右的市场调研,陆毅依然选择将生物活性肽技术应用在健康美容护肤领域。2018年3月,和美生物成立。

当时,艺鹭从众多崛起的美容护肤行业民族企业中发现了三个市场信号:一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始被世界认可,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在百雀羚、上海家化等优秀民族品牌的带领下,新一批国产品牌也开始崛起;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品牌和消费者可以更充分的沟通。

同时,艺鹭也发现,当时国内一些护肤企业还处于重营销轻R&D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这种模式缺乏核心竞争力,于是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R&D投资。

兴业证券和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2017年前后是国内化妆品企业追赶“大品牌”的最佳时机。当时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全球第二,规模超过3000亿元。护肤品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市场份额仅为5%。与此同时,国内化妆品产业链日趋成熟,为本土企业的发展培育了先天的土壤。

2017年前后,从R&D投资细分项目来看,国产品牌的R&D投资多集中于基础配方改进研究,创新产品投入较少。虽然国产品牌专利数量多,R&D周期短,但整体进步不大。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基于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经历,艺鹭一方面对前沿生物技术有很好的了解,看到了生物活性肽的优势和特点,另一方面也有与这些国际前沿实验室合作的可能性。

“除了这些条件,当时国内化妆品市场增速接近10%,大健康产业市场增速超过20%,所以我们决定将生物活性肽技术投入到彩妆、护肤场景中,自己做研发——作为创业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发展,必须想办法‘突破’某个细分领域。”艺鹭说。

“全能”生物活性肽

艺鹭如此看好生物活性肽的市场潜力,与其特性密切相关。据了解,生物活性肽因其功能多样性和靶向特异性,被广泛应用于美容化妆品、功能食品、医药等领域。

在食品领域,大豆和藻类都是优质的多肽资源库,从中提取的多肽可以通过深加工制成调味材料和营养食品。在医药领域,多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好、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在美容护肤领域,化妆品通常添加维生素C、天然蛋白质等成分,增加皮肤营养,改善皮肤弹性,但也存在致敏、易氧化、活性成分不稳定等问题。生物肽具有低浓度、高效、皮肤友好、安全等优点。L-肌肽和谷胱甘肽是最早用于美容化妆品的生物活性肽。

艺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生物活性肽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在护肤方面有不同的应用。

第一类是信号肽,美容护肤的生物活性肽80%都属于这一类。具体来说,铜肽(又称“蓝铜肽”)能穿透角质层进入皮肤,释放信号,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帮助皮肤恢复自我修复能力;例如,棕榈酰五肽-3可以诱导细胞信号级联反应,以刺激身体增强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生成。

第二类可影响神经递质,如乙酰六肽-8(别名“六肽”),是高端多肽化妆品中应用最广泛的原料之一。主要作用机制是使囊泡失去释放神经递质的能力,从而阻断肌肉收缩信息的神经传递,影响皮肤肌肉的神经传导,缓解面部肌肉紧张,减少细纹的产生。乙酰六肽-8在业内被称为鹰嘴和肉毒杆菌毒素,也被称为比肉毒杆菌毒素更安全、更易操作、风险更低的替代品。

第三类具有递送功能,如铜肽,可携带铜离子进入细胞,遇到酶后释放铜离子,促进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愈合受损伤口,改善皮肤衰老。

《中国化妆品》杂志显示,近年来,以肽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护肤品在国内火了起来,很多“成分党”对肽的名字耳熟能详,甚至能列举出国内外添加肽的知名化妆品品牌。根据目前在售的抗衰老产品调查,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推出了多肽抗衰老化妆品,如玉兰油、雅芳、雅诗兰黛、兰蔻、欧莱雅、香奈儿、迪奥、SK-II等国际一线知名品牌。



来源:中国化妆品杂志

注:“肽”是指“多肽”

生物活性肽市场的火爆,离不开“功效护肤”、“成分党”等消费概念的流行。根据艺鹭的分析,功效护肤热背后有四个因素。

一是需求驱动,目前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更高,认知不再只关注“表面”的功能,而是更加关注具体的功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其次,需求变化后,各个品牌和渠道的侧重点也会有相应的侧重,从而刺激上游生物活性肽原料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发展规律,护肤品行业正从客流竞争向产品力竞争转变,核心功能原料是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政策导向,国家和行业大力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鼓励核心技术的创新研发,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向纵深发展。

从客流到客单价,从转化率到复购率

艺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护肤品市场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营收=客流x转化率x客单价x复购率。

以前行业争夺客流量的重点是线下多开店。后来变成在电商平台上投入流量,讲品牌故事,再通过KOL等渠道提高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的关键在于核心原料、核心功效和核心技术。

“之前护肤品牌的发展都是以客流为主,也就是增加曝光率,多开店,然后演变成三四线城市的抢夺战。本质是扩大用户,增加客流。其实当时所有品牌的转化率都差不多。”艺鹭说。

根据国源证券研究报告和中银国际证券研究报告,2000年前后,中国化妆品迎来第一波民族品牌浪潮,代表品牌有佰草集、自然堂、丸美、卡姿兰、韩束、珀莱雅等现阶段,CS渠道已经成为很多国产品牌的“母渠道”。由于海外品牌下沉困难,大量国产品牌借助CS渠道进行错位竞争,聚焦于“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比如珀莱雅的线下渠道主要是CS店。2018年CS门店收入占比42.5%。2019年CS门店数量可能超过2万家。主要目的是满足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需求。

艺鹭进一步说,现在市场发现,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受过一次教育,基本上都用过第一代护肤品。接下来,市场竞争的核心变成客单价和复购率,客单价和复购率的核心是产品力,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中功能性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决定了产品的主要功能,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和效果,进而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意复购。

胶原蛋白肽十大排名

在国潮趋势下,一个品牌要想跨越市场周期或真正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必然需要专属的功能性原料。比如一些国际品牌,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经典原料,创始人一般都是化工或制药背景。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创始人多来自渠道或销售。据了解,欧莱雅创始人乌尔让·舒勒(Urjean Schuller)曾就读于巴黎化学学院,毕业后进入法国制药中心,资生堂以药房起家,创始人福原信留学学习药学。

“在目前的市场趋势下,人们不会只使用某种原材料。许多科技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功效成分。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来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同时,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可以有更好的价值呈现。”艺鹭说。

据了解,和美生物专注于提供原生高性能生物活性肽原料和集成解决方案,从产业链角度定位于中上游。艺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入生物活性肽行业后,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希望开发一些新的成分,先做差异化优势,再进一步做成本优势,希望能战略赋能更多的中下游企业和品牌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