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
智联招聘2021年由智联招聘主办的海归专场招聘活动。智联招聘供图
图片:钱库。com
“金三银四”春招拉开帷幕,众多中国留学生踏上求职之路。求职有哪些信息渠道比较实用?面试中有哪些竞争优势?哪些行业更青睐有海外背景的求职者?就此,本报记者与回国找工作的学生和职业规划专业人士对话,以期帮助留学生回国找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
“我决定去成都求职后,就专注于当地的招聘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加入了求职微信群。”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专业的小宇,在回忆自己回国后找工作的经历时说,“求职网微信官方账号发布的职位汇总很有针对性,微信群里经常有不同职位的招聘消息,让你及时了解招聘动态。”
记者以“校园招聘”为关键词搜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现一些国内机构开设了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求职服务,这些机构会获取企业的职位信息,并定期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同时,在这些微信官方账号论坛里,还会有“求职攻略”,里面有校招时间表、在线申请节点、实习机会、面试话题亮点等实用信息。
除了从微信官方账号等平台接收信息,领英中国产品运营总监兼校园品牌负责人陈怡静表示,研究表明,人脉在留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数据显示,40%的中国学生愿意通过校友推荐获取工作要求、面试经验等关键信息,占比超过就业指导中心、公司线下宣讲会等常规渠道。
“回国后,我通过学姐告诉我的招聘信息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苏子仁说,“我的专业是航空空航空航天,就业方向和国内同专业的研究所和其他机构相对应。很多业内的同学都帮我投过简历,这些都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帮助。”
陈怡静进一步解释道,“人际推送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还能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对接优质人才,是一种备受用人单位重视的招聘方式。所以中国学生在求职前可以多和前辈、同学交流,积累职场人脉。”
充分发挥留学优势
“公司招聘时,重视学生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多角度思考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公司创造价值,解决问题。”陈怡静认为,“现在的雇主更看重一个人在职场上的学习能力和向上的潜力。其中,全球视野是留学生的一大优势。"
苏子仁对此深有同感。“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周围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有一次,我听一个叙利亚的同学讲她在战争中学习的经历,深有感触。这样的交流可以让你大开眼界。”苏子仁说,“我回国面试的时候,经常被问到‘你留学有什么收获?’我觉得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亲眼看到和体验很多新鲜事物。与国外课堂学到的知识相比,开阔视野是留学更突出的收获。"
“在海外学习生活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的思维方式,激发创新思维。”余的求职经历印证了苏子仁的观点。“我回国求职的时候,看到很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前沿科技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有海外背景,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更加开放、发散的思维。据我所知,很多公司在面试留学生时,都非常重视创新的理念和实用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行业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商务服务、金融行业等行业对海归需求较大,对于正在找工作的海归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金融和咨询行业更喜欢国际学生."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付晓回国后申请了一份工作。据他观察,“留学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求职者的学习和抗压能力。而且金融、咨询等行业的海归也不少。相对来说,他们更了解和重视留学生。”
陈怡静认为,外资企业和全球化背景的企业更青睐中国学生,看重的是他们的语言优势、综合素养要求和全球视野。从中国学生的角度来看,适应这类企业的工作流程相对容易。“大型外企对语言要求更高,也希望应聘者有多元文化的视角。另外,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外企的文化氛围。”
"我的第一次面试是用英语进行的。"苏子仁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当时我应聘了一家中美合资企业,面试的时候用英语回答了关于个人经历、性格、专业技能的问题。我觉得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工作氛围相对更适合海归。”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学生在求职中有很强的语言优势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部分学生也有突出的专业技术背景。因此,李强建议中国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应根据国内行业政策的变化,选择专业对口、政策较好或兴趣较高的行业投简历,特别是要发挥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才能赢得企业的青睐。
新闻链接
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回国求职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增加,中国留学生回国意愿增强。根据平台中的求职数据,2020年中国学生在中国求职的总人数增长了33.9%,2021年中国学生在中国求职的总人数与2020年基本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升,国内招聘公司优先考虑中国留学人才的职位数量持续下降,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速分别为-25.4%、-23.5%和-0.4%。指出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增加,但优先职位减少,增加和减少了留学生在国内求职的压力。
本报记者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3月03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