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陈伟/文
自2016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ATM机转账24小时到账政策,现正在调整中。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在客户确认收款人信息并明确知道账户实时到账的情况下,银行将不再执行24小时后到账的要求。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解释称,通过ATM机行骗的数量非常少。但新型电信网络犯罪依然高发,PBOC将从完善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加强实名账户管理、加强特约商户和收单终端管理等方面,构筑金融业支付结算安全防线。
ATM转账不再需要24小时到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通知》(银发〔2019〕85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第十一条规定,个人银行可在转账受理界面(含外文界面)以中文显示收款人姓名、账号、转账金额等信息(姓名应省略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为防范ATM诈骗,此前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通知》(银发〔2016〕261号),简称“261号文”。其中规定,自2016年12月1日起,使用自动柜员机向他人账户转账,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办理资金划转。
“261号文”出台的背景是,当时网络电信诈骗活动大量存在,受害者被不法分子引诱通过ATM机向诈骗账户转账。为了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为了省钱和争取时间,采取了延迟24小时到账的临时措施。
围绕ATM机的转账诈骗大幅减少
该措施在避免网络电信诈骗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通过ATM转账的体验。需要实时到账的用户只能通过手机银行、实时汇款等其他方式转账。
这一次,央行取消了强制24小时到账的要求。央行人士表示,犯罪分子转移诈骗资金的渠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ATM机诱导的诈骗数量已经非常少。
同时,各银行的ATM机也基本完成改造,在转账业务中增加中文语音提示,通过文字、标识、弹窗等设置防骗提醒。非中文提示界面,可对资金转出等核心关键字段提供中文提示,防骗功能大幅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银行和用户呼吁取消“216号文”的临时限制,满足正常客户的实时转账需求。同时,人民银行鼓励银行在ATM机中应用生物识别等多因素认证方式,积极探索兼顾安全和便利的支付服务。
通知中还提到,2019年6月1日起,客户选择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非实时转账业务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在结果回执或界面中明确注明该业务非实时到账。
租赁和交易账户5年内不得开立新账户
虽然ATM转账诈骗有所减少,但央行表示,近年来,新型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仍呈高发态势。因此,通知从完善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加强转账管理、加强特约商户和收单终端管理、广泛宣传教育、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21条措施。
在完善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方面,央行要求,2019年6月1日起,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对公安机关发起的涉案账户查询、止付和冻结,应立即办理,并及时反馈。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建立7*24小时查询涉案账户、止付冻结应急联系机制,设置AB角,并于2019年4月1日前将应急联系人姓名和联系方式报送法人所在地公安机关。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打击交易账户。客户在银行或支付机构开户时,申请书显著位置会告知客户出租、出借、买卖账户的相关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
2019年4月1日起,银行、支付机构将组织向经公安机关认定为出租、出借、买卖银行账户(含银行卡,下同)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购买、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对冒用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五年内停止其银行账户柜台业务和支付账户所有业务。
(编辑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