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的近义词(四组反义词带你看懂上海新经济)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落幕。作为主办城市,上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对世界的开放和包容。

不仅如此,上海还在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其中,“线上线下”、“国内海外”、“朝夕相处”、“第一店经济、百年老店”这四个看似矛盾的反义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上海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

线上与线下:新零售兴起

在上海,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正在向人们走来。



中新社发邵畅摄

过去,线上平台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零售市场的传统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线上优势明显,中间环节少,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消费者,支付便捷。线下在物流和服务体验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作为中国社会零售总额最大的城市,上海已经成为新零售的“试验田”和“孵化器”。

2016年1月,阿里巴巴新零售的重要样本——盒马鲜生,在上海金桥广场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迅速掀起新零售风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概念一经提出,线上平台就开始与传统零售商挑战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大势所趋是什么意思

不仅是盒马,星巴克、耐克、卡西欧等众多外资品牌都选择上海开设新零售概念店,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让消费者体验到最前沿的购物形式。

同时,上海广阔的市场、优越的营商环境、强大的消费潜力,为新零售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撑,使上海成为新零售的排头兵。

上海最近7年正式推出“上海购物”品牌八大工程,其中第一项就是发展新零售,促进新消费。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陶希东认为,所谓新零售,就是线上线下融合,资源精准匹配,服务高效便捷,跨界融合发展。上海新零售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稳步推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需要,是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

境内与境外:实体店回归与跨境电商

如今,实体店回归已经成为上海的大势所趋。就在这个月,网易YEATION第二家全国实体店在上海开业,350平米的面积内,近千件明星产品。“种草”流量收割机小红书的线下门店已经登陆上海黄金商圈,电商平台“一生活馆”更是创下了上海同一天开三家店的纪录。

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电商“缺乏互动、没有体验”的瓶颈日益显现。相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实体店,让人们重拾了社交消费的感觉。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政府政策也在改变。党的十九大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实体商业的措施,包括营改增、减税降费,以有效减轻实体零售的负担。同时,上海还发布了《“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到“推动商业零售创新发展,构建有利于商业零售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开放包容的监管环境,支持智慧零售、跨境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新零售“试验田”

实体店本身的创新转型也为这次漂亮的“复出”贡献良多。“因为现代消费不是为了购买,消费和社会交往之间有很多密切的联系。”上海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表示,实体店的回归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实体零售业态与跨界混搭融合的开始。

在跨境电商方面,上海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早在2013年,中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交易平台——“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在上海自贸区上线运营。

2015年,上海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在松江挂牌,天猫国际成为首家正式拿货运营的入驻企业。保税仓模式提高了通关效率,大大缓解了过去海淘族进货周期长、转运贵等痛点。

2016年3月,上海自贸区率先在保税区设立“上海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上海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率先在保税区推出“直购进口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改革措施,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制度创新。

2019年上半年跨境电商综合税下调,为跨境进口零售市场带来利好。在现有政策基础上,今年8月,《上海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若干措施》出台,出台40条政策,提升上海在国际合作中的竞争力。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华远表示,“政策实施后,对没有出口退税需求的企业,将不再要求申报报关单。同时,整个通关程序将大大简化,跨境电子商务的商业环境将得到优化。”

白天与黑夜:夜间经济让全天不打烊

随着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十条政策”,围绕打造“国际风”、“海味”、“时尚潮”的夜生活集聚区目标,上海积极推动晚上7点至次日6点的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今年,晋江夜市引进了78个摊位,200多种美食,推出了“让食客不出上海,吃遍全国”的口号。

除了饮食,文化也逐渐融入上海的夜经济。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介绍,上海借鉴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夜间市长制度,建立各区的夜间市长和夜生活CEO制度,两者合作协调夜间经济发展。据了解,目前上海已经任命了15位夜间市长和85位夜生活CEO。

24小时影院也在夜间经济中大放异彩。最近上映的《双子杀手》在零点场表现抢眼,上座率超过40%,远高于12.5%的全国平均上座率。

此外,24小时书店、博物馆夜游、趣跑滨江、夜间野生动物园、24小时公园、灯光秀、烟火节等丰富的夜间文化娱乐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夜间经济的发展。

目前,夜间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华远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以发展夜间经济为契机,加强夜间经济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打造标志性的夜生活集聚区,丰富夜间经济模式。”

首店经济与百年老店:突破与转型

“第一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国际连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新闻报道中,意思是某个地理区域的第一家店。作为“首店经济”最早的发源地和传播者,上海的首店数量和集中度持续领先全国。

根据中商数据和RET睿意德的统计,上半年上海、北京、成都分别引入498家、328家、237家首店,其中上海位列第一。在首店集中度最高的50家重点商场中,上海占了20家。

看起来一夜“爆款”的第一家店,离不开长期的耕耘。在去年5月发布的《“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上海放眼全球,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并将引进首店作为提升品牌集中度的主要举措。

去年6月,上海启动建设“全球新产品首发地”,同时发布9项政策措施。路易威登、蒂芙尼、迪奥等国际知名零售企业纷纷在上海推出全球新品。

官方在这里采取了很多措施,各地的商家也是蜂拥而至。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数据,国际零售商在上海的集中度已达54.4%,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迪拜。

“第一商店蓬勃发展的经济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为上海商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上海市商务委商务处处长孔福安说。上海也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迈进。

与此同时,“第一店”对应的“百年老店”也在突破原有格局,寻求新的路线。

拥有140多年经营历史的豫园老街,正围绕“文化复兴、经典时尚”进行产业升级和老字号复兴。贯穿其中的商业基因,也在为上海的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原始动力。

豫园文化餐饮集团总裁助理雷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城隍庙的工匠们在不断适应现代人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许多既符合现代消费者要求,又具有经典特色的产品问世,为经典饮食文化和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据雷锦介绍,2019年以来,豫园股份老字号梨膏系列产品引入老城隍庙天猫旗舰店,“明星”产品梨膏露60天销售额达100万元。

老字号“触网”不仅提高了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也为老字号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和豫园商城一样,上海很多老牌百货也在寻找新实体商业的突破口,而很多国产品牌也在凭借独特的产品和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外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苏宁认为,商业文明是上海最优秀的基因之一,传承是上海不断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原始动力。上海商业基因的特点是国际化、领先性、融合性。

商业精神的形成和产业业态的集聚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2018年,上海发布《“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到提升品牌集聚度,体现城市集聚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创新品牌的能力。这增强了新品牌出现和老品牌创新的动力。

出发地:中国是直通车。

作者:李秋英

编辑:陈浩星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