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
郝方静,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幻奖雨果奖的作家,
他还是清华大学的天体物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
一直以来,
她与中国一线科学家和企业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
也转向了中国的科技领域。
科幻作家兼教育从业者郝
目前大火的元宇宙是什么?
所以屎还能赚钱?
基因编辑宝宝为什么不行?
Tai 空旅行离普通人有多远?
……
在中国前沿:问科学家,郝深入科研一线。
今年10月,
郝将采访10个热门前沿科技领域的人物和故事,
集结出版新书《中国前沿:你为什么不问科学家》。
和郝聊天,
尖端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剧变。
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创造者。
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也思考人和技术,
注入科幻写作和科普教育。
编辑孟和编辑
零点刚过,郝的新动态就在直播平台上跳了出来。11月,在深圳,她和几个科技从业者在酒吧里开了一个午夜头脑风暴会,内容是关于量子力学的世界观。
借着在参加数字大会的机会,郝再次见到了熟悉的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家,大家有很多话要说。
科幻作家遇到科学家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tai 空探索、基因编辑、粪菌移植、机械骨骼、人机融合、细胞治疗、大脑探索、混合现实——郝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走访了这10大前沿技术的从业者,编写了《中国前沿:不如问科学家》。
用好方静毕道(中)体验脑机接口
她还带来了一些跨国界的朋友和科学家进行视频对话。比如和UP大师鬼谷隐龙一起去体验混合现实,和清华小弟段子手碧道一起玩脑机接口,叫上好友马伯庸和他一起聊天空一起探索...
他们中间有一个共识:科技发展太快,大众跟不上,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大。郝想尝试成为搭桥者,他也想回答,当技术涌入现实,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或相处?
以下是她的自述。
电影《逃跑的玩家》
最热的元宇宙
什么是超宇宙?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把一个人们物理上不能去的地方带到面前。
最早的元宇宙是《动物世界》。有多少人去过非洲大草原看狮子和长颈鹿?你去过南极看企鹅吗?但是我们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大家都看过电视。
元宇宙,之所以在今年变得非常火爆,是因为一些公司认为技术已经到了拐点。
今天的技术让我们更快、更真实、更无限制地进入一个数字世界。
在Ready Player One中,主人公进入了名为Oasis的虚拟游戏世界。
很多人一提到虚拟现实,就会想到电影《Ready Player One》。我们每天戴着眼镜,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分不清谁真谁假。这其实是想象了一个更极端的情况,给人一种很可怕的感觉,但其实真正更可能的是混合现实。
我们参观了一家混合现实公司,显示设备将在未来融入我们的生活。走在街上,真实的场景和你看到的屏幕叠加在一起。
在好体验混合现实技术
最大的便利就是办公。现在我们习惯了语音通话或者线上会议,但是看到的还是平面窗口,不太亲切,感觉和线对面的不一样。在宇宙中是什么样子的?——人好像真的进了网上会议室。
另一个是商业场景。现在大家都习惯网购了,卖家的小姐都穿的很漂亮,但是自己不一定能穿。有了下一代技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样貌在网上3D商店生成等比例的虚拟人试衣,不会出现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尴尬。
笨拙的脑袋可以扔掉,家里的一面墙可以和世界对话。非常期待家里的下一次装修。我有一张胶片,戳墙就能清楚地看到巴黎圣母院的一幅壁画。
元宇宙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目前关于它的很多争议,包括人们对一些新技术到来的恐惧,更多的是因为不了解。技术当然有其负面风险,如虚拟成瘾、信息茧、观点两极分化等。互联网带来的,但不能说因为这些问题就废了技术。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传播信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郝方静与制造粪便细菌胶囊的谭艳博士(左一)交谈。
最有趣的粪菌胶囊
“原来大便还能赚钱”——这是前段时间在微博搜到的一个领域,我们称之为粪菌胶囊。
原理是很多人的肠道和消化道都有损伤,所以只能移植一些健康的菌群。
我们拜访了粪便细菌胶囊公司。他们真的收集健康的粪便,而且他们为此付钱。有人说,我要赚这个钱,拉个屎就能赚几百块。
但是,一旦我们知道了他们的准入标准,就会发现普通人是赚不到这个钱的。
100多项检查,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早睡早起,每天坚持锻炼,生活非常规律,身体各项指标都保持在一个完美的范围内。除了身体健康,心灵也需要健康。不能说一个人自虐式的锻炼自己,而是有很多心理扭曲。
粪菌胶囊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可能。事实上,它反映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有些真正对我们长期有益的元素,并不一定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抱的。相反,健康是稀缺和昂贵的。
目前医学界将肠道菌群视为一个新的器官,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有10万亿到100万亿个细菌,通过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的消化和代谢,影响大脑思维。粪菌胶囊还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和抑郁症。
中国在微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非常亮眼,起步时间和美国差不多,临床上有更大的人口基数,收集实验数据的速度也快很多。和互联网公司类似,其他国家在大数据学习上的优势不如我们,这可以给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航天员在泰泰空的日常生活
最浪漫的泰空旅行
Too 空探索这个领域非常困难。做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顶尖人才。许多新技术将在其中诞生,它们现在已经进入日常生活。
比如为了解决宇航员在太空排泄的问题空,发明了锁水材料,后来变成了卫生巾和尿不湿。相机内部的CCD是一种成像技术,也是从Tai 空开始探索,然后商业化成为现在大家都能用的美颜相机。
还有无绳吸尘器,游泳池的净化系统,耐火纺织面料的研发...所有这些最初都是为了满足宇航员在泰泰空的需求。
如今在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的业务中,顶级大亨可以花20万美元去泰泰空。
此外,该公司还将军用导弹改装成“命中”泰泰空中的个人物品,比如泰泰空丧礼就是将亲人的骨灰送到泰泰空,意思是“后人看着月亮,仿佛可以与祖先“对话”。
火箭研发专家戴政和我谈到了这一点。背后有一个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大的可回收火箭。现在我们国家的商业航天也发展起来了,企业对火箭、卫星的研究也很积极。
如果一枚火箭可以使用10次,其成本价将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可以预计,几十年后,Tai 空出行将成为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生活方式。
对话空探索实践者,前排左一为天文学家苏萌。
我曾经发明过一个词,叫“居家上班族”。
以后我们周一到周五都可以待在家里,所有的工作都在网上解决。我们直到周末或假期才会出去。本周我们将在泰泰空旅游,下周去南极。
在这种情况下,出门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如果是靠活着逼着挣钱,就不用出去了。
郝拜访正在进行机械骨骼研究的清华大学纪(右一)教授。
[/s2/]中国最聪明的大脑
人工智能,或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细胞医学...所有这些技术都不会扼杀我们的生活,而是进入我们生活的底层,让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更有效率。
我从熟悉的电视剧和日常生活经历中,做这10个前沿科技领域的访问科普。
另一方面,我也想让你们知道,中国的这些前沿科技领域正在发生非常有趣的进步和变化。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年轻有为的创新者。
他们很活泼,很有个性,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公式或者一个定理,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和想象。
赵俊健展示了格斗机器人的原理。
与王皓毅探讨基因编辑
比如格斗机器人赵俊健,80后,学美术的,却开始琢磨机器人。原因很简单:爱。他从小就爱看高达和新世纪福音战士,他想让高达成为可移动的梦想,实现机甲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从事基因编辑研究。他的团队看到猪肉越来越贵,编辑了猪的基因,使猪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0%-30%。
这么好的前景,基因编辑可以用人类胚胎来改变我们的命运吗?王皓毅强烈反对基因技术的过度应用,并应警惕基因改造造成的个体不平等。他有强烈的正义感。
这些科学家,科技从业者,他们非常关心科技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
郝接受了的采访。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郝,你会发现她有很多身份。
2016年,三十出头的她获得雨果奖时,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社会地位研究员。2017年,她开始创业,此后一直做儿童通识教育。
郝以《北京折叠》成名后,一直在写作,先后出版了《人的另一面》、《神仙塔》等科幻小说集,但不限于科幻小说。她还写了一本名为《欧洲时代》的文化散文集。
今年,在《中国前沿:让我们问科学家》这本书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同时,郝又出版了一本名为《宇宙跳楼者》的小说,这部小说将古典武侠和科幻结合在一起。
“我喜欢做从0到1的事情,别人从来没有做过。”郝方静这样解释他的经历。
郝方静本科在清华学物理,研究生学天体物理,天天和黑洞打交道。问及原因,她说,“多爽啊,能扩大人的认知,不然就没意思了。”然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是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进行观测的。郝认为它真的很美,但是很遥远,很缥缈。
在清华这种不缺学生的地方,她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危机”,无法理解物理现象的更高规律,无法用高等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图景。
幸运的是,文学写作“拉”住了她,让她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北京折叠,她设置了三个不相连空的房间,分别对应权贵、白领、底层。住在第三空房间的垃圾人名叫劳道,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空房间之间,见证了人情的变迁。
“我写自己的小说,还是关心人,尤其是现实中的人。至少我感兴趣的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要触及生活的真相。”
深圳书展上的中国00后、10后
郝正在贵州毕节做一个教育项目。
如今,郝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的00后、95后,可以轻松了解前沿科技,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信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她希望通过通识教育,能够为更多的孩子建立进入这些科技或文化前沿领域的渠道。拓宽到普通大众,不管她对前沿科技本身是否感兴趣,她认为至少应该对时代的变迁有所了解。
电影《她》呈现了人工智能在亲密关系中的模样。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郝将这些经历转化为创作的养分。有时,触发点可能非常小。
她举了一个最近的例子,叫别人来谈未来的养老金。“说到养老机器人,也许未来的机器人不是人形机器,但你的房间是机器人。它是智能的。床头柜帮你吃药,提醒你吃药。晚上睡觉的时候,它实时监控,人可以对着房间说话。”
那一刻,郝想到了一个老人。他在孤独的晚年,对着智能室说话。老人和房间的关系就像婴儿和摇篮。“他独自一人在这个房间里,走向生命的尽头。”
深圳夜景
有媒体在采访郝时曾问她:如果有一天人类被消灭了,你想离开可以带一张纸走。你想在上面写什么?郝对的回答是:合作。
以郝为例,故事的核心永远是人。
“一个作者还是要写出能戳中他的东西。最核心的,还是想探索我们人类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是如何生活和相处的。”
提供的部分素材:折叠宇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