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211限时达(“半日达”十年,从0到1,从1到∞,京东物流做对了什么?)

11月1日零点刚过,家住中国最北部黑龙江漠河的荣女士,在凌晨付完尾款6分钟后,收到了之前在预定的口红,而且“尾款”秒变“收货人”。11月4日,JD.COM进口超市正式上线。海外进口商品211小时内可覆盖北京、天津、广州、重庆、郑州等城市,无需等待“横扫全球”。


放眼十几年前,这样的场景几乎不可想象。

此前,我国快递物流市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藩属国”。除了中国邮政,几乎很难找到另一个可以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同时,很多加盟快递公司都在跑马圈地,服务质量不稳定。再加上市场监管的缺失,行业内充斥着暴力分拣、丢货、卷款跑路等乱象。

当时传统B2C电商方兴未艾,倒逼物流基础设施向前发展。但很快,物流就成了制约电商发展的短板。

基于此,JD.COM在2007年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2010年,更强调时效、更注重客户体验的“211限时达”服务推出,“上午下单,下午收货”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服务成为京东物流的原始招牌。自此,京东物流发展步入正轨,优质服务逐渐侵占用户心智,反哺电商主业...



京东快递小哥配送



十年来,“上午下单,下午收货”的时效服务从最初的全国6个城市试点,扩展到全国200多个城市的标准时效服务。“算术和技术革命”,再加上京东物流人勇于打破现状、一直被业界所称道的强大执行力,不仅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电商购物习惯,极致的时效和服务体验也成为电商物流服务品质的标志。

“算法技术革命”的背后

“我是2007年8月20日入职的,当时是北京马连道站站长。”随着开始在京试点自建物流,杨成为京东物流首位女性快递站长。“当时北京只有5个快递站,大部分都是房子和地下室。一开始我们站点只有六七个人,一个人每天发20到30单。每个小兄弟负责一个大的配送区域。”突然,杨显得相当直爽,但当她回忆起往事时,她突然软化了。“有一年双11,我家老二被关在家里,绷紧每一根神经,手机拿起,放下,又拿起。”

高层建筑里低矮狭小的“城中村”工地是否有严重的货物积压,员工是否被比平时多两三倍的包裹所迷惑,这些都是她的想法。

不是潜意识,是记忆的膝跳反应。

后来,在JD.COM设立分销站的速度逐渐加快。到2010年,京东物流自有配送已经覆盖北京五环。也是在这一年,京东物流推出了“211限时送达”服务(指以每天两个11点为时间分割点的快速送达服务)。在“211限时达”服务推出之前,京东物流配送没有时效的概念,主要看投入率合适。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刚刚加盟JD.COM担任华北区负责人(现任JDL京东物流CEO)的王振辉,马上面临第一场大考。“刚开始很难跟时间对齐,没有参照物,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做。”

对于仓库来说,“211时限”的难度在于,很难在仓库现场库存中找出哪些订单是11点前下的,属于“211时限”配送范围的要优先生产,这在当时的技术管理系统中是相对困难的。“211限时”要想顺利进行,订单、仓储、运输、调度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气呵成,技术开发和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自建物流只是开始,最终目的是追求时效和用户体验。

京东物流第一任女程序员毛回忆,“当时还不是专门的物流部门,从的和信息部抽调四五个人开发适合自己的仓库管理系统。”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2月,经过半年多的封闭开发,JD.COM自主研发的WMS1.0问世。虽然它的功能比较简单,但作为一个现代仓储系统已经初具规模。

同为“211限时”技术开发团队成员的谭畅说,“那时候速度要求很快。经过系统的对接和不断升级,我们的预分拣率可以达到90%以上。此外,我们还为快递员提供了PDA,即手持扫描设备。PDA还装有GPS信号,送货人员的轨迹可以在地图上看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消费者还可以实时看到包裹的位置。当时行业内很少有快递公司能做到。”

当年在仓库参与WMS1.0系统研发的姚笑着接过,“我当时也有烦恼。比如下午3点,很多快递员要发货,然后赶到现场取下午的货,开始发货。当时有几千个分发人员,几千个手持PDA一起上传,给我们的分发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上传整个系统瘫痪。那时候叫‘黑3点’。”

211技术团队得知这一情况后,重启了封闭的开发项目。系统改造完成后,一直没有问题,直到2012年618换成青龙系统。



参与“211限时达”启动的技术人员


“技术在不断进步,用户体验让我们不断前进。JD.COM不仅引进了211,还引进了311、吉苏大等。,要求仓库的处理速度和信息准备要快,所有信息系统处理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仓库必须优先生产。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打破、重塑、升级、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强大的系统和技术使JD.COM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在技术团队的贾宁说。

一切都是基于用户体验

杨对网上“211限时达”服务的场景记忆犹新。据她介绍,“211限时”在当时推广起来并不难,真正费了不少功夫的是楼上送货。



京东快递小哥宅配


“起初,JD.COM主要使用价值高的3C产品,一些小偷盯上了京东。COM的包偷,所以丢失率非常高。但是为了让JD.COM的消费者享受到开门收货的便利,刘先生提出了送货上门的要求,所以当时我们要经常跑派出所,因为一旦有快递员丢了一件,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资料,然后跟着警察跟着。”杨回忆说,当时在连续几个站丢货的情况下,员工对楼上送货非常抵触。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公司也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改进,比如为每辆快递车提供GPS,设立“爱心基金”,帮助员工在丢货时提供一定的补偿等等。


支持及时性和用户体验远不止于此。当年WMS1.0和2.0上线前,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调研和考察,上线后还要对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调试。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在仓库里呆上一两天,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不出差错。


曾令波是JD.COM最早的产品经理之一,他对去仓库调查和调试系统有着深刻的记忆。“刚开始的时候,时效保障基本靠员工一步一步往外跑,往外挤。拣货的都是推车的,打包的不用刀撕胶带,直接用嘴。”曾令波深有感触。“刚开始做211的时候,真的很傻,因为没有参照物,以前的经验。在系统运行,问题解决的时候,听到一线的同事说‘真好,还是你技术好,一下子解决了大家的问题’,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

“赶上大促销期,仓库人手不足,我们技术人员一起帮忙卸货、分拣、打包。当时仓库里没有空钥匙,冬天冷夏热。凉了就煮一大锅姜汤,凉了就喝一碗。都是为了时效,物流不能掉链”,贾宁说。

忙完之后,贾宁、曾令波、谭畅、姚等技术人员不得不从通州乘公交车或地铁到当时位于苏州街的总部。然而,他们经常错过末班车。“那时候等公交车真的很难。”贾宁回忆道。

京东211



京东快递小哥宅配


放眼望去,都是雪夜。

姚斌笑着点头说:“有一年冬天,下雪了,本来要带我们回去吃饭的师傅。我们技术人员在冷旁边的车里等他吃完饭回家,因为只有那辆车回苏州街了。”他笑着说,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是无比珍贵的。

说起下雪,杨也想起有一年大促销期,站点货物积压,快递员根本送不出去,就推着自行车一起送。“当时感觉北京冬天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东南西北,逆风我都挪不动自行车,我就掉了眼泪。不是委屈,是急货不能按时送到。”她说。

然后每个人都知道故事的走向。只有“极速送达”的体验,才能带来远超广告的震撼。JD.COM能成长为今天的JD.COM,孵化出今天的京东物流。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闪耀的个体最终汇聚成宏大的叙事,京东物流与走向更光明未来的轨道牢牢相连。

转型乙方,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从自建物流开始,JD.COM无疑选择了最稳健的道路。

2010年,京东物流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包括“211限时达”和数字化提速等。京东物流整体业务发展迅速,使得体量变化,无数数据涌入。品类扩张等一系列新的业务变化,让京东物流当时少了几层皮。从仓储到分拣到运输到“最后一公里”,京东物流把几十甚至上百公斤的包裹做成了“211限制”,最终实现了“以体验为导向”的一贯理念,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壁垒。

在王振辉看来,“‘211时限’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且不是局部的可能,而是全面的可能。”




十几年来,京东物流逐渐壮大,但从未停止发展。

“京东物流的梦想是成为全球领先的物流供应链企业。“2020年10月22日,在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王振辉提出,这个梦想的核心在于开放和技术。”京东物流始终把自己当成乙方,把复杂和困难留给自己,把简单和方便给客户,通过简单和极致的物流科技产品,解决不同行业复杂的物流供应链问题,提高流通效率。"

同时,在本次峰会上,JDL京东物流科技品牌正式发布。在今年年初将技术驱动发展战略写入三大核心发展战略后,京东物流作为JD.COM集团孵化的“独角兽”,已经开始通过技术构建“第二条增长曲线”。

沿着这条路,王振辉为京东物流描绘了一个未来:京东物流将继续加强开放战略和技术驱动,用智慧大脑助力产业供应链,用智能引擎替代原产地经济,为社会基础设施注入数字化力量。同时,在不断加强物流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未来五年京东物流将使用超过10万台机器人;在技术开放方面,京东云仓将在三年内实现全国各区县全覆盖。

最好的服务体验背后,是不变的初心。那些无数次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无畏努力,终将走向在既定轨道上缓缓开启的京东物流的下一个十年。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