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速互联网的普及,只要你有一部智能手机,你就可以成为短视频制作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通过短视频、分享、赞和罗列等一系列网络社交手段来展示自己,这让很多人沉迷其中。
在庞大的短视频制作者中,也有未成年人。日前,有家长向记者反映,一些用户量巨大的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短视频。
今年9月,成都小学生家长姜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这款App时不时向自己推送包含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起初,姜先生认为平台推荐的是一些年轻用户的经历,但推送的明显暴露未成年人隐私的视频越来越多,让姜先生有些担心。
成都小学生家长:经常发一些在家穿的短视频,类似居家用的睡衣,发到App上展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感到很不安。
记者下载了“小红书”App,选择了用户年龄在20岁的成年人。随后,App推荐记者选择兴趣板块,记者选择了“阅读”、“文具手册”等。记者在注册App的短视频页面后发现,该页面曾推荐过很多与“日记账号”相关的短视频,几次刷屏操作后,一些以未成年人图片为封面的短视频被App推荐。
记者在几个短视频中发现,视频拍摄者本身都是未成年人,在用手机自拍时,镜头都直接对准了他们的隐私部位。
在一个短视频中,位置坐标显示为深圳,短视频下方还加上了“深圳校服”的字样。记者发现,这段长约1分钟的短视频,跟随一名穿着校服的女学生,一路走过教室,最后进入女厕所。在视频提供的“弹幕功能”中,有人留言询问“这是哪个学校的校服”,也有人要求短视频发布者“介绍一下”。
在App页面上,大量以未成年人为主角的短视频,有时还伴随着关于网络游戏的短视频,其名称和封面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名为“游戏解说”的视频账号贴出了一段游戏介绍的短视频,直接用女性角色赤裸的身体作为封面,视频中还标注了“不穿衣服跳舞”的字幕。
而一些封面暴露的女性视频和大量包含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也混杂在一起,用户无法选择设置区分。
记者发现,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存在大量用户留言和弹幕,部分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在一个未成年人介绍自己写作业的短视频底部,有29条评论,其中一条说,“姐姐,你喜欢叔叔吗?”还有人留言“交个朋友”“认识个人?”有人问了未成年人的联系方式。
审查有漏洞的未成年人“带货”
记者发现,“小红书”App在其官网上称用户数超过3亿。记者在两个多月的浏览过程中发现,该平台存在泄露未成年人隐私、消息审核不严格等乱象。平台如何管理短视频,青少年进入平台后如何发布视频?
有家长表示,在浏览梳理了约100个含有未成年人视频的账号后,发现“小红书”app中出现了“早熟”、“交友”等不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的内容平台内容,对平台审核提出了质疑。
成都小学生家长:我觉得这个App应该先检查一下这个未成年视频是否适合发出去。发出去之后,下面还有很多不堪入目的留言。孩子会不会分享自己的位置让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记者向“小红书”app举报了一些出现在“小红书”平台上的小短视频问题,并了解了相关情况。
记者:我看到平台给我推了很多未成年人。这是怎么回事?
工作人员:你在这里注册的时候,会要求你选择一些你喜欢的类别。如果你选择,你会根据你的选择做推荐。如果没得选,系统会随机推荐。
记者:比如有一些成年人的短视频,有一些同样暴露的女孩,有一些炫耀内衣的女孩,都混在一起了。
工作人员:真的很抱歉。如有相关内容,此处可能不监管。如果看到,建议你举报。
记者:我举报了你才能处理是吧?
工作人员:因为这些“笔记”有一部分会同时发布,所以这里有很多是系统复习的,也有一部分可能不复习。
“小红书”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短视频数量较多,造成了审核漏洞。但记者发现,“小红书”App的用户协议中特别指出“应当注意保护青少年个人信息”,但《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协议中却写明“监护人在使用社区、网上预约等信息发布功能时,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的,即表示其已同意根据本政策内容收集和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有法律学者表示,这样的用户协议,意味着平台默认监护人对短视频中出现的未成年人内容的监护,一旦发布,就意味着监护人的同意。然而,在对“小红书”平台工作人员的进一步采访中,记者得到的回复是“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开放,不需要实名注册”。
“小红书”App工作人员:我们现在没有未成年人在平台注册的要求。目前没有要求实名认证,所以基本上有手机号,有QQ,有微信,都可以注册。
一方面未成年人可以注册拍摄发布短视频,另一方面在用户协议中写明默认在监护人的监管下发布视频。法律学者指出,这样的做法,平台有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嫌疑,也造成了目前内容审核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因为孩子没有办法判断自己的一些隐私信息,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可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发了这个视频之后可能也不太了解影响。但就平台而言,未成年人的账号必须额外监管,任何未经监管就随便发布的内容,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除了未成年人隐私被泄露的问题,记者还发现,一些小学生也成为入驻“小红书”平台商家的“货物主播”。在这个平台上一个名为“苏易衣”的用户里,一个穿着某小学校服的女生正对着镜头,介绍着一个内衣的使用体验。
记者发现,这个名为“苏11”的短视频用户是一个内衣品牌。在这款App中,“素衣衣”发布了37个短视频,其中6个视频包含未成年人,大部分视频都是介绍内衣的穿着体验。在一个短视频账号里,也有很多未成年人穿内衣的图片,还有网购商品的名称和截图。有网友评论称,该账号“不应该为了卖衣服而在网上发布别人的宝贝”。
短视频平台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
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中短视频用户达8.88亿,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特点及保护》调查报告,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法律学者指出,在短视频受众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网络平台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用户和信息的管理,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信息或者违法犯罪行为。对于短视频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注册渠道,法律学者表示平台应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短视频进行专项分类管理,不得允许其账号与成年人账号混用,不得主动推荐给陌生用户。
【/s2/】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四新:【/s2/】我们有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一定要保证未成年人的信息安全和他(她)的线上引起的线下行为的安全。只要存在安全漏洞,不管是什么样的误导信息,或者诱导青少年采取不当行为,这些平台都有责任避免,也有责任去做积极的事情。【/s2/】如果平台没有采取防范措施,或者没有能力做到,我们的处罚也要及时跟进。
关于实名登记问题,自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涉及互联网社区的管理规范陆续出台,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跟帖评论服务、群信息服务、公众账号信息服务明确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法律学者指出互联网平台疏于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损,也将受到法律问责。
新晚报综合央视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