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闲置交易网(一边买二手一边转闲置,年轻人热衷二手交易是因为穷吗)

34岁的刘文新为了给幼儿园的孩子买儿童书柜和黑板架,和父母吵了一架。父母坚持“为什么孩子用别人的二手货”,但刘文新认为没必要买全新的耗材。最终,他花了商场1/3的价格,从邻居家搬回了一套设备。

15000的名牌包,8000元带走;1000元化妆品,未开封价格650元;宜家的边货是免费的,你可以在同城的家里取...打开二手电商交易平台,这样的二手商品信息随处可见。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二手商品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售商品,估价回收,成为很多年轻人打卡消费的新去处。

“买家”和“卖家”身份的重叠,是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在年轻人中复兴的背后。近期国内外多家机构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二级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院联合咨询机构、二手交易平台发布《2021年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称,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的约3000亿元增长到2020年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接近3万亿元。“闲置交易已经从一种相对小众的省钱行为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特别受到80后、90后这一代消费主力的喜爱。”

二手交易,一种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沉寂的消费方式,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又复苏了?

为了省钱,不仅仅是省钱

“移动并整理一张实木桌子、三套宜家货架,目测其中的90%。无磕磕碰碰,有兴趣者私。”在沪上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的费阳,在朋友圈看到了前同事的转让消息和图片,然后花150元买回了一个原价接近600元的货架。“老同事要搬去张江,有些东西在新房没地方放。这个架子只用了半年,丢了可惜;我只需要在车库里放上架子和工具就行了,没必要买全新的。”在费阳看来,这样的交易是两全其美的。

费阳已经逐渐习惯了在购物前逛二手交易平台。“有时候不到半价就能买到90%的新东西,有时候七折就能买到全新的二手物品。”去年秋冬,他想买某品牌的床上用品四件套。专柜价格超过3000元,即使“双12”折扣价仍在2500元左右。“后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有人转让了全新的未拆封包装。卖家说是公司发的福利,大小不能自己用,只要700元。”现在这套被褥已经铺在费阳的床上。

某二手交易平台统计了去年618期间的销售数据,由于恰逢毕业季,学生中转卖最多的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其中笔记本电脑的分销占比超过60%。随着毕业生步入社会,洗衣机、迷你冰箱、灯具、电脑桌的搜索热度持续上升,这些家电的热门价格集中在500-1000元区间。

消费二手货省钱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29岁的郭鹏三年前离开北京,来到上海。当初北京几乎所有的家具电器都是送人或者通过二手平台处理。在上海,他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离职后自己创业,搬了两次家。同样的待遇也适用于:“当代人在‘生活’上的花费最多。为什么要浪费付出高房价的空房去堆基本没用的东西?”对于郭鹏来说,“分手离开”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同龄人的生活方式。比起习惯囤积闲置物品,坚信“总有一天会用到”的父母,他们更愿意通过二手平台流通,“有大买卖就买,反正物流快。”

二手交易市场的热潮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消费模式。24岁的市民杜楚然住在浦东新区罗山路的一个住宅区,她从大学开始就喜欢收集香水,但数百美元一瓶的价格让她望而却步。但是在二手平台上,有人买香水,装在小瓶子里,以毫升计价。她可以十几元的价格买下来,试着决定买不买整瓶:“这样可以用最少的成本‘试错挖矿’,找到自己最喜欢最合适的。”

在知乎上一个“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二手交易”的问题中,几乎所有回答的首要原因都是“因为真的便宜”。然而,记者走访发现,低价并不是年轻人热衷二手交易的唯一原因。

从事金融行业的刘文新,家住浦东新区康桥地区的一个别墅小区,家境不错。他坦言,在衡量商品价值时,更看重“是否有必要”。“比如一米多高的儿童书柜,孩子用三年级左右就差不多了。与其买新的,不如找个质量好颜色好的二手;如果以后颜色保持的好,我也会送给有需要的人进行第三次回收。”在他看来,“物尽其用”、“循环利用”是在给家庭和社会“减负”,“为什么不为自己和社会选择一个更好的方式呢?”

体验旧物的文化意义

走进年轻顾客所在的TX淮海商场4楼,一排排的衣服、叠放的包包和放在托盘里的项链、手镯,在昏暗的灯光和斑驳的木柜映衬下,就像是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商场里的集市,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拍照。仔细看,这些商品都是国际知名品牌的二手商品,大部分已经在品牌店里消失了。这样的中世纪奢侈品店,正在成为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的“心头好”。

从南浦大桥的滨江地带到巨鹿路的梧桐树下,二手奢侈品店不断开张。在小红书搜索相关关键词,可以找到大量的“店铺攻略”和“店铺笔记”。

走进陆家浜路的一家古奢侈品店,一些品牌店还在卖款式,二手价格根据外观维持在原价的7-8折左右,有的款式甚至可以5折买到。前来购物的市民刘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对于日用包,品相好的二手货比专柜新品划算多了。”

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柜台内陈列的各类非贵金属首饰价格普遍在1万至2万元之间,比如今柜台内正在销售的全新同类产品还要贵。“许多消费者选择二手商品,是为了找到那些不再生产的限量款。这些款式的二手货价格会比原价高。”一些中世纪奢侈品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复古”的流行,这些二手商品的价格水涨船高。以某品牌非贵金属胸针为例,三年前价格在3000元左右,现在已经超过15000元。“除了名人带货,追求独特和个性也是消费者转战二手市场的重要原因。”在海外经营二手家具和艺术品的高女士去年在上海市场“试水”:“有些消费者也会询问二手商品的产地,因为‘他们想知道喜欢同一件物品的前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买一两件中世纪家具在年轻人中很常见。

根据quest mobile《2021年新品牌人群洞察报告》,Z世代24岁以下人群更注重“潮流消费”和“二手交易”。从移动购物app的活跃渗透率来看,二手消费已经成为Z世代的一大标签,麦肯锡公司在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奢侈品消费进行研究后提出,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年轻消费者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更愿意购买二手商品。

不仅是服装等二手奢侈品,家里的几件旧家具和物件也被很多年轻人认为是“有品位”的。刘文新家最新的沙发旁边,放着两把1970年的椅子,“比我自己还老”;书房有一个旧二手灯,市面上没有合适的灯珠。最后有人托人从一家专门修二手家居用品的店找来的。杜楚然在家吃早餐喝水,用的是北欧中世纪的杯子。

这些二手商品往往具有其诞生年代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类二手商品的经营场所往往脱离传统的“店铺”,成为集商业消费、咖啡厅、艺术展览于一体的新业态。去年,北京的中世纪家具店“回到20世纪”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店,专门用于设计画廊区,展出艺术家的作品。创始人曹锋曾表示希望将“博物馆概念”传递给家庭装饰。目前,徐汇区上海湾下沉广场正在举办一场设计展,由一家设计机构组织,带来了过去130多位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产品。“一线城市的居民对二手家居用品的接受度很高。”有经营者告诉记者,“上海的年轻人有很好的审美素养和国际视野。从格拉斯哥学校到孟菲斯风格,他们愿意购买和使用这些二手商品,将他们的生活和历史与世界联系起来。”

线上火爆,线下多样

当龙场路的杨浦花鸟古玩市场被称为“上海市中心最后一个旧货市场”时,很多网友感叹二手市场随着城市更新渐行渐远,费阳也习惯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

“易于搜索和比较价格。从购物的角度来说,网上二手交易比线下二手市场方便多了。”许多二手交易平台的用户也有费阳的感受。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的“双11”数据显示,11月10日晚20: 00至11月11日晚24: 00,该平台手机等3C产品B2C业务支付订单超过17.1万单,而C2B手机回收业务提交订单超过5.7万单。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卖双方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从中可以看出消费升级的轨迹。”在以万文收藏品为主的业主APP上,85后人群占比超过30%,90后、00后消费者增长更快。起初,这些年轻人大多消费几千的“入门级”收藏。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会卖掉原来的藏品,然后购买更有价值的物品,买卖消费“螺旋式上升”。

不仅如此,活跃在各个社区和企业的“二手闲置群体”也是二手商品交易的重要战场。刘文新的社区微信群经常发布二手闲置物品信息,从数码产品、育儿产品到家居用品,业主发布个人需求和心理价位“购买”。费阳原本住在浦东的杨炼地区,每个社区都有多达5个闲散交流群。搬家后,新小区的邻居也发来了小区闲置交流群的二维码。“这些二手交易平台具有明显的社交特征。”通过二手交易,刘文新和小区里其他几个“二宝家庭”走得更近了。在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网友可以根据自己对二手交易的兴趣进入几个圈子,“古籍”、“汉服”、“手工”等“圈子”聚集更多的人在网上交流。



二手书店“多抓鱼”受年轻人欢迎。

在线上二手商品交易蓬勃发展的同时,线下二手商店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特色和小众成为这些线下商店的显著特征。在福州路上的一家商场里,各种动漫店应有尽有,二楼拐角处有一家店铺,专门收藏二手“怪兽”玩具。三楼另一家店回收不同年代的奥特曼玩偶,清理包装后再次出售。在富民路上的一家古奢侈品店,某品牌历年限量款的一整面墙,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打卡”。

以经营二手书为主的捕多鱼回收店,现在已经在安福路上扎下了根。走进店内一楼,由二手衣服和干燥植物改造而成的装置艺术展正在进行。旁边的冬装强调“少买精买”,楼上的二手书作为补充。此外,这里还举办了跳蚤市场,集中展示唱片、日用品、玩具等与品质生活相关的物品——以二手书籍为基础,全新空的展示消费模式,正在探索“二手市场”的另一种可能。

说我爱你并不容易

然而,记者走访的所有热衷于二手交易的年轻人,无一例外都表示有过不愉快的交易经历。

二手商品在“新旧”之争中首当其冲。郭鹏曾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了一台破壁机,对方形容“用了不到10次”,“九五成新”。但货到后,他发现不锈钢刀片变形,电线接头损坏。但卖家坚称“已如实描述”,并表示“这些问题在照片里都能看出来”。郭鹏对此非常不满:“谁会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放大照片看叶片是否变形?”

记者发现,二手交易平台几乎全靠卖家自定,没有标准依据。

随着二手市场的火爆,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货。杜然曾花600元从专卖店买了一瓶1350元的香水。拿到手后,他发现味道和包装都有问题。发现问题后,卖家立即承诺退货,但“不能留下任何评论”。然后她花了600元从另一个卖家那里买了一瓶,卖家答应“验货”。所谓“验货”,其实就是卖家根据她的需求,提供各个角度的照片,然后她找网上“有偿鉴定”服务。“当时把照片送到第三方网络鉴定,结论是真的。”但拿到货后,杜楚然才发现,虽然包装看起来很精致,但味道明显是假的。经业内人士介绍,他才知道有人回收真瓶,倒进假香水里。

记者发现,二手平台上有很多“验货”服务。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仅凭几张照片就得出结论的方式,未必能真正确定商品的真伪。

“现在有些人会拿网上买的中世纪产品。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真是假。”有二手奢侈品店经营者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一些款式的二手奢侈品价格正在飙升,这些已经停产多年的产品出现了新的仿制品。“现在很多二手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二手商品价格没有参考标准,无法拿到专柜对比。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老’假货的真伪。”

与一般发生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手消费相比,二手交易的关系往往是“人对人”的,很多出售二手闲置物品的卖家也会遇到“奇葩买家”。郭鹏曾经以450元的价格转让了一件全新的羽绒被,买家签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降价到200元,折腾了近一个月。“后来我才知道,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很多这样的消费者,这种行为叫‘挨刀’。”从那以后,郭鹏每次送货都会录下全程视频,为自己保存证书。

据悉,针对二手交易中的这些问题,各个平台也在努力改进。比如某二手交易平台推出了“验货”服务,卖家可以在买家付款后,将商品送到第三方认证机构,确认真伪后,凭证书寄给买家。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效仿日本等二手交易发达国家的经验,给出商品新旧程度划分的具体标准。

主编:史晨露文字编辑:简公博标题图来源:摄影:董天野

来源:作者:简公博

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