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的一天,青海省门源县寺沟金矿十三采金队的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忙碌。当时采金设备简陋,经常需要工人盯着溜槽,时不时的清理溜槽里的石头。这项工作并不难。
6月的一个平常日子,其中一个工人意外地在溜槽上发现了一块黄灿灿的石头,看起来很像金子。这位工人显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如果这块石头真的是金子,那就是非常罕见的宝物“金块”。
金块又称天然金,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金块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习惯性地将100克以上的天然金块称为金块。
激动之下,工人们把它从斜槽中拉了出来。检查后发现确实是金块,而且还是巨大的金块。体重达到了6577.5g。虽然金块不是纯金,含金量不到100%,很多情况下甚至不到70%,但天然金非常昂贵。虽然金块中没有固定的价格,金块往往比同质量的黄金高出2-10倍,但即便如此,人们也没有办法买到,因为金块非常稀有,一旦被发现,往往会被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
多年来,中国人经常在野外发现金块。比如2015年,新疆的一个牧民在路上发现了一块金块。
这块金块是他在清河某矿区闲逛时,在地上发现的。当他把它带回家时,他发现金块重达8公斤,非常罕见。有人为此支付了300万人民币,但牧民拒绝了。
中国伏牛山区也发现了金块。1988年,当地村民张占魁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散步时,在水中发现了一个来自黄澄澄的东西,当他捡起来时,看起来像是金子。黄金是一种软金属。古代人习惯把金子放进嘴里来辨别。如果能在黄金上咬出牙印,那就是真金。张占魁用嘴咬了一口,发现这竟然是真金,而且是稀世珍宝“金块”。
后来,这块金块被移交给了当地的博物馆。经过评估发现,这块金块重964.5克,含金量达到93%,已经属于“镇馆之宝”级别。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也想去野外捡金块,但其实金块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金块,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地方才能形成金块。
金块的主要成分是黄金。如果该地区没有金矿或矿脉,附近就不会有金块。值得注意的是,金块并不仅仅存在于金矿中。如果当地有金矿脉,但金矿脉含金量低,一般商业采金公司不会开采,但含金量低的金矿脉也能产出金块。比如伏牛山村民发现金块后,专家立即对这一代进行了考察,发现了5吨金成矿带,但因为含金量低,一直没有开采。
黄金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我们平时看到的恒星,其实是一个“炼丹炉”,可以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通过核聚变一步步产生其他原子核,直到铁核。铁之后,黄金不能在恒星核聚变中产生,而是通过中子星合并或超新星爆炸产生,地球上的黄金也来源于此。
地球形成之初,地表温度非常高,整个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黄金密度高,它会逐渐沉入地下深处。
但随着板块运动,地球中的黄金会逐渐来到地球表面,形成“岩金”,并不是金块。
当流水经过时,岩金会被流水侵蚀溶解,带到下游,逐渐沉积在下游平缓的地方,形成“砂金”,这就是古代淘金者淘来的东西。
砂金也不是金块。只有当砂金和其他矿物在合适的pH值和环境下凝聚在一起,才能形成金块。
其中,金块形成时间越长,杂质含量越少,含金量越高,体积越大,价格越贵。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有金矿和流水的地方都会形成金块。金块的形成是偶然的,这也是它如此珍贵的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知道金块的价值,而是把它当作黄金来熔化。即使有人发现了黄金,但是因为金块的归属等等问题,交给金块的想法比较淡薄,导致我们没有好好研究金块,希望以后规范金块的归属,让更多的金块发挥自己的价值。
#金块# #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