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次大型香火现场,是从读书集团在拼多多买书的一个拼读环节开始的。
对于一个有纸质书情怀的人来说,一本书是否正版,印刷排版是否正规,是哪个修订版,翻译的好坏,都是需要考虑的范畴。简单来说,正版书是购买实体书的底线。买正版书的渠道很多,但在拼多多买书之所以能称得上“香”,是因为价格太实惠了。
2021年3月31日至5月15日,拼多多启动首轮“更多阅读月”,宣布官方补贴5000万阅读资金。100亿元补贴后,原本需要30.6元的“无忧杂货店”,在拼多多只需8.5元就能买到。
低价正版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微信、微博、豆瓣、小红书等阅读群体中出现了购书狂潮。整个4月,群里新闻最多的不是对某本书的讨论,而是团购书。另外一个附加的现象是,原来53人的团增加到了155人。
虽然第一轮“多读书月”活动已经结束,但群里的气氛并没有降温。似乎大家都在期待更多类似“更多阅读月”的活动。
这些喜欢拼书的人
5月17日,拼多多发布“更多阅读月”书单。回顾这次多多读书月的活动,最受欢迎的20本书中,不仅有《谢友杂货店》、《小王子》等文学类畅销书,《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读过这本书》等心理学书籍,还有《乡土中国》等社会学著作。甚至在最热门的榜单上,还有“民法典2021版”。你要像鸟儿一样飞到你的山上去,《安心是家》、《霍乱时期的爱情》、《罗生门》、《万历十五年》等文学名著都成了书虫们最喜欢的畅销书。《浮生六记》一上线就销售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了两次。
在“更多阅读月”的书单中,涵盖了社科管理、人文历史、小说文学等多个门类。有温度的阅读数据背后,依然有阅读月新鲜的消费案例。
孟莉(化名)是沪上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坚持每天至少阅读一小时。此前,他多在当当网或线下实体书店买书。4月15日,他在书友中看到“更多阅读月”的活动,尝试购买了品多多的第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一部名著。实体店售价大多高于30元,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加持下,价格低至8.8元/本。孟莉第二天就收到了这本书,“我觉得闻起来真香”,然后就在“更多阅读月”频道转悠,一下午“冲动”地买了《美洲怎么了》、《昨天的世界》、《永恒的尽头》之类的书,总价才200元。
“起初,我是出于好奇才买的。后来发现读书月推荐的书单很不错,还能拼,还能互动。”孟莉说,在过去的一周里,他的书友会小组充满了拼写链接,他还认识了几个兴趣相似的朋友,因为他买书是为了拼写列表。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精神消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官方补贴,也是对知识普惠理念的一次实践。”“多多阅读月”负责人表示,参与阅读月“购物清单”的消费者身份多样,有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北上广深企业高管、CBD白领精英,还有豆瓣文清、小红书美妆达人自发晒单。
刘志红是一名律师,常年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工作状态,那就是“随时随地”。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时间规划能力。读书是点缀在工作中的调味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丝不苟的职业装和公文包是他面对客户时的标配,但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经常在公文包里放一本书,供闲暇时阅读。
没想到,收入不错的他,竟然是群里分享购书拼书这个环节最积极的人之一。
为了更快的拼出顺序,他还时不时分享自己买书的心路历程。他在微信群里分享的第一个拼写链接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烧友》。"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霍弗以前是一名码头哲学家."在买书之前,刘志红会对他想读的书做一点研究,以确保他读的每本书的质量。拼读过程给了他一个分享选书经验的出口。
一个月的时间,他买了近10本书,却只花了不到100元。
好书和乐趣是他行为的一种解释。书本身的质量一定是他选择在拼多多购买的底线。
“以前没用过品多多,这次还是好闻。”年收入近百万的刘志红,之前对拼多多有偏见,对拼多多几百亿的补贴不感兴趣。这一次让他觉得品多多是香的,是品多多起家的“拼”游戏。
每当有人分享一本书的拼写链接时,就会爆发一场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找人拼单子的时候,其实是在展示自己的单子。作为这个群体中收入最高的人之一,刘志红读的书被许多人追随。他也很乐意分享自己对书的理解,成为了很多读书月的忠实粉丝。
事实上,刘志红并不是“KOL”群体中的唯一一个。
袁萍以前是一家金融企业的高管,现在在家带娃度假。在同事眼里,袁萍是一个雷厉风行的标准职业女性,报告里几乎每一个数据都要亲自核实。这种对数字的敏感也传递到了她的生活中。
虽然收入没有成为家庭问题,但她还是有货比三家的习惯。她曾经是拼多多的常客,也享受过100亿补贴带来的福利,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在拼多多买书。
“我这次开始在拼多多买书,是因为100亿补贴的背书。”袁平此前曾向拼多多购买补贴100亿元的产品。她以为补贴100亿的产品一定程度上是拼多多背书,质量有保障。这次看到一本标着100亿补贴的书,让她很想试试。之前想看却因为《恶意》、《三体》等各种原因错过的书,这次一起买了,总共才22块钱。
“一套三体不到20元,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价格虽然不能决定一本书的好坏,但确实能影响人们的购买欲。某种程度上,这和收入关系不大。
微信群里的情况并不独特,但也引发了其他社交平台的购书狂潮。
一次买五六本书是很常见的。很多人买书都是抱着先买后囤的心态。这本防爆书只需要2.5元,100元可以带走10-20本,可以直接存放下一年的口粮。
面向知识包容的产品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多阅读月的产品设置中,拼多多祭出了“百亿补贴”神器。通过设立5000万阅读基金,倾斜流量,大规模补贴优质书目,组建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经典丛书等权威出版社。通过千人千面,消费者可以在五元区、十元区、好书推荐区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如《生活海》、《秦腔》、《失乐园》、《文成》、《失去的卫星》,深受读者喜爱,也涵盖了马尔克斯、聂鲁达、渡边淳一、麦嘉、贾平凹、余华等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
真正从阅读中受益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阅读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书的质量。传统“低价区”的书籍往往意味着质量普遍不高,存在大量劣质读物。
这一次多读书月的“低价区”(五元区、十元区),就是通过平台官方补贴100亿元,让原本的正版高价书低价化。这次上榜的大部分书都在“低价区”,来自权威出版社,属于经典书目。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多阅读月”本质上是一个知识普惠行动,通过100亿元的补贴来推广廉价优质的图书,让更多人向下看到这些好书,吸引更多人养成低价阅读的习惯,为对价格向上不敏感的人群提供新的购书方式。
当然,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的背书才能保证图书质量。
当当网负责人认为,拼多多作为电商行业的领头羊,势必会努力拓展外延,做大蛋糕。具体来说,在图书行业,作家可以通过写作赚钱而不被盗版侵权,就是在做大蛋糕。“我们相信拼多多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构建行业的制度优势,让图书行业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学术出版机构。近年来陆续推出甲骨文、索恩、思想社、九色鹿等学术爆款。多多读书月活动期间,其甲骨卜辞系列大受欢迎,畅销图书《赵构区夏》、《奸细汉奸》短时间内售出千余册,也成为多多读书月读书榜历史类畅销TOP5书目。
“这是品多多社科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成立以来的首次大型平台活动,创下了我们社的店铺付费新高。”社科文献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收到了读者的反馈,利用活动期间10本特价书的购买名额,购买了所有甲骨文书籍。“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接下来,他们计划与拼多多平台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将其更多的“学术爆款”图书推向市场。
在此次专项补贴期间,拼多多的消费者对购买纸质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约30%的消费者购买了5本以上的书籍。当下时间的碎片化,阻挡不了读者对经典的热爱。
“浅喜如苍狗,深爱如长风。现在流行的多媒体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更多是浮躁、肤浅、低效的阅读,而缺乏的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阅读,构建一个自成一体、稳定的知识逻辑框架和价值体系。频繁点击所获得的一点点阅读刺激很快就会过去,而经典作品就像长风,有时看似停止,但将来又会在你的生活中重新开始。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也是文学的价值。”
天地出版社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他们收到了这样一位文学爱好者的留言,“这样的评价是我们出版社莫大的荣幸”。据他分析,这个活动也是整个图书行业的催化剂,帮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正版的、有附加值的知识文化。“后续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满足知识消费的需求。”
“作为国内发展最快的知识消费平台,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推动更多实惠的正版好书上架,践行全民阅读。”品多多高级副总裁徐丹丹表示,虽然“更多阅读月”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品多多的知识包容行动不会结束。接下来,拼多多将通过多种形式,为平台上的8亿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图书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拼多多而言,无论是“多看阅读月”还是“大众创客计划”,都是新经济平台从单纯满足买家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拓展”,这也体现了拼多多基于自身平台定位,帮助知识普惠,不断向消费者输出价值,与社会力量“向上共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