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幸福感?
一个典型的误会是把心理资本误认为员工幸福感(employeewell-being)
员工的幸福感能够形成积极的态度,自然导致高绩效行为
所以,不少人力资源部已经从传统的选用育留功能转型为“员工关怀中心”,致力于通过EAP计划等形式治愈劳动负荷形成的损害,提升员工对于幸福的感知
要么是不断地投入福利成本来讨好员工,要么是一遍又一遍地灌输正能量和心灵鸡汤,甚至,一些企业还走向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模式
例如,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为了让员工珍惜工作,感恩企业,竟然组织组织到员工到人才市场再求职,参观贫困地区甚至监狱……逻辑似乎异常清楚——“了解别人有多惨,才知自己有多好”
但是,随着不断的成本投入、喋喋不休和啼笑皆非,员工似乎消除了“不满意”,但是,却并没有导致“满意”,自然也没有形成员工积极的工作状态
“治愈消极性”和“形成积极性”之间是两条逻辑,单纯增加“幸福感”的做法与心理资本无关,那种“幸福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心理慰藉而非真正的“幸福”,这些企业是误入歧途
心理资本=心理能力!
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能力,换句话说,是一种处理外界信息输入的心理机制
当员工具备了这种心理能力或心理机制后,能够适应性地“运用不同的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感”
不难想象,当员工或组织具备足够的心理资本时,其总能以积极的方式来行动,自然能够获得高绩效
在此基础上,路桑斯等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让人兴奋的强化
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动态资源,不仅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维持,还能够形成增长
当某一个维度的心理能力受到外界冲击时,其他维度的心理能力将发挥作用,持续引导员工的积极行为
换句话说,他假设心理资本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心理资本的累积过程是不可逆
这种阐述却容易让人产生质疑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的个体特征,能够被特定情境、事件所影响,说到底,就是来自于个体的现实体验
既然如此,为何负面的现实体验不会造成心理资本的衰退?
现实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明星职业经理人”空降后水土不服就是典型
当某人空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排外的文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实的既得利益集团,他的一切积极行动都有可能收效甚微,极有可能产生“失控感”
假设他不能从这样一个造成负面体验的环境中脱离,心理资本就有可能衰退(当然,也可能重新建立)
从这个角度上说,假设心理资本的累积是不可逆的过程让人质疑
但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似乎都没有过多关注这一话题
心理资本不是“燃料”
一个颇具诱惑的想法是:如果针对心理资本设置一些微观干预模式(microintervention),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在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事实上,路桑斯等学者也设计了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式(PCI),试图通过一些情境练习来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
这些练习的原理是使员工通过成功体验来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机制,并希望这些心理机制能够被迁移到现实工作情境中
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我们甚至可以假想若干心理专家经营的“加油站”,专门为员工提供“燃料”
神奇的是,这些燃料在首次添加后就可以一劳永逸,随后会跟随员工的实践活动自动累积
如此看来,HR们似乎需要转型为心理专家
所以,在“员工关怀中心”之后,人力资源部再次进化为“员工能力发展中心”,他们的主题已经不再是“治愈损害”和“提升浅层次的幸福感”,而是真真正正地累积心理资本,打造“深层次的幸福感”
我观察到的一个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内的情境模拟来对员工进行能力训练,搭建了“企业剧场”
他们的原意是发展高潜质员工的素质(胜任力),但在我后续的跟踪观察中却发现,在诸多的素质维度中,心理资本的上升最为明显,且对于绩效的影响相当明显
那么,这种转型是正途吗?如果关于心理资本不可逆的阐述是准确的,这种由“员工能力发展中心”推动的情境练习就是一种正途
但是,如果心理资本会在现实体验中容易出现衰退,这种微观干预模式就只能是管理系统的辅助
举例来说,情境练习让员工产生了较强的自信,但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员工被分配到不合理的岗位,同时缺乏强大的后台支持,是否会使其自信衰退?又如,员工虽然充满了对于事业发展的希望,但企业却缺乏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正向的价值观,是否会使其希望流失?
微观干预尽管是定向塑造心理资本,但其形成的体验相对于现实工作环境还是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心理资本是“燃料”,其绝不会主要由外部的“加油站”来供给
那些脱离工作情境的虚拟世界中的成功更像是一个乌托邦,真正的“加油站”,是为员工生成成功体验并转化为心理资本的企业管理系统
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正因为路桑斯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一种通用的(非组织专有的)心理能力,那么,员工的迁移必然是没有沉没成本的,这就意味着,一旦组织本身不能够提供适应的环境,员工的积极行为有可能包括“逃离”
如此看来,心理资本对于企业是否会产生负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心理资本?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对于管理学的意义
但是,实践界和学术界运用这一概念的模式可能需要调整
强大的心理资本可能是海底捞、苏州固锝、德胜洋楼、澳洋顺昌等标杆幸福企业的共同特征
但是,对他们进行对标,应该是管理系统的对标,绝对不是几堂“幸福课”就可以实现的
我的忧虑不是杞人忧天
至今,我已经看到了若干打着“幸福课”的幌子售卖的培训和咨询产品

成功学、心灵鸡汤被重新包装后粉墨登场,不厌其烦地要向员工灌输正能量
老板们不去思考自己的管理上有什么差距,反而是责怪员工缺乏心理资本,宁愿花钱送员工参加刘一秒们的培训,购买正能量
一买一卖,这一心理资本的市场异常繁荣,却让心理资本这一精彩的概念一再被误读
营造公司良好氛围,是搞好团队建设的关键当一个会调动大家情绪的HR群雁高飞头雁领一位好的HR,一定是一个会调动属员情绪的人;不会调动属员情绪的HR,他们的职场可能会缺少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营团队是一篇散文,领导能力却是一首诗歌,当好主管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更要有使属员激动的思想优秀的主管一定要善于学习,读书学习不仅能增强和启发人的智力,而且还可以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在不断学习中把自己的才智运用到带领团队中去,并在职场上充分调动大家的热情为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壮大自己的队伍,优秀的主管知道只有职场氛围好,士气才能高为达到成功的目的,眼睛必须牢牢地盯在职场的结合、影响、效果上,把属员的各种长处融合起来,不去揭露挑剔别人的弱点,鼓励所有积极因素的联合把握好三类人员的情绪一位好的主管必须会以理服人,又会以情动人在职场上可以把属员分为三类人一类是进取心强,好胜心切,相对而言拜访也十分...
培养团队意识,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企业全体职工的长项在工作中都能得到有效发挥,那么人人都是块闪光的金子对能力强又有主见的员工,只要正确的引导,就可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思想比较保守、依赖性强、踏实肯干的员工,在引导的同时,则应有具体的要求,让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工作任务;在相互配合协作方面,要考虑员工的互补性,用最佳组合方式,就能很快实现团队目标培养团队意识,要树立领导的威信和感召力领导的威信使员工有种敬畏感,可以使员工服从企业的安排与整体利益“正己”方能“正人”,自己作为公司的总经济师和领导班子中的一员,在成本管理实施的每一环节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让员工心服口服,才能树立起领导威信...
领导才能,谦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