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年轻人第一次看到社会的复杂是通过招聘网站。此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几家招聘网站被央视“3·15晚会”通报。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贴吧、论坛、QQ群等各种社交平台上,出售简历的信息随处可见。而这些只是目前招聘平台乱象的冰山一角。
人才要找工作,工作也要找人才。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招聘平台成为必要。网络招聘平台将线下的职位介绍转移到线上,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服务优势,有效促进企业与求职者的信息匹配。
但很多年轻人通过招聘陷入“消费贷”“培训贷”的乱象,招聘平台卖简历。甚至有人直言:这个年轻人不能再相信招聘网站了。为什么招聘网站在一些人眼里从求职者的“法宝”变成了诈骗工具?
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动机。激励通常被定义为一系列奖励或惩罚措施,旨在诱导某些经济主体从事特定行为,从而产生其他经济主体需要达到的结果。不同的激励会使不同岗位的人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今招聘网站的乱象,恰恰是一些激励措施的结果。
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免费。通常有一个最终付款人。招聘网站对求职者是免费的,但招聘方往往要付费。对于很多网络招聘平台来说,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并付费,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企业是否购买招聘网站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收费服务中找到合适的人才。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悖论:企业如果早一点找到合适的人才,就会减少支付的频率;但是,如果平台的设计是为了刺激企业持续付费以寻找后期合适的人才,那么企业也会降低使用招聘网站的意愿。
一些招聘平台的销售人员,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业绩指标。这个考核不是针对有多少人才和岗位匹配,而是卖了多少简历。为了完成业绩,他们会把简历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人力资源公司。这样,招聘网站就成了简历的“二道贩子”,实际承担人才匹配工作的是线下人力资源公司。
此外,还有对代理商的激励:对于招聘平台的代理商来说,主要的收入方式是介绍企业入驻。为了尽可能增加入驻企业数量,一些代理商会降低平台的准入门槛,原本不达标的公司也可以注册成功。
降低门槛的后果自然是诈骗分子层出不穷。如果求职者遭受损失,平台上的求职者质量会下降,企业更难满足其正常的招聘需求,从而纷纷退出平台,代理商也会进一步降低业绩门槛。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链。
平台匹配率降低,卖简历泛滥,代理纵容作弊者,都是最初的激励措施造成的。要纠正问题,自然要改变激励措施。对于平台来说,还是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现在的招聘需求更加垂直,一系列行业类型的招聘网站可以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来提高人才匹配的速度。这样你就可以靠服务盈利,而不仅仅是流量。
此外,要加强相关监管,严把企业入驻门槛,防止欺诈企业乘虚而入。作为平台,对代理商的管理不能放松。骗子对代理商是成就,对平台是伤害。为了重新获得年轻人的青睐,招聘网站需要澄清问题,加强内部管理。
柯金雄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