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搭建信息共享渠道,大大提高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如今,先去各大招聘网站,已经成为很多求职者和公司招聘人员的习惯性选择。但近年来本是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却在一些招聘平台急功近利的影响下,造成了失真的问题。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一些招聘网站隐私泄露、倒卖用户简历等问题被曝光。此外,现实中还有一些考生被网络上虚假的招聘信息“拉”进“消费贷”、“培训贷”甚至传销。识别难,维权难,招聘平台的套路和“陷阱”让很多人防不胜防。为什么求职者的需求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引起了人们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展的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招聘平台本身难辞其咎。比如一些平台服务能力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过于追求企业入驻流量,自动降低门槛,导致招聘信息不畅;一些平台缺乏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意识,将求职者信息“打包”出售。这些突出问题为求职者埋下了隐患,侵害了用户权益甚至间接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一定程度上触碰了法律红线。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数字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人们基于其专业、可靠、优质的服务,以及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快速的对接渠道,在互联网招聘平台上投简历。问题招聘平台的不当行为直接损害了用户的信任,甚至让一些求职者“不敢再信任招聘网站”。对于平台而言,一味追求盈利,忽视责任,违背了创造的初衷,最终损失的是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空。招聘平台要意识到,只有用户的信任才能有前途,阻碍发展的不是市场竞争,而是那些灰色产业链。
***总书记强调,我国平台经济正处于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短板、强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96万个,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5万个。2019年,通过互联网发布招聘信息4.04亿条,职位信息8.23亿条。目前互联网招聘平台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市场需求巨大。但是,越是发展的火热,越需要警惕“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对暴露出来的短板和问题要及时规范和管理。
求职关系到千千数百万劳动者的权益。作为互联网招聘平台企业,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边界,切实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采取技术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招聘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和用户信息的安全。同时,要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上多下功夫,要靠创新的模式而不是一时的流量赢得市场的青睐和认可。
促进招聘平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管”好。除了严厉打击非法招聘行为,相关部门还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合作、精准施策,全面规范平台服务行为,加强大数据等技术运用,提高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监管调研,规范引导招聘平台发展,让求职者安心、放心。
今年3月1日起,人社部颁布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对网络招聘服务的准入、服务标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春招时节,更好地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健康发展,助力就业,正当其时。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