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收到小型网贷平台发来的短信,短信上说贷款日息0.03%?
乍一看,1000块钱里,每天只有三毛钱利息。
看起来很吸引人。其实利率很高,一不小心就掉进坑了。
所以国家规定一定要写在以后大家都能看懂的利率水平上,不能有误导的字眼。
我们按照年化利率来计算这款产品,会发现实际年化利率在11%左右。(*每月0.9%,每年10.95%)
其实我们看储蓄保险,也有类似的情况。只能看到预期的示范利率,感觉很划算,尤其是一些分红型的保险和有万能险的产品。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实际利率。
我也经常收到一些私人信件:
-储蓄保险的收益率怎么算?
-预定利率是我能得到的收益吗?
-如果买一款4%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每年能有4%的回报吗?
今天和大家聊聊如何看待储蓄保险的实际收益率,能否像贷款利率一样简单直观的显示出来,以及经常听到的“预定利率”是什么。
如果你有配置储蓄保险的想法,这篇文章一定要好好读一读。
让我们从基本概念开始。
储蓄型保险产品,如延寿险、年金险,有点像“定投存款”,在可选的年限内(一般为3/5/10/15/20年),每年存入相同的一笔钱。
之所以比作存款,是因为它非常安全,无论是本金还是收益金额都会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保险公司不会违约,也不会因为市场原因减少承诺给你的钱。
比如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90年代某保险公司卖的年金保单当时是8%,所以现在还在以8%的利率给用户送钱。
说白了:保险公司拿你的钱去增加投资价值,按照约定的收益分给你。
至于给你多少,保险公司会按照“预定利率”来计算。
“预定利率”字面意思是“我可以给你很大概率的收益”。
例如:
一款储蓄型保险产品,承诺5年后共返还客户1万元;
假设保险公司采用4%的预定利率,不考虑其他成本,那么此时,保险公司需要向客户收取:
10000 ÷ (1+4%) 5 = 8220元。
如果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高,超过了“预定利率”,除了承诺给你的部分,还能多赚点钱,实现双赢。否则,你得自掏腰包,但你的收益还是安全有保障的,唯一的损失就是保险公司。
先说答案:不等于。
虽然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承诺的“投资回报率”,但并不等同于投保人的实际回报率。
原因是:保险公司在运营一款保险产品时,还需要承担多项费用(如佣金、运营成本、预留利润等。).保费和收入扣除保险公司的成本后,才是我们真正能拿到的钱。
无论是哪种保险产品,费用成本都不可能为零(中间有很多成本,比如运营、宣传、人工、门店等。),这会导致客户的实际收益率无法等于产品的预定利率。
以延寿为例。通常实际收益率低于预定利率。目前大部分产品的预定利率为3.5%,其中优秀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可达3.48%、3.49%左右。
但像一些年金保险,如果活得久一点,实际收益甚至可以超过预定利率。实质上,长寿的投保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羊毛。
所以,“预定利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3.预定利率是越高越好吗?虽然不能画等号,但大多数情况下,预定利率越高,对我们投保人越有利。
但同时也意味着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水平要求更高,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也会相对更高。
像英国、美国、日本的保险公司,都吃过“利差损”的亏,就连前面提到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保单(保单合同中约定了8-10%的预定利率)。
然而,随着全球利率的下降,许多老牌保险公司直到今天都在承受这种损失。
题外话:90年代购买储蓄型保险的客户,有很大概率会接到保险公司要求退保的电话。
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保人权益,保险监管部门在定价时会对保险公司使用的预定利率设定上限。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储蓄型保险都是3.5%的预定利率,这也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
当然也有零星的4.025%储蓄型保险产品,都有一定的购买门槛,随时会停售。
到底怎样才能从市面上众多的储蓄保险产品中挑出收益高的那一款呢?
要看IRR(实际收益率)。
IRR(内部收益率):是一种投资评价方法。
IRR也被称为“投资产品的镜子”。再好的包装,只要把相关数据放到Excel里,真正的好处就一目了然了。
(*储蓄型保险的相关数据,即相应年份保单的现金价值/即相关年份退保后能收回多少钱)
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每个产品的IRR是不同的,但这里我们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
如果IRR能达到3.4%,说明这个产品挺好的,至少在目前的市场上是这样的。
这里要注意: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影响IRR的一个关键变量是时间。
比如有些产品前期现金价值比较高,两年就要回本了。很多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保人提早拿到钱的心理,会设计这种前期快速回本的产品。
但是,投资的时候,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一定是失衡的。既然前面的回报是快速灵活的,那么这个产品后面的收入就会减少。
好了,今天就不说收益率了。如果不太了解储蓄保险的收益率,可以私信回复【计算表】,获取一份【年金等储蓄保险收益计算表】。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买保险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健康保障,才能理财。
因为疾病和意外的风险远比退休来得紧迫,一旦发生,对家庭的影响最大。
如果你连意外险、百万医疗险等基本保险都没有,不建议考虑理财型保险。
更多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