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记者从银行业金融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市场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获悉,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市场规模已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共发行理财产品4.76万款,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文、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楚涵
保本产品规模压力降为零,存量整改任务基本完成。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年。《报告》显示,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性和净值化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缩减为零;净值型产品剩余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多数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自2018年12月以来,银监会已批准设立29家财富管理公司,其中24家获准开业。此外,4家外资控股的合资财富管理公司已获准筹建,其中3家已获准开业。
同比增长95.31%。投资人数超过8000万。
《报告》指出,在资产管理行业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实现了相对稳定的产品收益,推动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再创新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人数(注:仅统计2018年10月1日后发行的理财产品,月度数据为月末数据。投资者人数为跨机构采集剔除权重后的不同类别投资者人数)达到8130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占总人数的99.23%。
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其中2021年收益近1万亿元。
中小银行可能转向理财代理业务。
《报告》指出,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行业不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融资已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金额约2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融资存量的8%。2021年,理财资金投资绿色债券规模超过2200亿元,投资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过12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超过3万亿元,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展望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将呈现参与者更加多元化、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业务分化更加明显的特点。在资产管理方面,大型商业银行提高资产配置能力,一方面广泛布局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策略形成自己的市场壁垒占领市场空,差异化竞争趋势将更加明显;对于无法打造财富管理器的中小银行,将进一步转向代销业务,深耕区域市场。
(广州日报)